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模式对传统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在数学教育实践中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方式带来很多益处,但同时在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关键词]建构主义 意义建构 学生 学习理论
“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的把它称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当代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语”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1 情境:学习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的创设问题,并把情景创设看做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2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3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指导和帮助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4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对于学习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进行选择加工;学习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的背景、角度出发;教师不是统一引导完成同样的加工活动,而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有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
对于学习结果,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革命掉,并出现新的假设。
建构主义教学观点
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主义提出了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对以往的教学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 支架式教学,它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2 抛锚式教学,它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问题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问题被比喻为“抛锚”,因为这类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3 随机进入教学,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
4 自上而下教学。首先呈现整体任务,同时提供用于更好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在掌握了这些知识技能后,最终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我们在数学中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方式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统计时,要使学生建立统计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去。统计过程可以看成一个包括四个阶段的架构。
(1)提出问题。就是明确统计的目标。例如,全班同学的平均体重、学生对统计课程的感受等就是典型的统计问题。
(2)收集数据。就是围绕要求解的问题采集必要的数据。如问题是全班同学的平均体重时,就要搞清楚每个同学的体重,
(3)分析数据。分析数据包括整理数据和呈现数据两个方面。整理数据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数据筛检和分类标准的建立;呈现数据则是以表格、长条图、折线图等表现数据,以方便数据的理解和运用。
(4)判断并沟通。统计就是用数据回答我们面对的问题。一方面,收集和分析数据是为了通过数据求解问题;另一方面,数据本身没有价值,数据的价值在数据能说明的东西。所以,根据数据作出判断是统计最为重要的环节。之后。应该分享和沟通,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的精髓和价值,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统计的兴趣。
这个教学过程便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老师作为一个帮助者和引导者,创造出合适的学习情景,使学生构建出统计的概念,同時可以更好地体会统计的作用、把握统计的内涵、形成统计的观念。
总的来看,建构主义理论对于进一步推动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指导教育实践也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建构主义的这种学习方式也存在着一些让人担心的问题:
(1)合作学习对某些学习不合适。例如数学中简单的加法运算就不适合合作学习。
(2)不利于低能学生和来自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学习。特别参与式的学习结构对他们的学习造成障碍,同时会增加学生学习时的心里负担。
(3)教师面对课堂内外的挑战容易产生精神负担。课堂外教师必须事先设计好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和针对问题提出思考的问题,课堂内教师还要掌握时机来参与教学。建构主义的这种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建立一个具有智力标准并与意义建构相联系的讨论群体能力。
任何一种教学理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正在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注意在教育实践中采取相应的策略予以消除。
[关键词]建构主义 意义建构 学生 学习理论
“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的把它称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当代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语”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1 情境:学习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景的创设问题,并把情景创设看做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2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3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指导和帮助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4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对于学习过程,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的进行选择加工;学习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的背景、角度出发;教师不是统一引导完成同样的加工活动,而是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有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
对于学习结果,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革命掉,并出现新的假设。
建构主义教学观点
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主义提出了系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对以往的教学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 支架式教学,它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2 抛锚式教学,它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问题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问题被比喻为“抛锚”,因为这类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3 随机进入教学,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
4 自上而下教学。首先呈现整体任务,同时提供用于更好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在掌握了这些知识技能后,最终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我们在数学中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方式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统计时,要使学生建立统计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中去。统计过程可以看成一个包括四个阶段的架构。
(1)提出问题。就是明确统计的目标。例如,全班同学的平均体重、学生对统计课程的感受等就是典型的统计问题。
(2)收集数据。就是围绕要求解的问题采集必要的数据。如问题是全班同学的平均体重时,就要搞清楚每个同学的体重,
(3)分析数据。分析数据包括整理数据和呈现数据两个方面。整理数据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数据筛检和分类标准的建立;呈现数据则是以表格、长条图、折线图等表现数据,以方便数据的理解和运用。
(4)判断并沟通。统计就是用数据回答我们面对的问题。一方面,收集和分析数据是为了通过数据求解问题;另一方面,数据本身没有价值,数据的价值在数据能说明的东西。所以,根据数据作出判断是统计最为重要的环节。之后。应该分享和沟通,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统计的精髓和价值,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对统计的兴趣。
这个教学过程便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老师作为一个帮助者和引导者,创造出合适的学习情景,使学生构建出统计的概念,同時可以更好地体会统计的作用、把握统计的内涵、形成统计的观念。
总的来看,建构主义理论对于进一步推动学习和教学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指导教育实践也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建构主义的这种学习方式也存在着一些让人担心的问题:
(1)合作学习对某些学习不合适。例如数学中简单的加法运算就不适合合作学习。
(2)不利于低能学生和来自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学习。特别参与式的学习结构对他们的学习造成障碍,同时会增加学生学习时的心里负担。
(3)教师面对课堂内外的挑战容易产生精神负担。课堂外教师必须事先设计好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和针对问题提出思考的问题,课堂内教师还要掌握时机来参与教学。建构主义的这种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建立一个具有智力标准并与意义建构相联系的讨论群体能力。
任何一种教学理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正在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注意在教育实践中采取相应的策略予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