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中心区历来是表征城市建设变革的前沿地带,在不同价值观诉求及市场规律的干涉下,城市风貌呈现出多元并存的格局。但是,当我们从时间维度上做纵向的考察,则会发现,这些多元风格恰恰印证了不同时代建筑思想的演变。通过社会变革背景下的建筑风格的考察,可以得出建筑思想的发展脉络。以作者生活的西南边疆省会城市昆明市文明街为个案的研究,有利于对西南地区建筑设计思想的梳理,进而促进地区建筑事业的繁荣。
关键字:城市中心区,昆明,现代建筑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中心区建筑反映的是其在建设所处的时代主流建筑思想影响下的建筑风格。在现代社会,城市中心区除了承担特殊的物质功能外,其在都市生活中还扮演者精神中心的作用。作为建设主体的业主,考虑的也不仅仅是建筑的功能属性,更是注重建筑所附属的精神属性。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在各种因素的价值博弈中,城市中心区建筑多元并存的风貌表征了不同时期建筑设计思想潮流的变迁。关注城市中心区建筑风貌的变迁,有利于归纳梳理不同时期建筑设计思想的发展脉络。
1研究区域概况
昆明市文明街片区的历史滥觞于大理南诏国时期,经元、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至今,己有近900年的历史。文明街片区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蕴涵了过去岁月中丰富的历史信息(图 1)。现在文明街片区的格局,是从清代康熙时期云贵总督在此建署而开始逐步形成的。康熙二十年(1683年),总督蔡毓荣把旧云南府改建为总督署(现人民胜利堂),经历代总督不断修葺建设,奠定了现文明街片区的格局基础[1]。
2清代云南木构民居建筑形态
文明街历史街区现存的传统建筑多为清末至民国时期重建,沿街商铺为土木结构、2-3层,单檐垂柱、重楼相连,之间有封火山墙相隔,构成连续的临街铺面。清代云南木构民居建筑受到特殊的地域影响,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传统建筑院落的布置上,“一颗印”、“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三间六耳下花厅”[2]等具有典型云南地方民居色彩的建筑在历史遗留的建筑中占有较大的份额。表现了长期以来,老昆明历史建筑特殊的积淀和本土建筑营造意匠的传承。
从文明街现存的历史建筑来看,大多建于20世纪初期,距今60年到一百多年不等,大多数是带内庭院的民居。昆明的民居由于沉淀了从清代到民国的历史变迁,从省外移民到省内多民族聚居的文化变迁,从富裕到贫穷的经济变迁,从家用到商用的功能变迁,虽然建筑风格较为混杂,但是整体上依然保持了地方特色。虽然街与街之间有不同之处,但是同一条街中的屋与屋之间则大同小异,多数房屋没有一个很具体的统一风格。但从整个片区来看,房屋鳞次栉比,绵延一片,人们行走在街巷中,能感受这片历经了岁月沧桑,呈现不同特征但又彼此互相交融的历史城区风貌。
3老昆明市井生活的记忆载体
昆明由于地处西南边陲,虽然长期受到汉民族的生活影响,但仍然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原因而保留了很多地方特色。以景新街花鸟市场为代表交易市场,是昆明老街遗留的最具原真性的生活场景,是老昆明市井生活的再现。在半公里长的狭窄小街上,店铺林立,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集市上各种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街道上琳琅满目的花、鸟、鱼、虫、古董、珠宝、工艺品,与昆明的老建筑、地道的昆明方言、清脆的鸟鸣声、以及当地特色美食一同构成了昆明市井生活的鲜活画卷。
这条街道上,建筑风貌呈现出朴素简洁的特征,大多数店铺都是商家自建的,建筑使用的材料大都费用低廉、取材方便、易于建造。从性质上看,街区内的建筑呈现出临时性、棚户的特点,但建筑朴素大方、尺度宜人,设计精巧,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低成本的临时性建筑为低成本的小商业提供了经营的场所,从而为市井生活的延续提供了空间的载体。
3“人民胜利堂”建筑群纪念区
“人民胜利堂”建筑群由于记录了一系列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大事件,在文明街中自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从“云贵总督衙门”到“抗战胜利纪念堂”再到“人民胜利堂”这一建筑演变过程,集中体现出由封建王朝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再到社会主义新中國的历史变迁。为纪念抗战胜利,昆明市在这一基地上建造了中西合璧的具有近现代风格的“抗战胜利纪念堂”,并将其两侧云瑞东路、云瑞西路建为“L”形以形成杯壁,以其北边云瑞北路为杯口,将清代云贵总督衙门南照壁所在地改为椭圆形的云瑞公园作为杯底,产生鸟瞰为一高脚杯形状的建筑群,象征全中国人民用美酒庆祝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至今它仍使人们怀念起抗战期间的艰苦岁月和胜利时的欢庆与喜悦。新中国成立后,胜利堂成为昆明市的人民大会堂,胜利堂前广场上矗立起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标志着人民民主国家制度的确立。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的建筑格局,近现代的建筑风格,加之伟大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氛围共同造就了这一区域特殊的建筑风貌。
抗战胜利纪念堂庄严肃穆的纪念性氛围,代表了当时民族主义复兴时期建筑师对民族固有模式的探索。以宏大叙事为主线的民族主义建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获得了民众广泛的认可。
4城市化进程下的都市商业建筑
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昆明老街的物质空间不断受到侵蚀。1990年代左右建设的现代商业忽视了地段的文脉,以强制拆迁后重建为主要更新方式。大面积的城市建设侵占了老街的空间,使城市原有的机理受到极大的破坏,并且使该一街区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但是新近建造的正义坊南北馆,则明显的回应了所处地块的文脉,同时将地域性的文化特质体现在建筑风格当中。改造后的正义坊商业街延续了传统商业街街巷肌理、空间格局,形成沿街商铺、内部院落的商业形态。
分析南屏街正义坊商业综合体的设计手法,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后现代主义的手法被应用到其中,这种应用很明显不同与1990年代的建筑风貌,建筑考虑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地基文脉。其具体表现有:(1)入口使用了传统商业建筑风格、构成派简化斗拱做法和现代建筑玻璃幕墙的拼贴手法。(2)商业街的商业店铺门口我们可以看到南传佛教的装饰风格,这其中有着明显的拉斯维加式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倾向。(3)整个顶层商业街以局部两层的街巷式院落空间为主,在整体上营造出了传统中国民居的空间感,这种仿古建筑在南屏街正义坊特殊的场地环境中,早已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仿古,他其实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体现着传统与文脉呼应的拼贴式手法。行走其间,既有传统生活场景的印记又有现代化消费方式的时空转换。(4)建筑外街的步行商业街立面与当地历史文脉相互呼应,从山花的设计上则明显应用了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法式建筑元素。
正义坊各种拼贴手法的综合应用,包含了建筑师对当前建筑设计的反思和对地域主义的探索,从重也可以看到社会对传统复兴的期望与城市记忆的认同等。
结语
昆明市作为西南边疆地区的省会城市,其多元建筑文化主要表现在:(1)以儒学传播、抗战文化传播、名人文化为主的“精神文化”;(2)以封建王朝覆灭、共和新生、抗战胜利、昆明解放等重大历史事件所反映的“制度文化”;(3)以市井商业为典型的“民俗文化”。从文明街片区现有的建筑风貌看,不同时期的建筑设计思想经历了从本土建筑到中西合璧以及民族主义复兴的影响。在1990年代又经历了大规模城市更新中特色消失的危机,以及当下对地方文脉的回归和后现代拼贴手法的盛行。昆明市中心区(文明街片区)作为承载昆明建筑风格和延续昆明历史文化的重要地段,其建筑特色、建筑风格和布局的变化很好的体现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民俗文化”的更替与融合。
参考文献:
[1]唐黎洲.昆明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实践[J].北京,有色金属设计2009.10.
[2]吴劲松.昆明老街,重换活力[J].昆明日报,2012,第024版.
关键字:城市中心区,昆明,现代建筑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城市中心区建筑反映的是其在建设所处的时代主流建筑思想影响下的建筑风格。在现代社会,城市中心区除了承担特殊的物质功能外,其在都市生活中还扮演者精神中心的作用。作为建设主体的业主,考虑的也不仅仅是建筑的功能属性,更是注重建筑所附属的精神属性。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在各种因素的价值博弈中,城市中心区建筑多元并存的风貌表征了不同时期建筑设计思想潮流的变迁。关注城市中心区建筑风貌的变迁,有利于归纳梳理不同时期建筑设计思想的发展脉络。
1研究区域概况
昆明市文明街片区的历史滥觞于大理南诏国时期,经元、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至今,己有近900年的历史。文明街片区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蕴涵了过去岁月中丰富的历史信息(图 1)。现在文明街片区的格局,是从清代康熙时期云贵总督在此建署而开始逐步形成的。康熙二十年(1683年),总督蔡毓荣把旧云南府改建为总督署(现人民胜利堂),经历代总督不断修葺建设,奠定了现文明街片区的格局基础[1]。
2清代云南木构民居建筑形态
文明街历史街区现存的传统建筑多为清末至民国时期重建,沿街商铺为土木结构、2-3层,单檐垂柱、重楼相连,之间有封火山墙相隔,构成连续的临街铺面。清代云南木构民居建筑受到特殊的地域影响,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传统建筑院落的布置上,“一颗印”、“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三间六耳下花厅”[2]等具有典型云南地方民居色彩的建筑在历史遗留的建筑中占有较大的份额。表现了长期以来,老昆明历史建筑特殊的积淀和本土建筑营造意匠的传承。
从文明街现存的历史建筑来看,大多建于20世纪初期,距今60年到一百多年不等,大多数是带内庭院的民居。昆明的民居由于沉淀了从清代到民国的历史变迁,从省外移民到省内多民族聚居的文化变迁,从富裕到贫穷的经济变迁,从家用到商用的功能变迁,虽然建筑风格较为混杂,但是整体上依然保持了地方特色。虽然街与街之间有不同之处,但是同一条街中的屋与屋之间则大同小异,多数房屋没有一个很具体的统一风格。但从整个片区来看,房屋鳞次栉比,绵延一片,人们行走在街巷中,能感受这片历经了岁月沧桑,呈现不同特征但又彼此互相交融的历史城区风貌。
3老昆明市井生活的记忆载体
昆明由于地处西南边陲,虽然长期受到汉民族的生活影响,但仍然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原因而保留了很多地方特色。以景新街花鸟市场为代表交易市场,是昆明老街遗留的最具原真性的生活场景,是老昆明市井生活的再现。在半公里长的狭窄小街上,店铺林立,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集市上各种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街道上琳琅满目的花、鸟、鱼、虫、古董、珠宝、工艺品,与昆明的老建筑、地道的昆明方言、清脆的鸟鸣声、以及当地特色美食一同构成了昆明市井生活的鲜活画卷。
这条街道上,建筑风貌呈现出朴素简洁的特征,大多数店铺都是商家自建的,建筑使用的材料大都费用低廉、取材方便、易于建造。从性质上看,街区内的建筑呈现出临时性、棚户的特点,但建筑朴素大方、尺度宜人,设计精巧,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低成本的临时性建筑为低成本的小商业提供了经营的场所,从而为市井生活的延续提供了空间的载体。
3“人民胜利堂”建筑群纪念区
“人民胜利堂”建筑群由于记录了一系列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大事件,在文明街中自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从“云贵总督衙门”到“抗战胜利纪念堂”再到“人民胜利堂”这一建筑演变过程,集中体现出由封建王朝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再到社会主义新中國的历史变迁。为纪念抗战胜利,昆明市在这一基地上建造了中西合璧的具有近现代风格的“抗战胜利纪念堂”,并将其两侧云瑞东路、云瑞西路建为“L”形以形成杯壁,以其北边云瑞北路为杯口,将清代云贵总督衙门南照壁所在地改为椭圆形的云瑞公园作为杯底,产生鸟瞰为一高脚杯形状的建筑群,象征全中国人民用美酒庆祝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至今它仍使人们怀念起抗战期间的艰苦岁月和胜利时的欢庆与喜悦。新中国成立后,胜利堂成为昆明市的人民大会堂,胜利堂前广场上矗立起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标志着人民民主国家制度的确立。可以说是封建时代的建筑格局,近现代的建筑风格,加之伟大历史时期的民族精神氛围共同造就了这一区域特殊的建筑风貌。
抗战胜利纪念堂庄严肃穆的纪念性氛围,代表了当时民族主义复兴时期建筑师对民族固有模式的探索。以宏大叙事为主线的民族主义建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获得了民众广泛的认可。
4城市化进程下的都市商业建筑
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下,昆明老街的物质空间不断受到侵蚀。1990年代左右建设的现代商业忽视了地段的文脉,以强制拆迁后重建为主要更新方式。大面积的城市建设侵占了老街的空间,使城市原有的机理受到极大的破坏,并且使该一街区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但是新近建造的正义坊南北馆,则明显的回应了所处地块的文脉,同时将地域性的文化特质体现在建筑风格当中。改造后的正义坊商业街延续了传统商业街街巷肌理、空间格局,形成沿街商铺、内部院落的商业形态。
分析南屏街正义坊商业综合体的设计手法,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后现代主义的手法被应用到其中,这种应用很明显不同与1990年代的建筑风貌,建筑考虑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地基文脉。其具体表现有:(1)入口使用了传统商业建筑风格、构成派简化斗拱做法和现代建筑玻璃幕墙的拼贴手法。(2)商业街的商业店铺门口我们可以看到南传佛教的装饰风格,这其中有着明显的拉斯维加式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倾向。(3)整个顶层商业街以局部两层的街巷式院落空间为主,在整体上营造出了传统中国民居的空间感,这种仿古建筑在南屏街正义坊特殊的场地环境中,早已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仿古,他其实是一种后现代主义的体现着传统与文脉呼应的拼贴式手法。行走其间,既有传统生活场景的印记又有现代化消费方式的时空转换。(4)建筑外街的步行商业街立面与当地历史文脉相互呼应,从山花的设计上则明显应用了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法式建筑元素。
正义坊各种拼贴手法的综合应用,包含了建筑师对当前建筑设计的反思和对地域主义的探索,从重也可以看到社会对传统复兴的期望与城市记忆的认同等。
结语
昆明市作为西南边疆地区的省会城市,其多元建筑文化主要表现在:(1)以儒学传播、抗战文化传播、名人文化为主的“精神文化”;(2)以封建王朝覆灭、共和新生、抗战胜利、昆明解放等重大历史事件所反映的“制度文化”;(3)以市井商业为典型的“民俗文化”。从文明街片区现有的建筑风貌看,不同时期的建筑设计思想经历了从本土建筑到中西合璧以及民族主义复兴的影响。在1990年代又经历了大规模城市更新中特色消失的危机,以及当下对地方文脉的回归和后现代拼贴手法的盛行。昆明市中心区(文明街片区)作为承载昆明建筑风格和延续昆明历史文化的重要地段,其建筑特色、建筑风格和布局的变化很好的体现了“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民俗文化”的更替与融合。
参考文献:
[1]唐黎洲.昆明文明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实践[J].北京,有色金属设计2009.10.
[2]吴劲松.昆明老街,重换活力[J].昆明日报,2012,第0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