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统计教学中采用课程任务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统计意识,将统计理论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设置典型的课程任务,设计科学的考核方式,补充现有统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统计教学;课程任务;统计思维;统计技能
大多数财经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即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统计学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为后续的相关课程提供基本的方法和工具,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基本的理论教学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统计思维和统计意识,应用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执行力。
一、统计教学采用课程任务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统计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课程,是针对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反映其发展过程及规律性,包括统计理论、统计分析及软件操作。传统的统计教学将这几部分割裂,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进行,主要讲授统计的基本原理,虽然也辅以统计软件教学,但教学过程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学习机械僵化,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计教学中引入课程任务教学法,强调统计方法的应用背景、条件、统计思想和科学解释,以实际问题为基础,从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加工,提炼适度的学习任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鼓励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相互协作来分析、解决问题,以课程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在完成课程任务过程中获取成就感,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独立探索的自学能力。
二、课程任务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创建情境,设计课程任务。针对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可以设计以下四个课程任务。教师负责任务的布置、过程的指导、结果的考核,学生负责任务的内容、任务的执行。
1.设计调查方案,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统计课程讲授的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等知识点理论性强,较为抽象,学生学完后不清楚怎样灵活应用,采用统计调查可以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实施中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特点,学生自主组队,选择调查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实施问卷调查,处理调查数据,分析调查数据,撰写调查报告,汇报调查结果。学生在课内学习了基础的问卷调查知识后,课外进行这一系列的统计调查任务,课程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对问卷设计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探讨可行的调查方法,对学生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过程进行监控与指导,对学生调查报告进行验收。从实施到结束师生共同探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数据获取能力、整理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调查报告写作能力,为学生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储备。
2.预测企业采购资金季节波动。统计课程讲授时间序列的季节指数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理解有难度,对其应用更是难以掌握,事实上季节指数在企业管理应用较多,可以对企业生产、销售、采购等环节进行季节波动预测,指导企业进行合理的生产、销售、采购安排,使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在学习这一内容时,模拟企业经营环境,设置采购资金预测任务,将常规的课内案例教学改为课外的课程任务考核方式。需要学生分析模拟企业经营活动特点,尝试运用统计方法寻找经营周期,考查掌握季节指数理论的程度,预测资金季节波动,指导企业生产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技能。
3.企业产品合格率效验。推断统计分析与应用是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重要应用,学生学习时容易死记公式,遇到题目照搬硬套,不理解抽样产生的背景、能解决什么问题、理论与实际问题如何结合、求解的结果怎么解释、得到的结论如何应用等问题。要想学生把这部分内容学好,可以考虑设置实用性、操作性、综合性的任务,如企业产品合格率效验,让学生思考如何取样,进行什么推断分析,采用何种方法控制误差,结论的科学性的检验,在管理活动中如何应用,可否提出改进措施,等等。从调查问卷设计、抽样调查方法选择,抽样调查效果评价,调查结论分析论证,形成完整的抽样调查体系,培养学生的整体观,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抽样推断部分有深刻的理解,并掌握涉及的软件应用。
4.简单的线性建模。统计课程中的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为后续课程提供基本的建模思想和统计技能。通常学生学习此部分时停留于基本参数的公式计算上,忽略了设定建模假设条件、模型参数的经济意义、模型的检验与修正等问题,导致实际运用不灵活。因此这部分建立一些可以利用简单的线性模型分析实际问题的课程任务,如企业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学习时间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等,结合前面统计调查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问卷、收集数据、分析经济意义,选取恰当的统计指标,尝试建模,并运用相关统计软件求解模型参数,对模型进行效验,结合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阅读、思考、分析、判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课程任务教学法的考核
目前大多数高校考试制度依然是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绝大部分,教师不能加大过程化成绩构成,导致学生停留在知识点的应试上,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考核,综合能力难以通过期末考试卷面成绩量化。课程任务教学法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学习知识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在统计教学中实施课程任务教学法时,需要对课程考试进行改革,改变成绩的构成比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选取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综合考核。
统计考试应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列入考试评分标准,应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成绩,课程总成绩可以增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平时成绩主要由课程任务完成分构成,其中任务完成分由三部分构成:第一,任务小组组长打分。根据其他成员在任务实施过程的表现及对小组完成任务的贡献程度,由小组组长给成员打分。第二,小组成员互评打分。根据成员之间的协作情况相互打分。第三,指导教师打分。根据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参与任务的态度和积极性、任务完成的质量、投入精力和学习进步等情况打分。这样可以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为平时成绩的构成提供真实的依据,全面反映出学生课程学习情况。
在教学活动中设置合适的课程任务,加强对课程任务实施过程的控制,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统计思维和统计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超,吴喜之.统计教学面对的挑战[J].统计研究,2012,(2):105-108.
[2]姚晓君.任务驱动法在《统计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大社会科学版),2012,(9):197-198.
作者简介:黄敏(1978-),防灾科技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统计。
关键词:统计教学;课程任务;统计思维;统计技能
大多数财经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即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统计学是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为后续的相关课程提供基本的方法和工具,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基本的理论教学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统计思维和统计意识,应用统计方法和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更多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执行力。
一、统计教学采用课程任务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统计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方法论课程,是针对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反映其发展过程及规律性,包括统计理论、统计分析及软件操作。传统的统计教学将这几部分割裂,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进行,主要讲授统计的基本原理,虽然也辅以统计软件教学,但教学过程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学习机械僵化,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计教学中引入课程任务教学法,强调统计方法的应用背景、条件、统计思想和科学解释,以实际问题为基础,从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加工,提炼适度的学习任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鼓励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相互协作来分析、解决问题,以课程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在完成课程任务过程中获取成就感,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培养独立探索的自学能力。
二、课程任务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选取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创建情境,设计课程任务。针对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可以设计以下四个课程任务。教师负责任务的布置、过程的指导、结果的考核,学生负责任务的内容、任务的执行。
1.设计调查方案,撰写调查分析报告。统计课程讲授的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等知识点理论性强,较为抽象,学生学完后不清楚怎样灵活应用,采用统计调查可以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实施中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特点,学生自主组队,选择调查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实施问卷调查,处理调查数据,分析调查数据,撰写调查报告,汇报调查结果。学生在课内学习了基础的问卷调查知识后,课外进行这一系列的统计调查任务,课程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对问卷设计进行指导,与学生一起探讨可行的调查方法,对学生调查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过程进行监控与指导,对学生调查报告进行验收。从实施到结束师生共同探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数据获取能力、整理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调查报告写作能力,为学生假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储备。
2.预测企业采购资金季节波动。统计课程讲授时间序列的季节指数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理解有难度,对其应用更是难以掌握,事实上季节指数在企业管理应用较多,可以对企业生产、销售、采购等环节进行季节波动预测,指导企业进行合理的生产、销售、采购安排,使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在学习这一内容时,模拟企业经营环境,设置采购资金预测任务,将常规的课内案例教学改为课外的课程任务考核方式。需要学生分析模拟企业经营活动特点,尝试运用统计方法寻找经营周期,考查掌握季节指数理论的程度,预测资金季节波动,指导企业生产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技能。
3.企业产品合格率效验。推断统计分析与应用是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重要应用,学生学习时容易死记公式,遇到题目照搬硬套,不理解抽样产生的背景、能解决什么问题、理论与实际问题如何结合、求解的结果怎么解释、得到的结论如何应用等问题。要想学生把这部分内容学好,可以考虑设置实用性、操作性、综合性的任务,如企业产品合格率效验,让学生思考如何取样,进行什么推断分析,采用何种方法控制误差,结论的科学性的检验,在管理活动中如何应用,可否提出改进措施,等等。从调查问卷设计、抽样调查方法选择,抽样调查效果评价,调查结论分析论证,形成完整的抽样调查体系,培养学生的整体观,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抽样推断部分有深刻的理解,并掌握涉及的软件应用。
4.简单的线性建模。统计课程中的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为后续课程提供基本的建模思想和统计技能。通常学生学习此部分时停留于基本参数的公式计算上,忽略了设定建模假设条件、模型参数的经济意义、模型的检验与修正等问题,导致实际运用不灵活。因此这部分建立一些可以利用简单的线性模型分析实际问题的课程任务,如企业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学习时间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等,结合前面统计调查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设计问卷、收集数据、分析经济意义,选取恰当的统计指标,尝试建模,并运用相关统计软件求解模型参数,对模型进行效验,结合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阅读、思考、分析、判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课程任务教学法的考核
目前大多数高校考试制度依然是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绝大部分,教师不能加大过程化成绩构成,导致学生停留在知识点的应试上,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考核,综合能力难以通过期末考试卷面成绩量化。课程任务教学法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学习知识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在统计教学中实施课程任务教学法时,需要对课程考试进行改革,改变成绩的构成比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选取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综合考核。
统计考试应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列入考试评分标准,应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成绩,课程总成绩可以增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平时成绩主要由课程任务完成分构成,其中任务完成分由三部分构成:第一,任务小组组长打分。根据其他成员在任务实施过程的表现及对小组完成任务的贡献程度,由小组组长给成员打分。第二,小组成员互评打分。根据成员之间的协作情况相互打分。第三,指导教师打分。根据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参与任务的态度和积极性、任务完成的质量、投入精力和学习进步等情况打分。这样可以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为平时成绩的构成提供真实的依据,全面反映出学生课程学习情况。
在教学活动中设置合适的课程任务,加强对课程任务实施过程的控制,完善课程考核方式,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激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统计思维和统计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超,吴喜之.统计教学面对的挑战[J].统计研究,2012,(2):105-108.
[2]姚晓君.任务驱动法在《统计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大社会科学版),2012,(9):197-198.
作者简介:黄敏(1978-),防灾科技学院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