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aq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重视了朗读的培养而忽略了对语感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感是什么呢?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是语文能力的重要素养之一。学生若是有了良好的语感,就能够通过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由字探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深刻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深情地读,融入文章,以情感带动语感
  朗读,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读是眼、耳、口甚至四肢都要参与的用声音表达文字内容的活动,朗读把文字符号转化为声音,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
  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理解必须通过朗读获得,在通读全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段、句甚至是几个词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正确把握文章的节及文章人物的语气(写景文章则是作者内心想要表达的情绪),想象、揣摩作者于文中所蕴含的情趣和理念,从更深层次感受课文用词的准确、造词的生动、布局的巧妙、情境的感人……使文章内容具体化、真实化,进而与作者同呼唤,共思索,从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感受。
  像《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利用身边已经遍地开花的电脑及影碟机等,让学生在视频中真切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和桂林水的静、清、绿,然后让学生饱含感情地轻声一遍遍朗读全文,随着课文内容处理好语气的高低缓急,结合已经看到的影像,真切感受桂林山水的“甲天下”。
  二、放开思想,大胆想象,与作者神交促进语感
  除了写景的文章外,更有许多想象的文章,如何使学生领悟这些抽象文字所想要表达的情境呢?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语感的培养同想象密不可分,在阅读中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定然会在学生的内心产生“虚拟的真实”景象。它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息息相关。它使课文成为电影,在学生头脑中以学生所愿意见到的形象而上演,反过来,这样的“电影”又让学生逐渐进入与作者相类的境界中,恍如身临其境,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像《月光曲》这篇课文,在贝多芬即兴弹奏《月光曲》的时候,有一段极其精彩的对音乐内容的描写。对学生来说,用这样的词句描写音乐,真的很难一下子理解其中的奥妙。教学这一段时,我要求学生闭上眼睛,任由想象驰骋,然后,我用平缓柔和的语调对这段话饱含深情地进行朗读,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也和盲姑娘兄妹一起,再现那明月的冉冉升起,感受那银色月光的流泻,将自己也置身于银纱之下的大海中,感受那不断涌起的海浪与大海惊天动地的气魄……在这样的想象之后,学生初步领会乐曲旋律的跌宕起伏,感受语言文字的魔力,同时提高语感。
  三、咬文嚼字,深度挖掘,体会文章真情实感
  文章的基本单位是词与句。课文中那些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具有重要作用的词句,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心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紧紧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细细品尝,对学生增强语感十分必要。
  例如:《养花》中“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的“爱花”一词,其实就是课文的中心词。作者因爱花而养花,因养花而养心性,进而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关键词,点明了文章主旨,是文章的“文心”。
  在课文结尾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句话是对“爱花”的具体化,是作者感情的升华,是作者写下这篇文章的缘由。只有引导学生抓住类似的重点词语,进行深层次思考,才能深刻体会这些平凡的文字下所包含的丰富的、真挚的思想感情体。
  四、比较分析,学会探索,在理解中培养语感
  语文课本中有无数言辞优美、字字珠玑、格调高尚的经典文章。这些课文用词准确生动,句子精炼传神,有些句子的用词经历了千锤百炼,其中的字,根本无可替代。要理解体会这些词句的精道,我们可以用“替代法”进行分析。
  如:《泊船瓜洲》中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进照我还?”
  这句话的字眼就是“绿”,我们可以让学生把“绿”换成“吹、过、到”等字,为什么没有“绿”好?那是因为“绿”名词活用为动词,比其他字更生动形象,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写出了春风,写出了春天里无处不在的生命力。一个“绿”,使原本抽象的“春”突然间变得触手可及,使人突然发现春天原来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到的,原来春天离我们如此之近,让读者产生了视觉的愉悦、精神的振奋。
  五、讲练结合,强化语感,动脑动手都是必需
  语言积累是需要多方面结合的,除了看书背诵外,还要经常与别人交流,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语言营养,不断进行提炼。此外,要经过不断的针对性练习才能逐渐实现内化,由此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生动、得体地运用语言。
  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更多语言实践机会,使语感不断强化,最后使那些书面的理论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此外,每学完一篇有特色的文章后,应根据文章结构特征,让学生模仿训练。如学完《桂林山水》后,让学生对将军山进行观察并模仿文中分点说明的写作方式对将军山进行描写。这样,从读到写再到评,再读再写,不断循环,学生或是学习文章结构,或是学习文章语言表达的方式,有意无意地运用学过的知识,由此进一步培养语感。
  六、融入生活,学以致用,学习就是为生活服务的
  任何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语言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学生从课堂上得到了“武器”之后,我们就应该让他们尝试向社会出发。同时,生活会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语感。如:每逢春节国庆,就可以让学生体验“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社会盛景;多多为亲人着想,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亲人间的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多参与活动,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主要以新时期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有效措施为研究重点,提出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措施的先决条件是教师的专业能力;措施的保证是师生关系的和谐;措施的途径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措施的突破点是对传统教学理念进行必要的扬弃等四条措施,为更多的同仁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程教学 教学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在逐年上升,很多其他国家随即开始研究中国文化,作为典型的中
提高党性修养,对于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说,都是一个必须终生解决好的重大课题。在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举措、加强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党的“四个自我”能力的一个核心理念和关键措施。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性、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性质、特征、宗旨和作风的集中体现。它一方面表现在党的整体上,体现在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
期刊
目的:优化双山颗粒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双山颗粒剂中总黄酮的含量;建立HPLC测定双山颗粒中绿原酸、芦丁和槲皮苷3种成分含量的方法;建立双山颗粒HPLC指纹图谱
翻开学生的习作,语言僵化呆板,七拼八凑、粗制滥造,严重轻视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哲理思考;行文上千篇一律,“新概念”作文的缺点在一部分较好的学生中体现出来,把现实世界弃置一旁,茫然追求虚拟世界的文风正如一股浪潮席卷而来。对此现象,我们总把这种尴尬归咎于学生认识水平低、阅读面窄、观察力浅诸因素。作文教学在语文学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作为年轻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走过一段探索路程,那就是“阅读、观察领悟、个
期刊
摘 要: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目标是要求学生逐渐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201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了不同的阅读方式,包括默读、诵读、指读、略读、通读、精读、认读、拼读、有感情地朗读,等等。只有正确区分不同的阅读方法,才能做到恰当灵活地运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 读法  阅读是培养学生思想文化修养和知识内涵的重要途径,采用有效的阅读方式会提高学生的阅读
摘 要: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坚持课内、课外阅读两手抓的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审美层次。  关键词: 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课堂内外 能力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我国适应时代要求,适时进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在大力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