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体系下高中美术课堂教学解构与重构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术教育是培育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关键课程之一。随着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逐步推进,审视当下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现状,厘清学科定位和价值认同,通过解构,明晰困难与不足,并基于此,提出重构美术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美术;价值认同;角色定位;重构
  随着新一轮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逐步推进,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内容、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都较之传统课程有了重大突破与创新。美术课堂教学应当秉承新时代、新思潮、新理念、新尝试、新改变的革新理念,大胆解构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使之能够适应当下教学体制,构建师生教学相长的和谐生态环境。
  一、学科定位和价值认同
  美术课程是高中生艺术学习过程中必修科目之一,它具有人文学科的属性,对于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美术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较之于语数外等主科,美术教学本身是一个很特殊的教学领域,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评价都显得与其它学科截然不同,而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素养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其又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主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过程。美术教育培养学生能够发现美、创造美,通过对美的追寻和领悟,净化和促进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解构和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的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集中体现角色定位模糊、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设施不足、教学形式单一以及教学内容僵化等方面。
  (一)角色定位误区
  1.角色边缘化被动认同和教学失责
  基于当前高考机制,作为一门非高考科目,美术课或多或少存在“鸡肋”之嫌。在所谓“副科”或“弱势学科”思维定势下,美术课教师心理失衡就成为了较普遍的现象,造成的结果有二:一是自我教学责任和动力的消解,被动认同被边缘化的结果,甘心沦为主科的附属,教学自主性和能动性受到极大的制约;二是教学任务执行随意性加大,一切为了高考让路,一切为了提升成绩让路,要么本就短暂的课时被挤占,要么美术课教学简单潦草,教学目标、任务无法保证按质按量完成,最终是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不愿意教的尴尬境地。课程地位的不稳固造成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低下,这使得美术教师话语权逐渐失去,角色地位逐渐边缘化。
  2.教师角色主体绝对化
  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拥有绝对权威,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传授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以及学生课程成绩的判定者。实际上这是一种极其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灌输式教育方式以及学生的被动学习,会严重抑制学生个性化发展,会严重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极大制约师生之间友好沟通和对话,极大打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愿望。
  (二)教学资源严重不足
  1.师资力量匮乏
  就笔者所居住的阜阳市,这是有着近千万人的人口大市,生源众多,据阜阳市教育局的调查统计,截止2014年,普通高中51所,在校生14.7159万人,专任教师6558人,生师比例大,教师缺口较大,通过对市内以及农村九所中学的调查走访,我们发现不少学校缺乏专职美术教师,有相当一部分美术教师非科班出身,老师会什么就教学生画什么,实施素质教育无从谈起,特别是走访的农村中学尤为严重。
  2.教学基础设施差
  经过走访,笔者发现大多数中学没有专门建设的美术楼,美术教育基础实施弱,除了一两间画室,其他诸如雕塑工作室、电脑设计室、书法工作室等就少之又少了,当然也缺乏必要的教学器材。而画室一般只供极少数美术专业生使用,普通高中生只能在教室里上美术鉴赏课了,通过对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一师一优课”活動中的课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美术鉴赏模块的晒课数量占绝对优势,除此之外的雕塑、书法、摄影、电脑美术等课题教学占比很小,这种现象说明了教学内容已经严重失衡了,背后的原因就是由于开设其它模块课程条件无法满足。
  (三)教学形式落后,教学内容单一
  当前多数学校,特别是乡镇学校,教学内容单一,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在新课程体系下要求开设的美术鉴赏课、书法、摄影、雕塑、计算机美术等模块,往往由于师资不足、设备不足等原因无法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一一开设。在开设的课程中,教学内容往往仅仅要求学生做到能够欣赏、理解美术图片,偏重于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有些教师对西方艺术推崇备至,过于重视西方的绘画艺术,而忽略我国传统绘画技艺的教学。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反而容易导致学生审美观的扭曲。
  教学形式也单调枯燥,教师往往满堂灌,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美术教研没有体现艺术教育的特色,盲目参照高考文化课程的“高效课堂”,学校不重视,教师没动力和压力,学生没有求知激情,课堂氛围昏昏欲睡,美术鉴赏课往往成为“调节课”,“放羊课”。这种现象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理念相去甚远,大相径庭。
  三、高中美术教育重构策略
  (一)积极转变角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推行平等教育理念。学生和教师是课堂教学二元主体,教师不在扮演传统的主导者角色,而是教学的一方参与者、教学有序进行的引导者和辩证理性的评价者。学生拥有更多自由选择学习和参与的权力。学生可以在积极参与美术活动过程中,发自内心地感受艺术之美和自我能力提升的成长快乐。课堂不在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师生教学相长的和谐家园。教师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横在学生面前是不能够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质和个性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师生之间和谐友好相处,随着亲和力的提升,学生愿意和你接近,愿章和你交流,愿意你分享他们的欢乐,在此情况下,教学目标完成就指日可待了。   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热情的学生是没有意愿主动获取知识的。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激發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对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必须符合学生的审美能力。高中生的审美能力还处于被开发的阶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能强求学生一开始就可以欣赏诸如莫奈、凡·高等人的印象派、后印象派画作,更不能奢求学生立刻能理解毕加索等人的抽象主义绘画。教学之初,教师应该让学生欣赏较为古典的作品,如我国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徐扬的《乾隆南巡图》或西方的宫廷人物画、圣母画。
  (二)加强师资培训,完善教学设施
  转变观念,切实认清美术教育在高中教育阶段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对美术教师的待遇,合理制定对美术教师的评价机制,增强其从业自主性和积极性。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增加美术教师名额。重点加强对美术教师培训,强化书法、雕塑、摄影、计算机美术等多模块的专项培训,切实提升美术教师专业技能。完善美术教育教学大纲,加强对美术教学过程中的检查与管理,既要在课时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又要队美术教师具体的教学常抓不懈。
  加强对美术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依照课程程标准,学校应当建立相应的美术工作室,添置教学器材,保证所有模块化教学的完整实施。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的地方高中,诸如陶艺工作室、摄影棚、雕塑室、电脑美术设计室等已是标准配置,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了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三)营造良好艺术氛围,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发现美、创造美是美术教育的价值目标。营造良好艺术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艺术之美的追求而灵感的诞生源于积累,源于生活环境。例如我国璀璨的文人山水画,多来自创作者恬静放旷的胸襟和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西方绘画中,尽管莫奈、凡·高等远离沙龙的画家生活比较困窘,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有一颗随遇而安的心。因此他们才会留下那么多隽水的作品。所以,教师在日常美术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轻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艺术灵感,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中,学生才会很好地认识美、创造美。
  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少讲理论,多搞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组建课外美术兴趣小组,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画画、多交流,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其次,组织课外写生,亲近大自然。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观察、绘画,通过实地教学,促进学生快速掌握绘画技法,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的审美意识。在美术作品赏析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增大赏析作品的跨度,不能将目光拘于一隅。例如在讲中国传统绘画时,既包含人物画,又包含山水画;既要有明清时的秀丽温婉,也不可少了秦汉时的粗犷放达和唐朝的开明繁荣;既要有表现世情风俗的《清明上河图》,又要包含浪漫情怀的《洛神赋图》。一言以蔽之,教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是教导学生欣赏美,因此审美的角度要尽可能广阔,这样学生看到的才是泰山而非障目之叶。
  (四)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单一一直是高中美术课堂教学的软肋,除了教材编制不合理的问题,更多的是源于教师自身教学素养和教学态度。不少学校美术教师非科班出身,对于艺术了解停留在非常浅显的水平,大多数会依照教材照本宣科,教学没有侧重点,完全不考虑教学对象的差异性,诸如不考虑部分高中实验班和普通班学生素质的差异,不考虑高一、高二和高三的年级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大多数都是想当然按照自己理解和想象安排教学内容。因此,丰富和开发教学内容十分必要。一是吃透教材,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找准教学奇点;二是教学内容中外结合,切勿过多讲授西方绘画而忽略国内艺术精华;三是带领学生到美术馆、工艺展览馆等地方,进行现场教学;四是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和整理教学资料,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
  教学手段和形式多种多样,不拘泥一种。过去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只能仅仅依靠教材、挂图或者其它教师自制的教学用具。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课件、音影、图片等多种元素灵活开展教学活动。
  四、结语
  基于新课程体系背景下,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变革势在必行,只有通过找准教学过程中的缺点与不足,才能够有的放矢,才能够促进高中美术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封宁乾.新时期高中美术课教学现状及改进路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08).
  [2]凌金珠.浅谈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1(25).
  作者简介:
  张琛菡(1979—),女,安徽临泉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高中美术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下,高职美术鉴赏教学应充分发挥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自主学习的相关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鉴赏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最终实现高职美术鉴赏教学成功向多媒体教学转型。  关键词:信息化;高职;美术鉴赏;多媒体教学  一、高职美术鉴赏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改善教学方式  从高职美术教学的能力培养角度看,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
如何打造具有电力特色的企业文化,如何把电力企业文化灌注于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搞好电力企业的企业文化,是电力企业当前研究的课题。文章对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和以企
一    1897年11月,中国士绅在上海倡议创办中国第一所女学堂,建立中国第一个女学会、发行中国第一张《女学报》,以弘扬妇女教育。女学会于当年12月6日成立,聚集中外妇女一百二十余人,为女学运动拉开辉煌序幕,打下坚实的思想、管理与财政基础。女学堂于1898年5月31日开学,9月21日戊戌变法失败后仍惨淡经营,前后培养学生七十余人,终因力绌难支,于1900年宣告关闭。《女学报》于1898年7月24
摘 要: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产业,但是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总量非常巨大,现在我国能源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如果不思考对策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这种情况下, 推广绿色建筑的意义非常重大,这需要从设计方面入手,才能不断提高工程质量的同时贯彻绿色节能理念,这样才能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率。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结合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总
冬天来了,小麻雀站在光秃秃的树枝上伤心地哭着。妈妈问:“好孩子,你为什么哭呀?”小麻雀边哭边说:“我原来有那么多好朋友,可现在他们怎么都不见了?”  妈妈问:“你的好朋友都是谁呀?”  “小青蛙、小燕子和小蝴蝶都不见了!他们为什么不来找我玩了?他们不喜欢我了吗?”  妈妈笑了:“好孩子,冬天到了,你的这些好朋友怕冷,都躲起来了。小青蛙躲到地底下睡大觉去了;小蝴蝶变成一个蛹,也在睡觉;最辛苦的是小燕
期刊
如果一个国家不相信自己的公民有处理手中枪支的能力,那么最终削弱的还是我们自己。瑞士是个颇让人惊奇的国家:一顶“和平中立国”的帽子戴了近两百年,但又是一个“全民皆兵
本文从徐渭的思想基础出发,对其文艺本体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认为徐渭的文艺本体论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文艺理论,在文艺思想史上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价
本文在对X射线衍射仪的构造的分析基础上,介绍了X射线衍射仪的实验步骤,并阐述了X射线衍射仪的教学应用.
【摘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需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外,尚需切实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由此有助于促进学生语言组织、编写等能力的有效提升,继而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促进学生观察力与敏感性的有效发展。本文根据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旨在增强初中语文的写作教学水平,有效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drug resistance prevalence among treatment-failure and treatment-nave HIV-positive individuals in China.Methods We searched five el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