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缺乏创新性、教育载体缺乏多样性、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等问题,提出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的路径: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教学载体;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平台;融合社会资源,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高校—家庭”的全面培育模式。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多元文化 大学生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C-0028-0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社会不断发展与变革,社会文化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多元文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多种文化的融会,给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多样性,但也不可避免地使得大学生对价值观的选择出现困惑和迷惘。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消极思想。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接收各类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信息纷繁使得大学生容易受到影响,使得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念出现偏差,部分大学生存在精致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价值观的倾向。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引起全社会和高校的重视,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有待提高
(一)教育模式缺乏创新性,教育载体缺乏多样性。高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但是我国高校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安排在思政课教学中进行,一般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高校内现行的教育模式还是沿用“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课外实践教学”为辅的方式,课堂教学以思政“两课”的教学为主,课外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和有关单位合作,成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领学生进行课外社会实践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相互配合实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例如,课外实践教学大多是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生大多走马观花,感受并不深刻。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授课模式,更应与时俱进,注重创新,采取形式多样、立体教学的新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对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往往注重形式而忽略实效,强调理论灌输而忽略情感教育,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在教育载体和平台选择上单一,局限于常规的几种教育载体,例如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这只是体现在课堂教学环节,课后的信息化建设无法发挥作用,教育新媒体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提高。
(二)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多元文化蕴含的多元价值观,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认同、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面对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青年大学生心智没有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出现价值观偏差,传统课堂教育采取单一的理论灌输式模式,不仅不能获得积极的教学效果,反而容易导致学生觉得理论教学枯燥、进而引发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高校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果无法与时俱进,教育效果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新时代,各种来源广泛、错综复杂的多元文化因素,影响着大学生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如果没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无法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教育整合系统,只靠传统的课堂教学,会严重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甚至会使得学生在如何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方面产生困惑。同时,傳统的高校教育大多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忽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加上当今社会对人才界定的标准大多以学历为主,只注重文凭却忽视品德素质,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时候,往往以学历和技能素质为主要的考核标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这种状况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容易出现“重技能、轻德育”的倾向,很多学生只重视学习成绩,不重视自身德育素质的提升,致使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出现偏差,无法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构建“三维”模式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
(一)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教学载体。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通过课堂进行理论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新时代存在着明显缺陷。简单地采用单一教学模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无法获得学生的认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获得学生的认同与接受,不能依赖传统单一的模式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需要积极创新教育模式,让大学生切实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使他们在多元文化冲击下保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判断。例如可以有效运用社会中的真实案例进行情景教育,将社会上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实例引入课堂中,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使得学生感同身受,结合案例中“榜样的力量”自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要不断拓展教育的载体,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打破教学的单一模式,形成相辅相成的互动教学模式。通过思政课教学,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设置一定的网上学习任务,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网络中设置自主学习环节,分配给学生专门的账号和密码,要求学生登录教学网站,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教师利用相应软件和程序在网站后台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实时记录,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督查和有效指导。要突破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也融入网络教学中,通过建立教学QQ群、微信群、校园BBS等网上互动模式,让教师和学生可以便捷地利用网络互动、交流,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于价值观的思想动向,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在利用网络加强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要注重减少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针对网络信息来源广、传播速度快的特性,要同时建设完善的网络信息监控中心,对网络谣言要及时、准确地辟谣,避免大学生受到网络信息的错误引导,减少学生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多元文化 大学生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C-0028-0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社会不断发展与变革,社会文化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多元文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发展趋势。多种文化的融会,给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多样性,但也不可避免地使得大学生对价值观的选择出现困惑和迷惘。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消极思想。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接收各类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信息纷繁使得大学生容易受到影响,使得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念出现偏差,部分大学生存在精致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价值观的倾向。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引起全社会和高校的重视,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有待提高
(一)教育模式缺乏创新性,教育载体缺乏多样性。高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但是我国高校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安排在思政课教学中进行,一般是以理论教学为主。高校内现行的教育模式还是沿用“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课外实践教学”为辅的方式,课堂教学以思政“两课”的教学为主,课外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和有关单位合作,成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领学生进行课外社会实践教学。这两种教学模式相互配合实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出现了明显的不足。例如,课外实践教学大多是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生大多走马观花,感受并不深刻。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不应局限于传统的授课模式,更应与时俱进,注重创新,采取形式多样、立体教学的新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对大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往往注重形式而忽略实效,强调理论灌输而忽略情感教育,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在教育载体和平台选择上单一,局限于常规的几种教育载体,例如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这只是体现在课堂教学环节,课后的信息化建设无法发挥作用,教育新媒体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难以提高。
(二)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多元文化蕴含的多元价值观,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认同、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面对外来多元文化的冲击,青年大学生心智没有完全成熟,很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出现价值观偏差,传统课堂教育采取单一的理论灌输式模式,不仅不能获得积极的教学效果,反而容易导致学生觉得理论教学枯燥、进而引发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高校传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果无法与时俱进,教育效果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
新时代,各种来源广泛、错综复杂的多元文化因素,影响着大学生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如果没有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无法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教育整合系统,只靠传统的课堂教学,会严重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甚至会使得学生在如何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方面产生困惑。同时,傳统的高校教育大多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忽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加上当今社会对人才界定的标准大多以学历为主,只注重文凭却忽视品德素质,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时候,往往以学历和技能素质为主要的考核标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这种状况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容易出现“重技能、轻德育”的倾向,很多学生只重视学习成绩,不重视自身德育素质的提升,致使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出现偏差,无法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构建“三维”模式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
(一)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教学载体。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通过课堂进行理论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新时代存在着明显缺陷。简单地采用单一教学模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无法获得学生的认同。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获得学生的认同与接受,不能依赖传统单一的模式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需要积极创新教育模式,让大学生切实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使他们在多元文化冲击下保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判断。例如可以有效运用社会中的真实案例进行情景教育,将社会上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实例引入课堂中,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使得学生感同身受,结合案例中“榜样的力量”自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还要不断拓展教育的载体,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打破教学的单一模式,形成相辅相成的互动教学模式。通过思政课教学,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设置一定的网上学习任务,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网络中设置自主学习环节,分配给学生专门的账号和密码,要求学生登录教学网站,自主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教师利用相应软件和程序在网站后台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实时记录,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督查和有效指导。要突破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外实践教学环节也融入网络教学中,通过建立教学QQ群、微信群、校园BBS等网上互动模式,让教师和学生可以便捷地利用网络互动、交流,以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于价值观的思想动向,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在利用网络加强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要注重减少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针对网络信息来源广、传播速度快的特性,要同时建设完善的网络信息监控中心,对网络谣言要及时、准确地辟谣,避免大学生受到网络信息的错误引导,减少学生受到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