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的信用分类及其监管标准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gin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国家工商总局要求各地有关部门于2007年年底前完成全国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认定和信息汇总录入的工作,初步构建起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网络平台框架。
  据了解,我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依据商品交易市场开办单位和场内经营者的信用状况、日常经营活动情况和违法行为记录,把商品交易市场划分为A、B、C、D四个信用类别,并采取不同方式对其实施监管。
   记者近日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了解到,A类市场的认定标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市场开办单位企业信用连续三年以上为A级,市场内没有发生过重大或严重商品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市场经营管理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健全,市场开办单位认真履行市场经营管理职责;场内经营者自觉遵守法律和市场管理制度,A级信用经营者总数占场内经营者总数的90%以上。
  B类市场的认定标准也是三个方面:市场开办单位企业信用连续二年以上为A级,市场内没有发生过重大商品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和销售国家明令禁止交易商品的行为;市场经营管理责任主体明确,市场经营管理组织机构、规章制度比较健全,建立并执行了下列管理制度和措施;场内经营者遵守法律和市场管理制度,经营行为规范,A级信用经营者总数占场内经营者总数的80%以上。
  C类市场的认定标准则是:市场开办单位企业信用为B级,市场有严重商品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市场经营管理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市场开办单位与进场经营者之间权利义务责任约定不清楚,市场开办单位履行管理职责情况不到位,进场经营资格审查、商品市场准入查验、知名品牌商品保护等主要管理制度落实执行一般。对于场内经营者的违法经营行为制止和处理不及时,不报告相关部门进行处理;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组织进行商品质量监测中,市场商品质量合格率稳定性较低;缺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制度措施,消费投诉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和解决,消费纠纷解决率不足80%;A级信用经营者总数不足场内经营者总数的70%,有照率低于90%;场内经营者不规范经营行为屡有发生,近一年内有严重违法记录的场内经营者占场内经营者总数比例高于5%;有一般违法记录的场内经营者占场内经营者总数比例高于10%;发生过两次场内经营者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被查处事件。
  如果市场开办单位企业信用为C级,近一年内有严重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规和国家其他法律法规违法行为记录,市场有重大商品质量安全责任事故发生;消费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投诉举报率高,消费纠纷解决率不足70%;场内经营者经营行为不规范程度高,A级信用经营者总数占场内经营者总数的60%以下,就会被认定为D类市场。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将对不同信用类别的商品交易市场实施不同的监管方式、方法。如:对A类市场,除开展专项检查、市场巡查、接申诉举报或发现其他线索开展检查外,一般每季度只检查一次,重点检查有过违法行为记录的场内经营者。此外,对于信用度好、辐射面大、政府和社会各界反映良好的A类信用市场,将确定为重点联系市场。
  对B类市场,至少每季度进行1至3次日常巡查;对C类市场,至少每季度进行3次以上日常巡查;而对D类市场,至少每周进行一次日常巡查,并将市场开办单位和场内经营者列为年检重点检查对象。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表示,各地在开展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时,需要注意与市场监管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开展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的同时,将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和网络监管平台建设列入工作日程,研究制定市场信用信息数据采集、录入、加工、传输和管理标准规范,统一开发具有自动分类、提示、预警,自动解除过期信息,满足多方面查询需求等功能,与各业务软件兼容的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软件,并与与网络实现有机对接,逐步建立起互联共享、传输迅速、查询方面、运转高效的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网络平台,有效提高市场管理水平和效能。
其他文献
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其责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必须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去。案例教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