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课堂,学生是教学主体,始终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焕发生命的精彩。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关键词】预设生成融合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认识过程,实践过程,更是发现探究过程、情境创设过程和人格形成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是相辅相成的。数学教学需要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一个高效而灵动的课堂,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因此,教学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课前精心“预设”,营造课堂“生成”环境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师备课时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而抓住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进行弹性的教学设计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起点。
1.抓牢生成的基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
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是生成的基点,也是生长点。生成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生成,如果超过了这个基点就可能生长不了,若低于这个生长点,生成也就无所谓生成了。因此,教师在进行预设时,必须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来对待,这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资源教学的前提。
2、弹性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动态生成
过于精细的预设会成为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梏,使课堂失去活力,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设计应该是具备弹性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由思考的空间。随着课堂推进,即时生成教学设计,还可能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
二、课中整合“预设”,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1、正确引领,丰富生成
教师的教学预设是超前的策划,预设时缺乏现场感知,当教师把事先设想好的方案带入课堂时,往往会出现特殊情况而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课堂上,教师要具有一双慧眼,对有价值的生成,将其视成重要的课堂资源加以利用,而价值不大或无效的生成,要及时处理,引导学生回到有效的预设轨道,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生成应在预设的目标之内,使预设深化。
【案例1】课堂上老师正在讲一例题:
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可以销售20件,每件盈利40元,商场经调查发现,在一定范围内,衬衫的单价每降一元,商场每天可多售出2件。如果商场通过销售这批衬衫每天要盈利1200元,衬衫的单价应该降多少元?
师生共同探讨解题方法,列方程解出答案20元或10元,检验均符合实际。老师正准备进入下一环节,可下面学生还在议论纷纷:
“我觉得应该降20元,这样买的人多啊。”
“我觉得应该降10元,这样可以少进一些货,节约路上的开支,但盈利相同”。
“商场要考虑店铺的租金和售货员的工资”。
“还要考虑水电费和缴税”。
“还要考虑衬衫的品牌和质量,他们卖的是什么品牌啊?”
……
眼看着生成偏离预设轨道越来越远,教师巧妙引导:
①若该商场想尽快清理库存,应该降多少元?
②若商场只考虑进货、盈利等因素,应降多少元?
③若商场为了尽量让利给消费者,又应降多少元?
这样的设问避免了漫无目标的继续讨论下去,又能满足学生喜欢拓展的好奇心理,将生成“扳”回了预设轨道。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拒绝虚假的“伪生成”,呼唤智慧的“真生成”。
三、 捕捉亮点资源,促进“预设”“生成”融合
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真实的课堂是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在如此丰富多彩的课堂中难免会出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联想”与“推测”, 时常会引发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生成性的教育资源”。但这些资源是隐性的、潜在的,如果教师的敏感性不强,不注意倾听,这些资源将“昙花一现”。 作为教师,在课堂中要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努力地将这些“亮点”资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高潮”,从而让课堂充满活力。
四、巧用错误“生成”,让“预设”锦上添花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错误有时也是一种生成性的课程资源。有时借“错”发挥,也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3】刚学三角形全等证明时,学生时有用SSA求证两个三角形全等.笔者利用课内练习3:“如果两个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个角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索性开展了一次研究性学习.由于七年级刚接触几何,思路窄,直观强,因而设置了几个画图探究问题.
探究1:画出两条边长分别为 、 ,长度为 的边所对的角为 三角形,情况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画图发现,根据条件不
能确定唯一三角形,因此满足两边和
其中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
一定全等. (如图1)
教师:那么两边和其中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不全等吗?
探究2:在探究1中给出的这个角是
锐角. 若它的其他条件不变,而将相等的
角变成直角,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如图2全等)
在探究2中,画图需要边长调整,学生得出了“长边对大角”的结论.
(这结论不但为下步画钝角三角形作铺垫,而且升华了此命题的无限价值)
探究3:若探究1的其他条件不变,继续将相等的角变成钝角,则这两个三
角形全等吗?(如图3全等)探究4:若这个是锐角,两个三角形就一定不全等吗?
学生受以上探究的启发,得出结论:只要添加相等的角是较大边所对时,探究4也全等(如图4)
教学中能巧妙利用学生产生的错误,让学生在前因后果中顿悟错误,在探究问题中解决错误.真实的课堂教学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丰盈.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算是成功的;预设精彩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因此,教师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追求动态生长,从而把课堂营造成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精彩。
参考文献
[1][美]加里?D.鲍里奇[M],《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
[2]王琨武 [预设与生成]有效教学“预设”不容忽视[J],《新课程研究》,2006.2
[3]居春兰 《正确应对生成,追求高效教学》 《中学数学教学》,2007.9
【关键词】预设生成融合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认识过程,实践过程,更是发现探究过程、情境创设过程和人格形成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的,是相辅相成的。数学教学需要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又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一个高效而灵动的课堂,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因此,教学中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课前精心“预设”,营造课堂“生成”环境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师备课时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而抓住学生现有发展水平、进行弹性的教学设计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起点。
1.抓牢生成的基点----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
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是生成的基点,也是生长点。生成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生成,如果超过了这个基点就可能生长不了,若低于这个生长点,生成也就无所谓生成了。因此,教师在进行预设时,必须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来对待,这是有效实施生成性课堂资源教学的前提。
2、弹性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动态生成
过于精细的预设会成为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梏,使课堂失去活力,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设计应该是具备弹性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方案不要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由思考的空间。随着课堂推进,即时生成教学设计,还可能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
二、课中整合“预设”,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1、正确引领,丰富生成
教师的教学预设是超前的策划,预设时缺乏现场感知,当教师把事先设想好的方案带入课堂时,往往会出现特殊情况而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课堂上,教师要具有一双慧眼,对有价值的生成,将其视成重要的课堂资源加以利用,而价值不大或无效的生成,要及时处理,引导学生回到有效的预设轨道,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生成应在预设的目标之内,使预设深化。
【案例1】课堂上老师正在讲一例题:
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可以销售20件,每件盈利40元,商场经调查发现,在一定范围内,衬衫的单价每降一元,商场每天可多售出2件。如果商场通过销售这批衬衫每天要盈利1200元,衬衫的单价应该降多少元?
师生共同探讨解题方法,列方程解出答案20元或10元,检验均符合实际。老师正准备进入下一环节,可下面学生还在议论纷纷:
“我觉得应该降20元,这样买的人多啊。”
“我觉得应该降10元,这样可以少进一些货,节约路上的开支,但盈利相同”。
“商场要考虑店铺的租金和售货员的工资”。
“还要考虑水电费和缴税”。
“还要考虑衬衫的品牌和质量,他们卖的是什么品牌啊?”
……
眼看着生成偏离预设轨道越来越远,教师巧妙引导:
①若该商场想尽快清理库存,应该降多少元?
②若商场只考虑进货、盈利等因素,应降多少元?
③若商场为了尽量让利给消费者,又应降多少元?
这样的设问避免了漫无目标的继续讨论下去,又能满足学生喜欢拓展的好奇心理,将生成“扳”回了预设轨道。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拒绝虚假的“伪生成”,呼唤智慧的“真生成”。
三、 捕捉亮点资源,促进“预设”“生成”融合
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真实的课堂是能够如实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在如此丰富多彩的课堂中难免会出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联想”与“推测”, 时常会引发一些非常有价值的“生成性的教育资源”。但这些资源是隐性的、潜在的,如果教师的敏感性不强,不注意倾听,这些资源将“昙花一现”。 作为教师,在课堂中要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努力地将这些“亮点”资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高潮”,从而让课堂充满活力。
四、巧用错误“生成”,让“预设”锦上添花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错误有时也是一种生成性的课程资源。有时借“错”发挥,也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3】刚学三角形全等证明时,学生时有用SSA求证两个三角形全等.笔者利用课内练习3:“如果两个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个角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索性开展了一次研究性学习.由于七年级刚接触几何,思路窄,直观强,因而设置了几个画图探究问题.
探究1:画出两条边长分别为 、 ,长度为 的边所对的角为 三角形,情况会怎样呢?
学生通过画图发现,根据条件不
能确定唯一三角形,因此满足两边和
其中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
一定全等. (如图1)
教师:那么两边和其中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不全等吗?
探究2:在探究1中给出的这个角是
锐角. 若它的其他条件不变,而将相等的
角变成直角,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如图2全等)
在探究2中,画图需要边长调整,学生得出了“长边对大角”的结论.
(这结论不但为下步画钝角三角形作铺垫,而且升华了此命题的无限价值)
探究3:若探究1的其他条件不变,继续将相等的角变成钝角,则这两个三
角形全等吗?(如图3全等)探究4:若这个是锐角,两个三角形就一定不全等吗?
学生受以上探究的启发,得出结论:只要添加相等的角是较大边所对时,探究4也全等(如图4)
教学中能巧妙利用学生产生的错误,让学生在前因后果中顿悟错误,在探究问题中解决错误.真实的课堂教学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丰盈.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算是成功的;预设精彩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因此,教师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追求动态生长,从而把课堂营造成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精彩。
参考文献
[1][美]加里?D.鲍里奇[M],《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
[2]王琨武 [预设与生成]有效教学“预设”不容忽视[J],《新课程研究》,2006.2
[3]居春兰 《正确应对生成,追求高效教学》 《中学数学教学》,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