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孟母堂”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些志同道合的家长悄然组建“孟母堂”。在这里,学生要做的,除了背诵经典还是背诵经典。“读经典、尊孔孟、颂莎翁、演数理”,接受“家教”。上海市教委对“孟母堂”紧急叫停。
  
  靠近“孟母堂”
  
  教学内容:将经典进行到底
  “我们不讲课文、不教英文单词、不上一般的小学算术。”这是上海“孟母堂”发起人吕丽委的明确说法。在闵行区莘庄的四间教室里,5名老师就在秉承“读经典、尊孔孟、颂莎翁、演数理”的宗旨下,教授年龄跨度从4岁到12岁的12个孩子。
  在“孟母堂”,教学内容大致如下:中文教授背诵《易经》《弟子规》《论语》等古代传统经典;英文教授背诵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十四行诗》等文学经典;而数学则是由外聘老师进行数理读经教育,内容甚至涉及微积分等高等数学内容。此外,“孟母堂”还外聘教练教授瑜伽和游泳来代替一般小学的体育课。
  课程安排:每堂课上足两小时
  10岁男孩沈一灯和他的同学们一天的课程安排:上午8:00到11:30,上课前集体念一遍《弟子规》,课上再将前一天学的《易经》自己读20遍。下午1:30到5:00,英语读经课读《仲夏夜之梦》,老师根据每个同学的水平和能力提出不同要求,然后每人发一台CD机,每人根据自己的进度,听音、跟读。这些内容沈一灯同学在读,他4岁的学弟也在读。
  不同于一般小学的40分钟课程,“孟母堂”的私塾式授课每堂课长达近两个小时,其间没有休息。学生按年纪被分别安排在不同教室里。在这里,老师统一讲课的时间相对较少,五分之四的时间都用作学生自学,背诵经典是他们的头等功课。
  课余时间:看《三国演义》《大长今》
  沈一灯和他的同学一天24小时都被父母全托在这所私塾里,在“孟母堂”的生活除了上课,早上会有早锻炼,下课后也会有休息和娱乐,比如收看《三国演义》《大长今》等被认为“对孩子成长有益”的电视剧。
  “以最经济、最节约的方法让每一位同学拥有结实的人身修养和更丰富的知识。”对于如此另类的教学方式,吕丽委这样解释其初衷。“孟母堂毕业的孩子升入初中一定是出类拔萃的。”吕丽委语气坚定地说。
  吕丽委说,《义务教育法》制定的目的,是要保证适龄儿童都有书读。但现在不是家长不让子女读书的问题,而是家长想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在现行模式下得不到满足,所以被迫组织起来“自救”,所以应该说,孟母堂并没有违反《义务教育法》。
  
  来自官方的声音
  
  上海市教委把这样一种“另类”学校教育明确定性为“违法办学”。其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事实是:未获得办学许可证;家长未把适龄子女送到经国家批准的教育机构接受义务教育;“读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与相关规定不符。另外,未经物价部门审核,擅自违规收取高额费用。
  8月23日,教育部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张文明确表示:“任何将孩子送往全日制私塾受教育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即使家长再有本事,孩子也不能在家接受教育。”
  
  我们的学校到底给了儿童什么?
  
  什么是学校?为什么要孩子们到学校去?孩子们渴望在学校里干什么?
  学校,应该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学生的合作,来实现学生独自一人无法进行学习的场所。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第二条中说,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们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
  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者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来实现的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形成呆板而死气沉沉的局面。
  既然学校生活是如此简化的社会生活,那么它应当从家庭生活里逐渐发展出来,它应当采取和继续儿童在家庭里已经熟悉的活动。
  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来要做某些别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己。结果是,它们并不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
  马古拉齐说:“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游戏方式及说话方式;/还有一百种……/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去九十九……”
  我们的学校到底给了儿童什么?
  这是一些我们不曾思考,也不屑思考的问题。但正是我们缺乏思考,所以才把学校办成了孩子们并不喜欢的地方。
  有人可能说,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仅仅如此的话,学生在家里不是也一样吗?或者,学校是听老师讲课的地方,那在电视机前也就解决问题了。
  有些孩子生性好动,一到学校,却变得木讷、不合群、缺乏自信,家长老师都徒叹奈何。很多学生不堪忍受学业负担,身心长期受到压抑,心理问题凸现。
  有的孩子在某些方面特别出众,家长担心,一般的学校教育会扼杀孩子的天分,最后“泯然众人矣”,希望安排个性化的教育方式。
  格拉肖说:“培养优秀的科学人才最好的办法,就是停止当学生”。王小平,一个有着罕见才气的少年,“停止当学生”,以她有力的作品,对学校教育,对那种整齐划一的大生产方式的教育深恶痛绝,不管个人条件如何,需求如何,都得按统一程序去制作统一规格的产品。她说:“我们需要的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教育,让鹰去飞,让鹿去跑,尽情的张扬灵性。”王小平们嘲弄和抨击了现行的教育体制,也炒了学校的鱿鱼。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庄礼伟说,“……而我们的学校体制,却把一位有抱负的聪明孩子逼到要离开学校才能‘养吾浩然之气’,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思考自己想思考的问题。”
  浙江海盐一位父亲,因为深感女儿“无法适应学校教育”,辞去工作,回到老家,一门心思培养孩子。问孩子:“你愿意去学校吗?”孩子答:“一天到晚死记硬背,我哪敢去呀?”而“孟母堂”有一位孩子家长也说:“至少现在,我的孩子只有‘孟母堂’可去。”
  读懂孩子,了解“孟母堂”产生的土壤,发现并改进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创建适合孩子个性化的发展空间、环境,这才可能是官员及老师的本位。这比封杀“孟母堂”要重要的多。
  否则,将来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放弃中国的学校教育,回家自学或走出国门,逃学或辍学;会有越来越多的“孟母堂”再现。那时我们的学校可能真会名存实亡了。
  (作者单位:山东潍坊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无需出门,只要抬头透过窗户望出去,我就与树木不期而遇了。然而一直让我疑惑的是,就在我与树木相视的那一刹那,我的身心却在瞬间就进入了安宁和舒适之中,一如躺进一个温暖的怀抱,或
教学不仅是一个实践过程,还是一个心理过程。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我们不让学生思考,学生就不会有“愤”“悱”的冲动,我们不理解学生的想法而盲目地启发,怎么可能让他们的思想受到震动进而达到情感的共鸣呢?只有课堂上的师生共谋合作,学生才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自控力,才会调动多种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才会有主动、有效的学习行为。  学生是“学活”还是“学好”,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两难选择问题,这些问
目的:探讨术前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卵巢癌并腹水的效果.方法:采用术前髂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卵巢癌并腹水23例.结果:总有效率为66.6%,手术中吸出腹水量明显少于未治疗组(P<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