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有些事物成为历代诗人普遍运用的意象。这些意象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审美情趣,成了表达特定情感意义的语言“符号”。了解这些常用意象的含义,便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诗歌;否则,读起诗词曲来可能会莫名其妙,甚至不知所云。这里扼要介绍古代诗歌中一些常用意象的含义,供同学们在阅读中参考。
一、杨柳、扬花、柳絮
杨和柳同科不同属,杨枝上扬而柳枝下垂,但二者的干、枝、叶、花、种子都差不多,因此古诗文中杨柳常通用,杨也叫做柳,垂柳也叫垂杨。杨柳的花呈鹅黄色,成子后,上有白色绒毛,随风飘落如絮。古人花絮不分,既称杨花,也叫柳絮。
杨柳生命力强,分布地域极广。与小草一样,杨柳也是北方中原最早报春的信使。“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李白),柳芽初绽,淡绿鹅黄,洋溢着特殊的气韵,给人冬去春来、生机勃勃的感动。于是,新颖鲜妍的杨柳成为诗人歌咏春光美好的意象: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满)地,绿丝条弱不胜莺”(白居易);“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这些诗词名句,抓住了杨柳的形态、色彩,再现了春景之美,奔涌着诗人对春回大地的欢喜之情。
然而,事物还有另一面。草木鲜妍也会使一些人作对比联想而生悲哀。柳絮飘零,又会引起人们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于是,杨柳又成为诗歌中感时伤春、怨离恨别的意象。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然也就有许多人不得不在春天离开亲人而远走他乡。外出谋生固然不易,应征戍边更是生死难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随风飘拂的杨柳反而更加深了这个离家赴边的士兵的痛苦。这里的杨柳,是用作反衬的意象,蕴含着离别的苦情。再看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里的杨柳,简直就是引爆离情别恨的导火索了。
出行者痛苦,关行的亲朋知己也同样心情沉重,分手时自然要有所表示,“折柳”就是古老的送别习俗之一。“柳”与“留”音近,可以表达留恋之意;柳枝清新可爱,兼又生命力强,插地便活,也有随遇而安的祝愿。况且柳树到处皆有,随手可折,柳枝自然成了送别的最佳赠物。其通好致意、以慰相思的情义绝不下于今天的送花之举。据史书记载,汉代长安人送客到城东门霸桥,折柳赠别,以后,“折柳”就成为送别之词了;汉代乐府中也有《折杨柳》笛吹曲,主题多是怀念征人,怨别思乡。
唐诗中有好多写到折柳送别的。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是别离多。”白居易的《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人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攀折减春风。”李白则有《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由此可见“折柳”与送别、怀人、思乡的关系。不仅柳枝含情,杨花、柳絮也成了离愁别恨的“代号”了:“撩乱春愁如柳絮”(冯延巳);“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郑谷有一首《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诗中的春、杨柳、杨花、笛声、离亭、傍晚等意象组合,强烈地表现了作者与友人一南一北分手时的沉重心情。
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代诗歌时,可不能“走马看柳”,忽略杨柳杨花饱浸着的酸愁苦恨,要理解诗人运用杨柳意象的目的。例如李白的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不单是点明暮春时节,更是一种抒情意象,蕴含着飘泊的愁苦、朋友间的挂念。再看柳永的抒情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所写之景切合离别之情,缠绵的杨柳,冷湿的晓风,惨淡的残月,都是渲染离愁的意象。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中,崔莺莺送张生赴京赶考时有一句唱词:“柳丝长,玉骢难系。”她舍不得张生离去,幻想用路旁长长的柳条拴住张生的马,当然办不到。这样写,为的是抒情,这“柳丝”,骨子里就是“留恋之思”。
杨柳不单是新春伊始、鲜妍清丽的物候,也不仅是离愁别恨、酸肠苦心的载体,有时,诗人们出于不同的写作目的,又会根据杨柳的一些生态特点,赋予不同的含义,使其成为不同的“人物肖像”。那枝条柔软,“恰如十五女儿腰”(杜甫)的杨柳,也能比喻浮沉不定的失意之辈,或被影射为趋炎附势的得志小人;那素洁似雪的柳絮,也能贬损为不思进取的孟浪子弟。
韩愈有一首《晚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别人都知道春光易逝,抓紧时间展现自己的才华,“杨花”却整日游手好闲。李商隐写过颇有自喻意味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园林名)春苑断肠(美极了)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先是春风得意,无奈好景不长,终于失势冷落。曾巩也写过一首《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能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讽刺那些得意小人,一朝得势,肆意妄为,全不考虑后果。这些“杨柳”,已经是不同人物的象征了。
责任编辑/朱 亮
一、杨柳、扬花、柳絮
杨和柳同科不同属,杨枝上扬而柳枝下垂,但二者的干、枝、叶、花、种子都差不多,因此古诗文中杨柳常通用,杨也叫做柳,垂柳也叫垂杨。杨柳的花呈鹅黄色,成子后,上有白色绒毛,随风飘落如絮。古人花絮不分,既称杨花,也叫柳絮。
杨柳生命力强,分布地域极广。与小草一样,杨柳也是北方中原最早报春的信使。“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李白),柳芽初绽,淡绿鹅黄,洋溢着特殊的气韵,给人冬去春来、生机勃勃的感动。于是,新颖鲜妍的杨柳成为诗人歌咏春光美好的意象: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满)地,绿丝条弱不胜莺”(白居易);“绿杨烟外晓云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这些诗词名句,抓住了杨柳的形态、色彩,再现了春景之美,奔涌着诗人对春回大地的欢喜之情。
然而,事物还有另一面。草木鲜妍也会使一些人作对比联想而生悲哀。柳絮飘零,又会引起人们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于是,杨柳又成为诗歌中感时伤春、怨离恨别的意象。
“一年之计在于春”,当然也就有许多人不得不在春天离开亲人而远走他乡。外出谋生固然不易,应征戍边更是生死难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小雅·采薇》),随风飘拂的杨柳反而更加深了这个离家赴边的士兵的痛苦。这里的杨柳,是用作反衬的意象,蕴含着离别的苦情。再看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里的杨柳,简直就是引爆离情别恨的导火索了。
出行者痛苦,关行的亲朋知己也同样心情沉重,分手时自然要有所表示,“折柳”就是古老的送别习俗之一。“柳”与“留”音近,可以表达留恋之意;柳枝清新可爱,兼又生命力强,插地便活,也有随遇而安的祝愿。况且柳树到处皆有,随手可折,柳枝自然成了送别的最佳赠物。其通好致意、以慰相思的情义绝不下于今天的送花之举。据史书记载,汉代长安人送客到城东门霸桥,折柳赠别,以后,“折柳”就成为送别之词了;汉代乐府中也有《折杨柳》笛吹曲,主题多是怀念征人,怨别思乡。
唐诗中有好多写到折柳送别的。如王之涣的《送别》:“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是别离多。”白居易的《青门柳》:“青青一树伤心色,曾人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攀折减春风。”李白则有《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由此可见“折柳”与送别、怀人、思乡的关系。不仅柳枝含情,杨花、柳絮也成了离愁别恨的“代号”了:“撩乱春愁如柳絮”(冯延巳);“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郑谷有一首《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诗中的春、杨柳、杨花、笛声、离亭、傍晚等意象组合,强烈地表现了作者与友人一南一北分手时的沉重心情。
因此,我们在阅读古代诗歌时,可不能“走马看柳”,忽略杨柳杨花饱浸着的酸愁苦恨,要理解诗人运用杨柳意象的目的。例如李白的诗句“杨花落尽子规啼”,不单是点明暮春时节,更是一种抒情意象,蕴含着飘泊的愁苦、朋友间的挂念。再看柳永的抒情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所写之景切合离别之情,缠绵的杨柳,冷湿的晓风,惨淡的残月,都是渲染离愁的意象。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中,崔莺莺送张生赴京赶考时有一句唱词:“柳丝长,玉骢难系。”她舍不得张生离去,幻想用路旁长长的柳条拴住张生的马,当然办不到。这样写,为的是抒情,这“柳丝”,骨子里就是“留恋之思”。
杨柳不单是新春伊始、鲜妍清丽的物候,也不仅是离愁别恨、酸肠苦心的载体,有时,诗人们出于不同的写作目的,又会根据杨柳的一些生态特点,赋予不同的含义,使其成为不同的“人物肖像”。那枝条柔软,“恰如十五女儿腰”(杜甫)的杨柳,也能比喻浮沉不定的失意之辈,或被影射为趋炎附势的得志小人;那素洁似雪的柳絮,也能贬损为不思进取的孟浪子弟。
韩愈有一首《晚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别人都知道春光易逝,抓紧时间展现自己的才华,“杨花”却整日游手好闲。李商隐写过颇有自喻意味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园林名)春苑断肠(美极了)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先是春风得意,无奈好景不长,终于失势冷落。曾巩也写过一首《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能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讽刺那些得意小人,一朝得势,肆意妄为,全不考虑后果。这些“杨柳”,已经是不同人物的象征了。
责任编辑/朱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