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既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语文素养蕴含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的重要的呈现载体。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从中可以看出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既然作文教学如此重要,我们理应与时俱进,不断增添时代的因素,比如将多媒体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可能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
一、以石激涟,用情感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培养人格雏形
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培养学生写作文的第一步,是看这块“石头”扔的地方能不能激起“千层浪”。这里提到的“击波石”,就是情感,因为《诗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说出了情感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一个人只有在“情动于中”的时候,才有可能“欲罢不能”的表达欲望;你想一个“心如止水”的人,是什么也写不出来的。 “千层浪”指的是学生思想的涟漪。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的要求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作文,有的同学说:“每天我们就是吃饭、睡觉、上学、放学、写作业,天天如此,没有难忘的第一次”。同学们觉得无话可写,此时就可以扔那块“击波石”了。我充满激情地说:“当你呱呱落地的那一瞬间,你开始了在这个人世间第一次的神奇之旅,第一次拉开了你人生的帷幕。随后,你开始经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第一次:第一次哭,第一次笑,第一次走路,第一次成功,第一次失败,它是生命的体验,它是成长的过程,因为不会再重来,所以难忘,所以让人珍惜。”学生们吃惊地看着我,他们惊讶于我的激昂,我笑了笑说:“这不是老师的开场白,这是董卿在朗读者中的开场白,让我们播放这一期,看看名人的难忘的第一次是一件什么事。”我选取了航天英雄杨利伟、老戏骨王学圻、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等嘉宾回忆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这时学生们如梦方醒,知道了什么叫难忘的事。然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照片: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月光下一个人独自走路……看后问学生:“这些事情你经历过没有,如果经历过请自由谈谈当时的情况。”这些图片打开了学生思路,学生畅所欲言。题材的范围扩大了,避免了雷同,也符合了《新课标》中的“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要求。最后,我趁热打铁,让他们把自己讲的用文字记录下来。
二、日积月累,调动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夯实学生读写基础
“击波石”激起了思想的涟漪,知道了写什么。可这时又出现了另一种新的现象,写事像记流水帐;写人,不论老少,眼睛总用“炯炯有神”,嘴呢?就写“一张樱桃小嘴”。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让人看了觉得是一张底片翻印出来的。分析起来,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词语积累少。为了丰富学生的词语,我采用了日积月累法。
具体做法是:每生准备一个素材积累本,根据老师的要求,上网搜索相关的资料。如:这一周搜索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诗句、小故事等,把感兴趣的摘抄到素材积累本上,下周利用一节课进行交流。这时学生的头脑好比一个储粮库,让那些好词佳句、值得记忆的事等充当粮食。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他们储粮库里的“粮食”越来越多。接下来我组织班级小竞赛,比一比谁积累的东西多,再进行分类。让那些在粮库里放着的粮食变成各种食品——写人、记事等的材料。
三、寻找源泉,增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独立思考能力
增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首先让学生明白:生活是创作唯一的源泉。写作文就是用你的笔写出你的心里所想,从而破除他们头脑中作文那种神秘的外壳。思路明确后,老师就帮助学生寻找源泉。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摄取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找写作的素材,采集生活中的浪花。我的具体做法是:仍然把教室当作写作的天地,但是在写作前我给学生创造一种氛围,例如第十二册积累运用二的习作要求的:将你了解到的名风名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彝族的火把节、老北京春节的庙会、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盛况等,让学生感受到民风民俗的不同,然后引导他们谈一谈,你们一家人如何过春节,如何清明祭祖,怎样包粽子等。学生通过看、听、说等一系列环节,感受到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氛围,自然下笔就不发愁了。
四、有章可循,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提升閱读素养
书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优秀的习作,所以我在讲课时,注意分析结构,讲顺序,说重点,让每一类型的例文铭刻在学生的心中,讲完之后,安排小练比,也就是现在提倡的微作文,让学生仿照原文去写,这样做让学生有文可依,有章可循。
如利用班班通中的电子课本把《少年闰土》中对闰土的描写,《小胖墩与嘎子摔跤》中对嘎子的描写等片段同时播放,让学生了解人物描写的几个方面,然后仿照此写法描写一个人。多次训练让学生感受作文并不难。时间一长,就培养起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有创新,遇到写得好的地方应多鼓励。
五、鼓励性措施,再次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经过一系列的训练,作文已写好,学生热切地盼望着老师给予的评语。这时如果采用鼓励性的方法,会再次激起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我常用到的鼓励性方法如:把写得好的作文放到多媒体上,用实物投影仪打到大屏幕上,让此文的小作者念出作文,多么有说服力的做法,学生兴趣自然高涨。我也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和学生的微信群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为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会让创作成为自发的行为。
经过数年的坚持,我所教班级的孩子作文水平明显的提高,课外阅读和积累方面也明显超出同龄的孩子,部分同学已能出口成章,出口有诗;他们作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旁征博引。这样的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作文指导,为孩子们在文学积淀、文章修养和文风、情趣风格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以石激涟,用情感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培养人格雏形
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培养学生写作文的第一步,是看这块“石头”扔的地方能不能激起“千层浪”。这里提到的“击波石”,就是情感,因为《诗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发于言。”说出了情感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一个人只有在“情动于中”的时候,才有可能“欲罢不能”的表达欲望;你想一个“心如止水”的人,是什么也写不出来的。 “千层浪”指的是学生思想的涟漪。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作文的要求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作文,有的同学说:“每天我们就是吃饭、睡觉、上学、放学、写作业,天天如此,没有难忘的第一次”。同学们觉得无话可写,此时就可以扔那块“击波石”了。我充满激情地说:“当你呱呱落地的那一瞬间,你开始了在这个人世间第一次的神奇之旅,第一次拉开了你人生的帷幕。随后,你开始经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第一次:第一次哭,第一次笑,第一次走路,第一次成功,第一次失败,它是生命的体验,它是成长的过程,因为不会再重来,所以难忘,所以让人珍惜。”学生们吃惊地看着我,他们惊讶于我的激昂,我笑了笑说:“这不是老师的开场白,这是董卿在朗读者中的开场白,让我们播放这一期,看看名人的难忘的第一次是一件什么事。”我选取了航天英雄杨利伟、老戏骨王学圻、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等嘉宾回忆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这时学生们如梦方醒,知道了什么叫难忘的事。然后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照片: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月光下一个人独自走路……看后问学生:“这些事情你经历过没有,如果经历过请自由谈谈当时的情况。”这些图片打开了学生思路,学生畅所欲言。题材的范围扩大了,避免了雷同,也符合了《新课标》中的“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要求。最后,我趁热打铁,让他们把自己讲的用文字记录下来。
二、日积月累,调动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夯实学生读写基础
“击波石”激起了思想的涟漪,知道了写什么。可这时又出现了另一种新的现象,写事像记流水帐;写人,不论老少,眼睛总用“炯炯有神”,嘴呢?就写“一张樱桃小嘴”。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让人看了觉得是一张底片翻印出来的。分析起来,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词语积累少。为了丰富学生的词语,我采用了日积月累法。
具体做法是:每生准备一个素材积累本,根据老师的要求,上网搜索相关的资料。如:这一周搜索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诗句、小故事等,把感兴趣的摘抄到素材积累本上,下周利用一节课进行交流。这时学生的头脑好比一个储粮库,让那些好词佳句、值得记忆的事等充当粮食。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了,他们储粮库里的“粮食”越来越多。接下来我组织班级小竞赛,比一比谁积累的东西多,再进行分类。让那些在粮库里放着的粮食变成各种食品——写人、记事等的材料。
三、寻找源泉,增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独立思考能力
增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首先让学生明白:生活是创作唯一的源泉。写作文就是用你的笔写出你的心里所想,从而破除他们头脑中作文那种神秘的外壳。思路明确后,老师就帮助学生寻找源泉。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摄取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找写作的素材,采集生活中的浪花。我的具体做法是:仍然把教室当作写作的天地,但是在写作前我给学生创造一种氛围,例如第十二册积累运用二的习作要求的:将你了解到的名风名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彝族的火把节、老北京春节的庙会、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盛况等,让学生感受到民风民俗的不同,然后引导他们谈一谈,你们一家人如何过春节,如何清明祭祖,怎样包粽子等。学生通过看、听、说等一系列环节,感受到中国的传统节日的氛围,自然下笔就不发愁了。
四、有章可循,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提升閱读素养
书上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优秀的习作,所以我在讲课时,注意分析结构,讲顺序,说重点,让每一类型的例文铭刻在学生的心中,讲完之后,安排小练比,也就是现在提倡的微作文,让学生仿照原文去写,这样做让学生有文可依,有章可循。
如利用班班通中的电子课本把《少年闰土》中对闰土的描写,《小胖墩与嘎子摔跤》中对嘎子的描写等片段同时播放,让学生了解人物描写的几个方面,然后仿照此写法描写一个人。多次训练让学生感受作文并不难。时间一长,就培养起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有创新,遇到写得好的地方应多鼓励。
五、鼓励性措施,再次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经过一系列的训练,作文已写好,学生热切地盼望着老师给予的评语。这时如果采用鼓励性的方法,会再次激起学生写作文的兴趣。我常用到的鼓励性方法如:把写得好的作文放到多媒体上,用实物投影仪打到大屏幕上,让此文的小作者念出作文,多么有说服力的做法,学生兴趣自然高涨。我也同时将这些好的作品上传到家长QQ群和学生的微信群进行交流展示。孩子们很重视这样的机会,他们往往会把这样的机会视为一种荣誉而对老师充满亲近之情。这样的举措使孩子们写作的兴趣会更加浓厚,会愿意主动去写更棒的作品。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被充分激发,会让创作成为自发的行为。
经过数年的坚持,我所教班级的孩子作文水平明显的提高,课外阅读和积累方面也明显超出同龄的孩子,部分同学已能出口成章,出口有诗;他们作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旁征博引。这样的基于语文核心素养作文指导,为孩子们在文学积淀、文章修养和文风、情趣风格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