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讲评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s_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题】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葛菲与顾俊,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杰出的羽毛球运动员。她们的女双配对,所向无敌。自1996年至1999年间,她们在国际比赛中从未输过一场,她们那种默契的配合令人叹为观止。
  可有谁想到,这号称“东方不败”的搭档,虽然在场上共同训练了十几年,但在场外却私交甚少。葛菲回忆说:“两人在一起的这么多年里,私下只一起吃过一次饭。”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葛菲和顾俊从不住在一起。
  她们在生活中很少往来,原来是教练的刻意安排,为的是避免因相处过密而引发矛盾,影响比赛。
  读了这则材料,你想到了什么?你要说些什么?请你写一篇文章表达出来。
  【写作指导】
  1.审题与立意
  首先要审好材料。
  先来明确材料的类型。根据所选取材料来源的不同,材料作文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社会时事型材料,二是文学作品型材料,三是理论观点型材料。很显然,本材料属于社会时事型材料。这类材料均取材于最近发生的社会新闻时事,体现出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的特点。这类材料要抓住揭示事件结果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或前提的语句进行分析。
  再读懂材料。本则材料总共有三节。第一节叙述了一个新闻事件的现象——女双配对,所向无敌。第二节叙述了新闻事件相关联的背景资料——场上共同训练了十几年,但在场外却私交甚少。第三节叙述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为的是避免因相处过密而引发矛盾,影响比赛。整则材料主要内容即为:“一个结果”——女双配对,场上所向无敌,场外却私交甚少;“一个原因”——“避免因相处过密”。我们采用“由果溯因法”来打开思维的通道。
  据此我们可以从参与者这一角度,拟出以下立意:
  (1)选手的角度——距离产生美,距离的效果,人际关系重相知轻相处,君子之交淡如水。
  (2)教练的角度——营造距离、保持距离,把握好“度”,团队有力量。
  2.适合本题的名言和素材
  (1)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就像禅宗所推崇的一个境界,叫作“花未全开月未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化学者于丹
  (2)除非与他人保持距离,他就不会有威信。——法国总统戴高乐
  (3)真正的友谊,是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的。有距离,才会有尊重;有尊重,友谊才会天长地久。——新加坡女作家尤今
  (4)人和人之间要保持距离,距离产生美。靠得太近,我们就会看见对方越多的缺点。两块石头投入水里,落点太近,水波就越会互相干扰。——复旦大学教师陈果
  (5)社交的起因在于人们生活的单调和空虚。社交的需要驱使他们来到一起,但各自具有的许多令人厌憎的品行又驱使他们分开。终于,他们找到了能彼此容忍的适当距离,那就是礼貌。——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6)“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淡所以才能不腻,才能持久。“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也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昵。不过“狎而敬之”是很难的。最要注意的是,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散文家、学者梁实秋
  【作文示例】
  距离产生美
  一考生
  葛菲和顾俊是号称“东方不败”的羽毛球搭档,她们在赛场上默契配合,在私下却始终保持距离,不是因为她们俩关系不好,而是她们的教练深谙“距离产生美”的哲理。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花才会耀眼绚烂,永不凋谢。
  适当的距离是保持人与人之间新鲜关系的冰箱。没有这层距离,恐怕再美好的关系也会变质。林徽因是一个才情无限的女子,无数人为之倾倒,其中包括哲学大师金岳霖。可林徽因最终选择了梁思成,这一选择形成了金林二人永远的距离,梁林二人的结合看似天作之合,但在婚姻的围墙中,过密的距离容易让人忽略身边的幸福。确实,梁思成在林徽因去世不久便迎娶她人。而与林保持一定距离的金岳霖却一直欣赏着林,并写出了“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挽联,为他与林徽因的情谊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可见,太过亲密的关系反而会导致渐渐疏远,甚至分道扬镳。或许,这就是物极必反,盛衰有常的道理吧。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我们总是寻觅远方的美好,而适当的距离正是保持这一美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偏要与他人拉开距离,而应有分寸、智慧地保持适当的距离。
  葛菲与顾俊共同训练了几十年,却只在一起吃过一顿饭,这未免太过疏离。在我看来,保持适当的距离的意义,在于放下自己与他人的矛盾。
  距离不是刻意拉开的,要想保持人们之间的距离之美,就应放下那些小矛盾,一直关注对方的美丽之处。面对郭沫若对自己施加的“反动文人”的称号,沈从文保持了冷静与克制,他坦然放下了心中的郁结,潜心研究古代服饰,最终出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也赢得了郭沫若的肯定。正是这种退让,让沈、郭二人保持了距离,也收获了无关政治的纯粹学术成果。
  张爱玲曾说:“向日葵告诉我们,只要面向阳光生长,日子就会变得单纯美好。”的确,人与人之间交往难免有摩擦、矛盾产生,这是我们改变不了的,但我们能做的便是,在矛盾暴露前,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永葆新鲜感;在矛盾突出后,放下小仇恨,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不必如此遥远。
  面向阳光,用心经营,我们会发现:距离产生美。
  评点:开篇首先概述材料,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观点——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花才会耀眼绚烂,永不凋谢。接着分别以林徽因与梁思成、金岳霖两人关系为例,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只有适当的距离才能让人际关系保鲜的分论点。然后从如何保持美好关系角度论述结论——放下矛盾,放大对方的美丽。作者对现代文学掌故极为熟谙,对经典论据信手拈来的使用,构成此文文采斐然、意蕴深刻的特质。   美,需要一个距离
  一考生
  刺猬在寒冷的冬天想要靠在一起取暖,可是靠得太近就被彼此的刺所伤,太远又无法取暖。
  其实,它们只需要一个距离。
  女双“东方不败”组合在场外私交甚少。原来是教练的刻意安排,为的是避免因相处过密而引发矛盾,影响比赛。正是距离使她们在场上亲密无间,配合默契。
  距离太近难以相处。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曾提出一个“电梯效应”,人们在电梯狭小的空间里会感到不适烦闷,而出了电梯便会好转,这是由于电梯内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太近,让人感觉领地被侵犯导致的效应,我们总想要靠近,却不知道后退,而一些西方名画,往往要远看。
  那么,一味地远观是否可取呢?答案是否定的,距离太远便会让人产生隔阂,就像刺猬一样,无法取暖。
  正像孔子所言:“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有怨。”意思为指一个人对他亲近了,他对你不尊重,疏远了则有怨言。北魏名臣崔浩,早期和孝武帝精诚合作,北御柔然,南胁东晋,称霸一时,可惜后来,孝武帝和崔浩政见不合,二人的距离越来越远,最终在孝武帝晚年性情大变之时,崔浩以实录之罪惨遭刑戮,假若他能稍稍拉近一些距离,起码也能先知先觉,保全自己的性命。可惜他却没能意识到这一点,导致与孝武帝之间距离越来越遥远,最终引来了杀身之祸。
  卞之琳的《断章》中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是呀,正是因为彼此之间若即若离,才能互为风景,产生无穷的美感。可见,若即若离,方为距离之道。
  《三国演义》中的贾诩便是深谙此道之人,董卓死后,他替李郭二人谋划,攻下长安,李郭二人对他感激不尽,欲封他为侯,他却深知过于接近背后的屠刀,立马逃出长安。后来他劝张绣投奔了曹操,在曹操身边时,他依旧与之保持了一种微妙的距离,让曹操既不会觉得他聪明盖世,不可驾驭,又不让曹操觉得他百无一用。正是因为他保持住与当权者之间合适的距离,所以能够安享余年,活到三国谋士中最长的年龄(七十多岁)。
  有人说,旋转木马是最残忍的游戏,彼此追逐却有永恒的距离。
  我要说,旋转木马是最美好的游戏,永恒的距离带来了永恒的美。
  距离之美,方寸之间。
  评点:本文被评为59分。开篇先用刺猬过冬的生活常识引出中心论点:需要一个距离。接着从正面论述了“距离太近难以相处”分论点;然后简要批驳了“距离太近难以相处”观点;最后得出了“若即若离,方为距离之道”的结论。经典的论据、诗文的引用,为文章增辉不少。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