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的力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有没有逻辑?语文讲不讲究思辨?在这样的疑问中,我开始了关于语文思辨性和培养思辨能力的探寻。所谓“思辨”是指同“经验的思考”相对,指不依赖于任何经验只进行纯概念和纯理论的思考[1]。它包括分析、推理、判断及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进行辨析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目标应着力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审视的习惯,注重思维发展与提升。语文课堂不应是“满堂灌”,也不应是表面的“热闹”,而需以问题为核心,能引发学生真正思考和收获。语文课堂中思辨的力量也就在于此。
   一、形象思维能力与诗意语文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2]
   文学即人学。语文教育也离不开生命的感悟和心灵的洗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穿越文字的表层,植根文学的深处去感触人性,让语文课堂浸润诗意的想象。在语言积累建构之外,通过想象和联系,用直觉去触摸文学世界,通过表达和交流,传达对生命对人性的体悟。把语文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给高一学生讲授《祝福》时,我摒弃了直接以时代背景引出作者对“封建礼教”抨击的传统方式。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进行反思,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并分析理由。学生自己感受自己提问自己解答,课堂出现不少让人惊喜的火花。例如:下雪不是很美吗?为什么作者笔下的雪却是伴着乌云的,是“把鲁镇搞得乱糟糟”的?为什么炮竹发出的是“钝响”?为什么明明是写祝福的新年热闹场面,我却读完感到很郁闷?还有的学生敏锐的观察到文本的细节:为什么写女人们在清洗器皿时,强调还有的人胳膊上“带着纹丝银镯子”?为什么作者在那书房觉得乏味,甚至想“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这些直观的感受和疑惑背后蕴含的其实就是作者传递出来的对于鲁镇这个封闭环境的压抑感和深深的讽刺感。非同寻常的感受背后潜藏的也正是作者写作的真味。例如对下雪天的想象,通过生活经验,学生意识到,下雪的美与鲁镇这下雪的氛围的迥异——原来不是雪天原本不美,而是作者感到压抑,心里“乱糟糟”。
   在给学生讲柳永的《雨霖铃》时,我未采用“意象”的概念去肢解词作,而是鼓励学生从整体进行诗意想象。根据词本身的字词,从声音场景及人物动作出发,想象补充作者所要描述的离别故事,揣摩离别时的情思。学生再一次用自己的思考和表达,给了我惊喜:有的学生发现,原来“骤雨初歇”不是雨声,是那雨滴落到树叶上,滴落到屋檐的声音,阴雨天的哀愁原来是古往今来的人们共同的哀愁!有的学生从自己的爱好出发,把古风歌曲的小调及民乐演奏和婉约凄苦的氛围相联系,给《雨霖铃》找到最合适的配乐,还有的学生模仿了离别的动作,学生发现,原来不只是文字语言,身体语言同样极具感染力。整个课堂浸润在诗意的氛围中,在想象和人生感悟中徜徉。
   通过直观感受和生活经验,学生深切体察到文字的美,通过诗意想象,学生运用形象思维补足了文字空白,探寻到人性的温度,穿透乏味的陈词滥调,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思辨的力量。
   二、逻辑思维与高效语文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3]。
   语文有没有逻辑?这是我在课堂上问自己也是问班上49个学生的问题。语文课堂不止是感性的,也应该是理性的。通过逻辑判断,去归纳语言和文学现象,发现语言规律,其实也往往是语文教师经常进行的活动。我们往往以课堂总结和知识专题的形式直接展示给学生。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更应该教会学生的是思维的方法和过程,而不只是思维的结果。例如在讲《师说》时,鼓励学生从议论文的角度去分析这篇文章,思考核心论点是什么,这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根据惯性思维认定是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有的学生则有理有据地分析了每一段的重点内容,提供了依据。在我的提示下,学生从纵向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及正反对比的横向思维进行了深入思考。有的学生终于把全文勾连起来,从标题、每段的分论点及最后的写作缘由间的联系,看出作者的思想内涵。学生也对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和方法产生深刻的体悟。
   逻辑思维并非只存在于文段分析之中,还存在于看似枯燥晦涩的古文字词中。在讲解《师说》“君子不齿”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不齿’就是‘看不起’的意思?”我决定给学生展现思维的过程——齿,即牙齿。牙齿是什么样子呢?——牙齿是一排并列着的。所以:“齿”含有“并列”的意思,那么“不齿”就是“不并列”——“不并列”也就是“不想与之为伍”引申为“看不起”。在讲“贻”的时候读成了“dài”与“殆”字混淆,我举出来“贝”的含义——用来交易的货币。所以贝字相关的字都与利益相关——贻、赍、贿、赈、赡等;而“歹”本身是指“列骨之残”,含有“不好的,坏的,死”的意思,如——殆、殁、殇、殉、殓等。
   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让语文记忆变得趣味横生,事半功倍。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枯燥的文言词意是这样去理解记忆的,记忆语言规律舉一反三才能提高效率。这堂原本枯燥的古文课,充满了理性思维的碰撞——原来语文课也可以这样上!
   三、批判思维与多元语文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4]。语文阅读教学应在广泛阅读积累的基础之上,着力树立学生的文学批评意识,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能力。
其他文献
《鸿门宴》给我们展示了一场以刘项为主角的历史盛宴,这一场由范增导演项羽主持的大宴对赴宴者刘邦而言,是一场不想去又不得不去、去了就想如何逃离的宴会,更是一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危机四伏的刀斧宴,最后刘邦成功化解危机,靠的是谁,张良!可以这样说,与其说是刘邦化解了宴会上的危机,成功逃脱必杀局,还不如说是张良稳住了项羽,打败了范增,救“活”了刘邦,在这场宴会危机中,张良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一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水浒传》的第十回,也是高中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一篇。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任何一个角度出发设计教学,其丰富的内容都值得深入探究。这就是经典名著的“经典”,值得读,反复读,常读常新。同时这又给课堂教学增加了难点:   1.中学语文教学,面对经典名著的各种解读,如何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同时求新,如何在求新的同时传递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和思维值得探究;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齐桓晋文之事》的教学只是把握孟子“譬喻论证”的言语形式秘妙还不足以揭示这篇文本的生命形式。一切还需“返自然”“归本源”,从孟子的说理开始。孟子为了要劝说好战的齐宣王实行王道,宣扬自己的学说,在朝堂上要做的就是告诉齐宣王要去实行王道。可这对于正在全面进攻燕国的齐宣王来说是十分困难的,这种困难体现在文章一开始齐宣王迫不及待地询问“齐桓晋文之事”。一个对春秋五霸称王称霸感兴趣的君王,孟子决不能开门见山
“学习‘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个任务要达到的目标是提升‘审美体验’。”[1]文学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常常被理解成以阅读积累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但事实上,写作与阅读是互为因果的,两者互相作用能够提升审美体验。皮亚杰曾提出同化、顺应、平衡是审美接受的三个阶段,审美体验的发生有赖于这三方面的能力。本设计以此为据,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进行探究。   一、以写促读,在同化中质疑   写作活动设计包括两块内容: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地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包含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标志着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已由《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版)》颁行之前的“双基”和颁行之后的“三维目标”转向学科核心素养。鉴于不少语文教师还致力于让学生在教师“串讲”基础上熟记词汇解释、文言译文和教参结论的不良倾向,本文拟以《咏雪》为例,阐述根据选文特
哲学家常给人以深奥、玄远的感觉。可是任继愈先生恰恰相反,他待人真诚平和。言语间蕴含沉着深远的理性思维,又不失慷慨炽热的情感。  笔者1994年首次采访任老。此后晋京,再三聆教。任老辞世,无以寄托哀思,特将访谈任老的笔记综合整理出来(其中重要部分,曾经任老亲自审改),以纪念这位把思想光芒留给未来的哲人。  有些记忆不应该尘封。    究天人之际    问:任老,您说哲学的永恒主题是“究天人之际”。这
叶三午是当代著名教育家、出版家,是叶圣陶先生的长孙,编辑出版家、科普作家叶至善先生的长子。他身患残疾,命运多舛,却是一位天才的青年诗人。在“文化大革命”中,他的小屋成了吸引当年“愤青”的文化沙龙,而这段往事早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近来,为修订长篇传记文学《叶圣陶和他的家人》,我重又拾起历史的碎片。    三午的沙龙    叶三午生于1942年4月19日。“三午”这个名字是叶圣陶取的,缘自一种巧合—
与近代以来从哲学、宗教或道德诸进路解读儒学的各家不同,陈明是从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视角展开自己儒学论述的。他思考的中心问题是:“面对当代生活中的文化认同、政治重建和身心安顿等问题,儒学提出怎样的方案才能有效?”因为“时代变化,(传统)那一套符号系统本身的效用下降,人们无法通过它解决今天的问题。”与原教旨主义者将其理解为中西文化冲突的问题,自由主义者将其理解为古今时代变化的问题不同,陈明“从生命和环境
面对学习任务群统领江湖的时代,教师何为?如果要有设计好的现成教案,教师实施就是了。这还不算难,难就难在自己如何根据学情设计出学习任务群。自己设计任务群,这不仅是某些地方教师遭遇“新课标、新教法、老教材”窘境时的迫切需求,更是教师二度开发教材,重新设计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开发设计学习任务群呢?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我认为有些原则是必须遵循的。  一、基于目标,体现整合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好
1968年5月,在法国巴黎爆发了一场特别的运动。虽然它不是暴力革命,但是也有街垒、冲突和流血。它的时间不长,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但是其影响却贯穿了整个二战之后的法国社会,直到今天,法国乃至欧洲都还必须面对这场运动的精神遗产。巴黎的街垒从筑起到拆除,到今天已经整整四十年,无数思想家都在努力反思,使用各种各样的社会和阶级理论来解释那个激情似火的五月,但它并没有因此变得清晰可辨,反而因为时代的遥远而被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