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车头为什么是子弹头的?

来源 :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w20208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要选一张中国名片向全世界展示,高铁无疑是最好的名片之一。近些年,不仅祖国大地上的高铁越建越多,越来越快,我们还为世界贡献了中国力量、中国智慧。
  说到高铁,人们总是忘不了它超高的颜值,高铁的美学造诣也使它收获了不少粉丝。高铁的颜值不仅在于靓丽的外观色彩,更重要的是车体的造型设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车头的流线型设计。

高铁要跟空气“斗智斗勇”


  高铁列车有个别称,叫“子弹头火车”。所谓子弹头,是因为它的头部造型酷似流线型的子弹。但将高铁的头部设计成子弹头形状,并不是为了颜值,而是让火车跑得更快。
  可以说,在设计高速列车时,设计师的很大一部分精力就是耗在了跟空气“斗智斗勇”上。因为,列车高速运行时,遇到的最大对手之一,就是空气动力。
  列车在高速运行时,空气压力的不平衡将影响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引起列车蛇形运动,严重时则导致列车脱轨,引发生命安全事故。
  空气动力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空气阻力,列车速度越快,它在单位时间内需要“推开”空气的量就越多。当列车的速度达到时速200千米以上,空气阻力就可以占到列车行驶受到阻力的75%以上。

空氣阻力中的最大“敌人”——压差阻力


  空气阻力其实是个大家族,高铁运行时受到的空气阻力也不止一种。不过,其中最主要的要属压差阻力。
  当列车快速前进一段距离,车头前方的空气瞬间被挤压,来不及向周围散开,于是形成了一片高压区域。
  同样,车尾在快速驶离原来位置时,周围空气还没来得及填入车尾原来占据的空间,因此这里的气压比周围更低,形成一片低压区域。
  于是,在车头和车尾之间形成了压强差,高压区域将车向后推,低压区域将车往回拉,列车整体就受到一个从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力,即压差阻力。这个力正好与列车前进方向相反,阻碍列车前进。

  那怎么减小压差阻力呢?
  减小车头与车尾的截面积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高铁子弹头的流线型设计,可以在列车高速前进时让车头单位面积的空气排开量减少,同时减少车尾后方单位面积的空气填充量,让车头附近的气压上升变化率和车尾附近的气压下降变化率不明显,减小压差阻力。

行驶在隧道里更需要子弹头设计


  比起两车交会,有一种情况更考验列车,那就是隧道。对于高速列车来说,隧道可以说是最恶劣的工作状况之一了。
  当列车进入隧道,头部的空气突然受到挤压,来不及从隧道口排出,因此,头部压力会急剧升高,并在入口处产生压缩波。
  当车尾进入隧道,而列车后方部分的隧道空气稀缺,周围空气来不及补充,压力急剧降低,产生膨胀波。
  这种压力之间的波动对列车造成不小冲击,如果列车的气密性较差而传入车内,可能导致乘客耳鸣。
  而子弹头形的车头和车尾能减小高压区和低压区的分布范围与压强变化幅度,相对减弱隧道内被车头和车尾各自激发出的压缩波与膨胀波。
其他文献
怪盗基德的密码
火星地质学家的诞生  “洞察号”火星探测器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以下简称NASA)的一个发现项目,整个任务总预算8.3亿美元,虽然经费远远小于“好奇号”“卡西尼号”等知名项目,但在此类项目中已属中上水平。据称,“洞察号”是首个针对火星地质情况进行勘探的探测器。  此前人类的47次火星探测计划都是围绕火星大气、地磁、重力场、地表、浅层土壤等设计的。“洞察号”虽然是个“地质学家”,但不能像火星车一样四
2月5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了"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首张火星照片。在这张距离火星220万千米处拍摄到的照片上,能依稀看到火星的经典地貌,但大家也同时发现,这张照片并不清晰,而且还是黑白的,和我们常见的火星彩色照片大相径庭。那么,那些去火星"旅游"的探测器拍摄到的火星照片为什么差别会那么大?
1、假如你在卧室里  千万别钻床底下:地震后房屋倒塌有时会在室内形成三角空间,这些地方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可称其为避震空间,它包括床沿下、坚固家具下、内墙墙根、墙角等开间小的地方。以前人们认为钻到床底下最安全,但床底下能躲不能逃,并非最佳的躲藏之处。  衣柜不能进去:唐山地震时,有人钻进衣柜躲藏,几天后救援队发现时,人是完好的,但最后憋死了。  把门打开:躲藏地点离门近点,门最好打开,可
各省市科协、各有关教育部门及中小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助力“中国梦、航天梦”,激发全国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对内传承航天精神、普及航天知识,对外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普专业美术委员会、北京航天情报与信息研究所联合开展航天科普美术作品征集活动,并将分地区举办航天画作品展览,欢迎积极参加,踊跃投稿。  
2021年5月15日了时18分,中国“天问一号”探测器稳稳降落在位于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上。至此,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顺利度过了最为凶险的阶段——从进入火星大气层到着陆火星表面的“惊心动魄9分钟”。两万千米到零的降速  2021年5月15日7时许,“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飞向火星大气层,“惊心动魄9分钟”拉开序幕。此前人类21次尝试着陆火星,美国取得8次成功,苏联“火星三号”着陆20秒后失联,其他
航天员手提的小箱子,实际上是一个便携式的航天服通风装置。  登舱前,航天员已经完成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并穿好了舱内航天服。舱内航天服也称应急航天服,一般由航天头盔、压力服、通风和供氧软管、可脱戴的手套、靴子及一些附件组成。航天员一般只在飞船上升、变轨、下降时,或飞船座舱发生泄漏、压力突然降低时需要穿上舱内航天服,而在正常飞行中则不需要穿着。  在舱内航天服胸前左下方有一根内径25毫米的通风软管。航
小编的话:  她是一个“小天爱”——小小天文爱好者,自从4年前进入北京市海淀区图强第二小学(以下简称图强二小),上了第一堂天文课,她便对星空着迷起来。不论是寒夜远郊观星,还是追逐特殊天象;不论是熬夜拍摄深空天体,还是探索天文馆、科技馆,她都乐此不疲。  她,就是图强二小“浩渺之星”天文社团的吕张悠然同学。  小记者:社团生活是怎样的?有什么收获吗?  吕张悠然:我们社团有天文知识、摄影、观测三个方
虽然我从未接触过火箭,也从未亲眼看过真实的飞船,但是这些都阻挡不了我对航天的热爱和向往。  记得一篇文章中曾说到,从古至今,中国人就有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伟大理想,经过先辈们的不懈努力,最终杨利伟叔叔成功飞向太空。这让我无比自豪。  这篇文章如同一把鑰匙,开启了我的太空梦想之门。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航天员,我也想邀游太空,我也想为国家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我心中,航天是那么有趣神奇,又是那么困
纸玫瑰绽放迎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