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完没了

来源 :新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y1993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市光谷实验中学校长,湖北省校长协会初中分会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德育研究所、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生导师,国内“帮教育”的倡导者。
  临近中午,学生云的妈妈给我发来信息:校长,您好!孩子的事情真是难为您了,直到现在我心里还是很过意不去,所以才跟您发此短信。对不起!
  家长的短信让我又想起了云的事情。欣慰的是,在这件事上,家长和学校观点一致。
  这件事源于开学分班。初中阶段,许多学校都会在九年级伊始,将教师和学生进行一次新的调整,目的在于使班级之间相对平衡,便于各班在新的起点上开始新的征程。
  分班,一要公平,二要稳定。一般来说,张榜过后,不得随意变动。这是规则,也是工作有序推进的保证。分班之事做到公平不难,但稳定着实不易。为此,参与其中的教师事先要统一观点,在新班组建之初注意武装学生的思想,重点强调规则和纪律,促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新的班级一旦组建,能否迅速形成新的班集体,关键在于学科教师的学科能力、敬业精神和班主任的工作方法及管理艺术。班主任可通过组建班委会、召开目标与梦想主题班会、认真备课上课及批改作业等方法,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开始自己的教育之旅时,教师需要用爱和尊重开路,与学生进行沟通、对话和交流,走近学生、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过去,关注学生的现在,鼓励和引导学生面向未来。
  不知道为什么,云就是不愿意去他所在的新班级。当别班的学生私下詢问谁愿意与其互换班级时,云毫不犹豫地行动起来。等班主任发现后,该生立刻回到了自己的班级,而云却坚持不动。班主任和学科教师规劝一番之后,他索性回家,不来上学了。
  这可急坏了家长,班主任、学科教师、同学及家长轮番上阵做思想工作,云依然固执己见。
  家长无奈,只好求助于我这个校长。我与云约见于校长办公室,从早上开始,至午餐过后,云丝毫不动摇,我不禁有点挫败感。
  我要求云说出择班换班的理由,如果理由充分,就按他的意见来。可他说不出理由,只是坚持不松口。
  我下了最后通牒:云同学,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回自己的班学习,要么回家自学,等9月1日新学期开学再说。
  云选择了回家,云的母亲无助又伤心。
  我找来九年级的年级负责人,将无视规则和纪律的云移交给了年级组长,并交代若确无办法让其想通,可暂时妥协。
  最后,云同学固执到底,年级组妥协了。
  云的事情已经过去5天了,但我一直没有停止对此事的思考。云同学如此执拗,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告,藐视规则和原则,这让人很担心。
  接到云同学母亲的短信,我回了个电话,说出了我的忧虑。云同学无视集体的规则和纪律,没有敬畏之心,我行我素且无缘无故,我担心这样下去学习也会出问题。我很期待这个孩子能够自己想明白,到时主动回到自己的班级。
  你是否也觉得,教育就是一种没完没了的期许。当我们给希望的花朵浇水和施肥时,还须保持一份耐心,静待那花儿自己开放。
  责任编辑 刘玉琴
其他文献
如果把对孩子的期望比作树上的桃子,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桃子”应该对孩子有相当的诱惑力,“跳一跳”是孩子的努力,而“摘”是孩子自主提高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的引导和评价至关重要。  康霖五年级转到我班。报名时,翻开她的素质报告单,看到上学期的成绩等级和班主任的期末评价,我知道這是一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康霖站在我的面前,低着头不敢看我,显得局促不安。带她来报名的奶奶在一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经常想起老师那句话  这是一个懂事、听话、学习也努力的女生,可就是非常自卑。在我的耐心引导
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主体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在家庭教育中,超限效应表现为当父母多次对一件事做出同样的批评时,孩子的心情会从内疚不安转为不耐烦,最后到反感讨厌。  去年,我班上转来一个叫周彤的男孩。开学时他妈妈再三拜托我,说:“张老师,我感觉周彤对学习没有兴趣,希望您一定严格管教。”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周彤其实挺聪明,学习基础也不差,只是学
任何国家的政治文化都是其历史发展的积淀和凝聚,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当前我国新型政治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务实、重民、伦理的特性,显现了其在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