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深入贯彻执行高校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不但对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根据学生的利益进行换位思考,让高校相关管理工作得到合理开展,不断使高校管理工作从内涵、思想、计划等多方面得到全方位提升,将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看成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不但可以使高校学生管理更加井然有序,而且也可以全方位使大学生得到身与心两个方面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259-01
自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学生管理业已成为当代很多高等院校的管理核心。作为高校管控工作的核心关键内容,不但可以据此使学校存在的不良秩序得到一定程度维护,而且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也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1]。作为长期以来维护一般教学秩序、确保学生在健康成长过程中受到学校保护的奠基性工作。以人为本从人性化角度出发,为大学生在未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作用。因此,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阐述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当代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分为两种形式开展,一种是学校专门设立相关学生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一种管理模式则是通过学生工作直属部门进行相关管控,第一种管理方式主要是由学校各个领导高层以及学校安排的辅导员进行共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比较笼统。而对于第二种管理模式而言,相比第一种更加专业化,在管理学生时也更加全面。这两种管理模式所存在的共有弊端就是主要管理权力都掌握在学校手中,缺乏其他监管机构的有力监管,致使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过分重视学校利益,而对学生利益存在一定的忽视状况,学校的管理也会因此出现片面状况,难以得到深入化方向发展,缺少应该具备的专业化以及科学化,这是一方面,对于另一方面而言,一些院校的管理部门过于冗杂、庞大,导致学校不易进行管控,进而导致管理学生的总体效率偏低,最后,一些高效管理一味重视规章制度,缺少灵活管控,导致学校在管理过程中难以服众,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缺少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加之缺乏应有的管理技巧,所以,导致管理者的管理队伍不健全[2]。
二、促进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学生实际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1.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计划
对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而言,其实质上即是要将过去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进行彻底抵制,转变学生被动接受学校管控的陈旧管理模式,经过此种转变之后,学生成为了教育管理体制下的主体,管理者们在实践工作里要以激励的、平等的手段指引并且鼓励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正面的情绪认真生活并且学习,管理者要从学生生活中的细节出发,知晓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对未来人生的各种需求。不但如此,管理者必须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怎样准确地对事物进行掌握判断,让学生在高校这个“小社会”中真正学会如何更好做一名社会人,从而使学生不致未来进入社会时手足无措。
2.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现在,随着社会向着多元化方向不断进步,加之受到各种新型高科技并具有娱乐性质产品的制约,令大量学生常常沉浸在网上冲浪、娱乐以及各种交友活动中。在上网过程中,学生容易被外界不良信息所控制,进而促使学生对于人生的态度以及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产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这时就有必要对学生采取心理干预举措。大部分正规高校所存在的心理辅导中心往往只是形式主义,缺乏责任意识让学生们所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并无倾诉的对象。学生在这种情形之下,容易走入极端,进而产生大量心理问题。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须从学生的心理情绪着手,关注学生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才能使学生走出心理阴影,从容走入社会。
3.构建特色化考评机制
在对学生实施管理时,将学生的各项不同指标纳入客观公正的评判机制是非常关键的。基于此,学校应该与有关专家进行探讨,形成一套既具有针对性而且具有科学性的考评指标。在实际进行考评过程中,要将考察充分落实到个体,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特长以及综合素养等方面,使这套考评指标可以物尽其用。与此同时,学校在进行考察过程中,不能将学生成绩作为考察的唯一指标,学习成绩固然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可是仅凭成绩就对一个学生的人品好坏做出评价是武断而片面的。学生将来必然是要与社会接触,并且走向社会的,所以,高校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充分关注学生的实践素质教育,只有通过此种方式才可以确保考察的科学性以及全面性。
4.规范人性管理基本机制
作为一个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的的系统化整体,学校需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相应制约。对于一般学生管理工作来说,管理者们往往是通过强硬的管理举措来使学生被动约束自身行为,这种强硬的管理模式不但不会让学生心悦诚服,而且还易引发学生强烈的排斥情绪。因此,管理者在制定以及实施学校规章制度时,要以“人性化”作为指导思想,在管理过
程中尊重学生,用亲切的语气来感化学生,使学生主动地去改正自己的行为,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并且允许学生对高校的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公平地对待学生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服从[3]。
三、结论
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个性的发展,构建有效的“人性化”学生管理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周到的指导。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包括体现人性化色彩的硬环境的创设,以及宽松、积极向上的软环境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金平.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四川:教育教学论坛,2015(8):19-20.
[2]赵蕾.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C].黑龙江:东北石油大学,2014(6).
[3]戴聚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以生为本”的视角[C].江西: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7(6)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259-01
自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学生管理业已成为当代很多高等院校的管理核心。作为高校管控工作的核心关键内容,不但可以据此使学校存在的不良秩序得到一定程度维护,而且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也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1]。作为长期以来维护一般教学秩序、确保学生在健康成长过程中受到学校保护的奠基性工作。以人为本从人性化角度出发,为大学生在未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作用。因此,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阐述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当代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分为两种形式开展,一种是学校专门设立相关学生管理部门进行管理,一种管理模式则是通过学生工作直属部门进行相关管控,第一种管理方式主要是由学校各个领导高层以及学校安排的辅导员进行共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比较笼统。而对于第二种管理模式而言,相比第一种更加专业化,在管理学生时也更加全面。这两种管理模式所存在的共有弊端就是主要管理权力都掌握在学校手中,缺乏其他监管机构的有力监管,致使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过分重视学校利益,而对学生利益存在一定的忽视状况,学校的管理也会因此出现片面状况,难以得到深入化方向发展,缺少应该具备的专业化以及科学化,这是一方面,对于另一方面而言,一些院校的管理部门过于冗杂、庞大,导致学校不易进行管控,进而导致管理学生的总体效率偏低,最后,一些高效管理一味重视规章制度,缺少灵活管控,导致学校在管理过程中难以服众,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缺少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加之缺乏应有的管理技巧,所以,导致管理者的管理队伍不健全[2]。
二、促进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学生实际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1.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计划
对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而言,其实质上即是要将过去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进行彻底抵制,转变学生被动接受学校管控的陈旧管理模式,经过此种转变之后,学生成为了教育管理体制下的主体,管理者们在实践工作里要以激励的、平等的手段指引并且鼓励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正面的情绪认真生活并且学习,管理者要从学生生活中的细节出发,知晓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对未来人生的各种需求。不但如此,管理者必须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怎样准确地对事物进行掌握判断,让学生在高校这个“小社会”中真正学会如何更好做一名社会人,从而使学生不致未来进入社会时手足无措。
2.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现在,随着社会向着多元化方向不断进步,加之受到各种新型高科技并具有娱乐性质产品的制约,令大量学生常常沉浸在网上冲浪、娱乐以及各种交友活动中。在上网过程中,学生容易被外界不良信息所控制,进而促使学生对于人生的态度以及对外界事物的态度产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这时就有必要对学生采取心理干预举措。大部分正规高校所存在的心理辅导中心往往只是形式主义,缺乏责任意识让学生们所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并无倾诉的对象。学生在这种情形之下,容易走入极端,进而产生大量心理问题。因此,高校管理者必须从学生的心理情绪着手,关注学生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才能使学生走出心理阴影,从容走入社会。
3.构建特色化考评机制
在对学生实施管理时,将学生的各项不同指标纳入客观公正的评判机制是非常关键的。基于此,学校应该与有关专家进行探讨,形成一套既具有针对性而且具有科学性的考评指标。在实际进行考评过程中,要将考察充分落实到个体,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特长以及综合素养等方面,使这套考评指标可以物尽其用。与此同时,学校在进行考察过程中,不能将学生成绩作为考察的唯一指标,学习成绩固然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可是仅凭成绩就对一个学生的人品好坏做出评价是武断而片面的。学生将来必然是要与社会接触,并且走向社会的,所以,高校应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充分关注学生的实践素质教育,只有通过此种方式才可以确保考察的科学性以及全面性。
4.规范人性管理基本机制
作为一个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的的系统化整体,学校需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进行相应制约。对于一般学生管理工作来说,管理者们往往是通过强硬的管理举措来使学生被动约束自身行为,这种强硬的管理模式不但不会让学生心悦诚服,而且还易引发学生强烈的排斥情绪。因此,管理者在制定以及实施学校规章制度时,要以“人性化”作为指导思想,在管理过
程中尊重学生,用亲切的语气来感化学生,使学生主动地去改正自己的行为,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并且允许学生对高校的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公平地对待学生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服从[3]。
三、结论
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个性的发展,构建有效的“人性化”学生管理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周到的指导。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包括体现人性化色彩的硬环境的创设,以及宽松、积极向上的软环境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金平.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J].四川:教育教学论坛,2015(8):19-20.
[2]赵蕾.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C].黑龙江:东北石油大学,2014(6).
[3]戴聚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以生为本”的视角[C].江西: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