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安琪,祖籍浙江,一名90后的北京女孩,曾经历三次跳级。2006年,15岁时以北大附中第一名考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在校期间,曾任北京大学新闻网记者,采访过多位外国领导人、学者、企业家。毕业后创办引航家庭教育、名校有约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接触过大量青少年,并深入地研究了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学生的现状,因对教育有了忧虑、感慨和深思。2013年出版《15岁上北大——求学应考秘诀倾囊相授》个人专著,开创独到的“安琪学习法”, 多年来用演讲激励过20多万学生和家长。以“超越,变革,向前”为核心,方法独到,教育实践成果显著,该项目成为北京大学企业家同学会指定企业家子女培训项目,其间,还受到国家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表彰。
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能够15岁考入北大,在很多人的想象中,一定是天资聪颖、成绩出众的学生。可徐安琪刚上小学时,却是个连“3 4=?”都会算错的笨女孩,曾是老师眼中无可救药的笨小孩。然而后来,却在别人的讶异中连连跳级,最终在15岁时以698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曾经的她,沉默寡言,才貌平平,而如今的她却是状元帮的创办人,带着满满的正能量,穿梭在学校之间,用新理念点亮孩子们的梦想。随着新书《15岁上北大——求学应考秘诀倾囊相授》一书的出版,徐安琪的名字再一次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不禁好奇,这个算不上天资聪颖的女孩是如何成功的?又是什么原因,让从北大毕业的她,选择教育作为自己的事业呢?
这一切与徐安琪母亲金永蓉有关。作为引航家庭教育讲师、特训营培训总监的金永蓉,原来是浙江省吉安县一名普通教师, 1993年随丈夫进京工作,3岁的女儿也跟着妈妈来到北京。徐安琪从小长得又黑又胖,脑门大大的,不是常人眼中的漂亮女孩。加上来到陌生的环境,性格内向的小安琪成了学校一名被忽视的学生,常被小朋友嘲笑为“肉孩子”。
金永蓉开始关注孩子的“学习方法”,在金永蓉看来,更重要的是态度,是动力,是你“要不要”。过往的经历让金永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孩子学习的动力往往比能力更重要。一个人如果不想学,对知识没有兴趣,再怎么谈方法也是空谈。一个人如果不愿意投入时间与精力,企图通过所谓的好方法来走捷径,到头来也有可能得不偿失。在徐安琪的新书中,她与母亲分享成长的经历,处处渗透着一种“我要学”的态度,一种乐观、自强、勇往直前的心态,而这种心态正是促使她提升成绩的重要原因。金永蓉说,书中虽然讲了很多方法,但首先强调的还是一个“勤”字,在良好态度的基础上,帮孩子找到最合适的方法,提高成绩便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以强大的内心面对学习
金永蓉将思考研究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作为一门“进修课”,她发表多篇阐述家庭教育观点方法的文章都谈到了这一点。当年,对女儿的教育,就是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使起点平凡的女儿“笨鸟先飞”;她还用“麦田哲理”理论,2014年将“调皮小子”的儿子徐皇冠也是15岁的年龄、以文科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科技大学。金永蓉似乎用她自己独有的教育之道告诉人们:一个人最需要战胜的就是自己。外在的困难看似很强大,但其实往往并不足惧,而心魔才是最可怕的,心中的胆怯、自卑、消极会把自己推向深渊。因此,要让阳光照进心田,别人怎么看自己并不重要,关键是自己能否做好自己,以强大的内心面对学习、面对一切。
谈到教育,人们往往会想到学习成绩。无可否认,当孩子还需要通过高考才能升入大学的时候,成绩就依旧是学生、家长、学校最为关心的话题。如今,50岁的金永蓉已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提升学习成绩的方法,可在短期内把学习整体成绩从整合中得到有效提升。
一个笨孩子,如何在人生低谷绝地反击,创造自己传奇般的成才道路?幼年经历的磨砺!一次“儿童园地”游戏中,女儿第一次被选中参与,扮演一个睡着的人,活动规定:出声就出局。但一名小男孩在她躺下后故意踩了她一脚,她疼得“哎哟”叫出声来,老师也不问缘由就罚她出局。当晚,女儿哭着告诉父母。金永蓉没有过多指责,因为她理解女儿的感受。一天,有小朋友问小安琪:“1块钱怎么分成两半?”“聪明”的回答当然是“分成两个5毛”。但小安琪说:“撕开呗。”她的回答引来小朋友们的嘲笑。绘画课上,别的同学画的都是太阳、月亮和穿裙子的小女孩,小安琪则画了十几条歪歪扭扭的竖道。展览时,她的画被放在了角落里。金永蓉看到女儿的画之后,夸奖女儿画的“面条”像极了。在家长的鼓励下,小安琪慢慢地有了学习的动力。小安琪10岁就上了初一。 但在那所普通中学却过得自由自在,初一期末考试,她又是全年级第一名。上初二的前两周,她发现自己对一学期的课程内容已了如指掌。金永蓉支持了女儿再一次跳级的愿望。跳级后,在初三第一次语文摸底考试中,徐安琪却只考了65分。金永蓉帮女儿分析说,65分也不是一个特别坏的消息,班上还有一个考64分的呢。“倒数第二”虽然并不光荣,但对于跳级的徐安琪来说,没有考倒数第一已经很不错了。妈妈的鼓励给了她很大的勇气,她的成绩不断提升,2003年6月,12岁的徐安琪以石景山区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人才济济的北大附中。
“相信你一定行”
进入北大附中后,随着高二的来临,徐安琪出现了厌学情绪。她问妈妈:“人为什么要学习?”金永蓉回答:“学习会使自己变成一个有价值的人……”长时间里,通过对话、观察,金永蓉明白了,不是女儿本身搞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而是她的高考压力太大了。年龄小、不合群、竞争压力大,而且,她的目标又是北大。烦恼、压力一点点地堆积在这个只有14岁小女孩的身上。金永蓉设法让她请假半个月居家休息,再次回到学校后,状态全新,那些被耽误的课程,几天后,很快就被补上来了。北大附中每年都会举行高三成人仪式,但是其他同学都是18岁,徐安琪却只有15岁。金永蓉亲手为女儿制作了一本特别的影集,并写下了这样的寄语: “我们听过多次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今天却发生在你的身上;封面上那个小小的丑孩子,竟然出落得如此美丽,那就是你,我亲爱的女儿;今天是你的成人仪式,但你却只有15岁,你突破自我,超越了同龄,母亲为你骄傲!曾经一次次设定目标,一次次挑战目标,看到你心灵的成长!以后的路很长,成功需要接受更大的挑战,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你一定行!” 2006年高考,徐安琪以总分698分,全校考分第一名进入了北京大学元培实验班。入学第一天,金永蓉对女儿说:“北大好并不等于你好,现在在北大你只是一名极平凡的学生,你要努力成为北大的优秀学子,不辜负学校对你的教育。” 由于考入了元培实验班,徐安琪被赋予进大学以后再选专业的权利。大二那年,徐安琪从国际关系专业转到了法学。每当回家,金永蓉陪着女儿读共同喜欢的书。多年来,母女俩形成了默契,一起看书,读完后各自写感想,然后读给对方听。母女俩一起讨论《围城》《复活》;一起讨论电影《北非谍影》;一起讨论时事热点,讨论彼此喜欢的偶像和衣服款式……
幸福地感染更多的人
在北大,女儿吸收着来自各方面的精神“杂粮”。大四的时候,徐安琪受一个基金会的邀请,去巴基斯坦考察。金永蓉不仅支持她,还陪伴她一同“冒险”前往。2010年,徐安琪北大毕业了,她选择了自主创业,做学生培训。公司筹备期间,徐安琪邀请母亲加入自己的团队并但任总监。金永蓉问女儿:“我够格吗?”徐安琪说:“你当过教师,有爱心和丰富的阅历;你还引导我考入北大,你的思想一直在进步——太够格了!”于是,金永蓉辞掉了工作,开始与女儿并肩作战。身边有人对金永蓉说:“您女儿都大学毕业了,您该放手,好好享受自己的人生了。”“什么是自己的人生?”金永蓉思考着,“家长不是合同工,做家长永远不会退休,家长是个终身头衔;还有责任帮助更多的人当好家长,因为爱不会变,责任不会变。”有的家长听了金永蓉的讲座后说:“我寻求到了与青春期的孩子和睦相处的法宝,很赞同您提出的观点‘给孩子提前买房子,不如先买脑子’‘家长要与孩子共同成长’,家长要成长就要不断学习,相信家长成长一小步,孩子必定成长一大步。”还有的家长说:“聆听了您的讲座,好似春雨滋润心田,暖风带来的气息,令我受益匪浅。在为您儿女骄傲的同时,也清醒认识到本人缺少或是不懂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但我相信,今后一切都会改变,尝试照用您传授的技巧为孩子的成功当好一名合格的参谋!”
徐安琪和母亲经常出国游学。金永蓉产生了练好英语的迫切愿望,徐安琪义不容辞,开始每天教母亲学一小时英语。金永蓉的英语口语还没有练熟时,2013年5月和女儿一起去美国,签证官问她:“How are you?”金永蓉混淆了女儿刚教她的“How do you do?”于是就对签证官说了一句:“How are you?”签证官奇怪地盯着她看。金永蓉又想起了女儿教她的一句英语,便指着不远处的徐安琪说:“That is my daughter.”徐安琪的形象气质娇好,而母亲也保养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签证官又疑惑地问:“Mother?Sister?”(妈妈,还是姐姐),徐安琪过来解围,笑着拿出护照说:“最好的母亲,最铁的姐妹!”听到这句话,签证官认同地微笑起来。
金永蓉不想老去,她喜欢和女儿一起出差时被别人当成姐妹的感觉;她想一直陪女儿走下去,用母女练就的永远不变的情结,去幸福地感染更多的人……
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
能够15岁考入北大,在很多人的想象中,一定是天资聪颖、成绩出众的学生。可徐安琪刚上小学时,却是个连“3 4=?”都会算错的笨女孩,曾是老师眼中无可救药的笨小孩。然而后来,却在别人的讶异中连连跳级,最终在15岁时以698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曾经的她,沉默寡言,才貌平平,而如今的她却是状元帮的创办人,带着满满的正能量,穿梭在学校之间,用新理念点亮孩子们的梦想。随着新书《15岁上北大——求学应考秘诀倾囊相授》一书的出版,徐安琪的名字再一次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不禁好奇,这个算不上天资聪颖的女孩是如何成功的?又是什么原因,让从北大毕业的她,选择教育作为自己的事业呢?
这一切与徐安琪母亲金永蓉有关。作为引航家庭教育讲师、特训营培训总监的金永蓉,原来是浙江省吉安县一名普通教师, 1993年随丈夫进京工作,3岁的女儿也跟着妈妈来到北京。徐安琪从小长得又黑又胖,脑门大大的,不是常人眼中的漂亮女孩。加上来到陌生的环境,性格内向的小安琪成了学校一名被忽视的学生,常被小朋友嘲笑为“肉孩子”。
金永蓉开始关注孩子的“学习方法”,在金永蓉看来,更重要的是态度,是动力,是你“要不要”。过往的经历让金永蓉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孩子学习的动力往往比能力更重要。一个人如果不想学,对知识没有兴趣,再怎么谈方法也是空谈。一个人如果不愿意投入时间与精力,企图通过所谓的好方法来走捷径,到头来也有可能得不偿失。在徐安琪的新书中,她与母亲分享成长的经历,处处渗透着一种“我要学”的态度,一种乐观、自强、勇往直前的心态,而这种心态正是促使她提升成绩的重要原因。金永蓉说,书中虽然讲了很多方法,但首先强调的还是一个“勤”字,在良好态度的基础上,帮孩子找到最合适的方法,提高成绩便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以强大的内心面对学习
金永蓉将思考研究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作为一门“进修课”,她发表多篇阐述家庭教育观点方法的文章都谈到了这一点。当年,对女儿的教育,就是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使起点平凡的女儿“笨鸟先飞”;她还用“麦田哲理”理论,2014年将“调皮小子”的儿子徐皇冠也是15岁的年龄、以文科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科技大学。金永蓉似乎用她自己独有的教育之道告诉人们:一个人最需要战胜的就是自己。外在的困难看似很强大,但其实往往并不足惧,而心魔才是最可怕的,心中的胆怯、自卑、消极会把自己推向深渊。因此,要让阳光照进心田,别人怎么看自己并不重要,关键是自己能否做好自己,以强大的内心面对学习、面对一切。
谈到教育,人们往往会想到学习成绩。无可否认,当孩子还需要通过高考才能升入大学的时候,成绩就依旧是学生、家长、学校最为关心的话题。如今,50岁的金永蓉已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提升学习成绩的方法,可在短期内把学习整体成绩从整合中得到有效提升。
一个笨孩子,如何在人生低谷绝地反击,创造自己传奇般的成才道路?幼年经历的磨砺!一次“儿童园地”游戏中,女儿第一次被选中参与,扮演一个睡着的人,活动规定:出声就出局。但一名小男孩在她躺下后故意踩了她一脚,她疼得“哎哟”叫出声来,老师也不问缘由就罚她出局。当晚,女儿哭着告诉父母。金永蓉没有过多指责,因为她理解女儿的感受。一天,有小朋友问小安琪:“1块钱怎么分成两半?”“聪明”的回答当然是“分成两个5毛”。但小安琪说:“撕开呗。”她的回答引来小朋友们的嘲笑。绘画课上,别的同学画的都是太阳、月亮和穿裙子的小女孩,小安琪则画了十几条歪歪扭扭的竖道。展览时,她的画被放在了角落里。金永蓉看到女儿的画之后,夸奖女儿画的“面条”像极了。在家长的鼓励下,小安琪慢慢地有了学习的动力。小安琪10岁就上了初一。 但在那所普通中学却过得自由自在,初一期末考试,她又是全年级第一名。上初二的前两周,她发现自己对一学期的课程内容已了如指掌。金永蓉支持了女儿再一次跳级的愿望。跳级后,在初三第一次语文摸底考试中,徐安琪却只考了65分。金永蓉帮女儿分析说,65分也不是一个特别坏的消息,班上还有一个考64分的呢。“倒数第二”虽然并不光荣,但对于跳级的徐安琪来说,没有考倒数第一已经很不错了。妈妈的鼓励给了她很大的勇气,她的成绩不断提升,2003年6月,12岁的徐安琪以石景山区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入人才济济的北大附中。
“相信你一定行”
进入北大附中后,随着高二的来临,徐安琪出现了厌学情绪。她问妈妈:“人为什么要学习?”金永蓉回答:“学习会使自己变成一个有价值的人……”长时间里,通过对话、观察,金永蓉明白了,不是女儿本身搞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而是她的高考压力太大了。年龄小、不合群、竞争压力大,而且,她的目标又是北大。烦恼、压力一点点地堆积在这个只有14岁小女孩的身上。金永蓉设法让她请假半个月居家休息,再次回到学校后,状态全新,那些被耽误的课程,几天后,很快就被补上来了。北大附中每年都会举行高三成人仪式,但是其他同学都是18岁,徐安琪却只有15岁。金永蓉亲手为女儿制作了一本特别的影集,并写下了这样的寄语: “我们听过多次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今天却发生在你的身上;封面上那个小小的丑孩子,竟然出落得如此美丽,那就是你,我亲爱的女儿;今天是你的成人仪式,但你却只有15岁,你突破自我,超越了同龄,母亲为你骄傲!曾经一次次设定目标,一次次挑战目标,看到你心灵的成长!以后的路很长,成功需要接受更大的挑战,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你一定行!” 2006年高考,徐安琪以总分698分,全校考分第一名进入了北京大学元培实验班。入学第一天,金永蓉对女儿说:“北大好并不等于你好,现在在北大你只是一名极平凡的学生,你要努力成为北大的优秀学子,不辜负学校对你的教育。” 由于考入了元培实验班,徐安琪被赋予进大学以后再选专业的权利。大二那年,徐安琪从国际关系专业转到了法学。每当回家,金永蓉陪着女儿读共同喜欢的书。多年来,母女俩形成了默契,一起看书,读完后各自写感想,然后读给对方听。母女俩一起讨论《围城》《复活》;一起讨论电影《北非谍影》;一起讨论时事热点,讨论彼此喜欢的偶像和衣服款式……
幸福地感染更多的人
在北大,女儿吸收着来自各方面的精神“杂粮”。大四的时候,徐安琪受一个基金会的邀请,去巴基斯坦考察。金永蓉不仅支持她,还陪伴她一同“冒险”前往。2010年,徐安琪北大毕业了,她选择了自主创业,做学生培训。公司筹备期间,徐安琪邀请母亲加入自己的团队并但任总监。金永蓉问女儿:“我够格吗?”徐安琪说:“你当过教师,有爱心和丰富的阅历;你还引导我考入北大,你的思想一直在进步——太够格了!”于是,金永蓉辞掉了工作,开始与女儿并肩作战。身边有人对金永蓉说:“您女儿都大学毕业了,您该放手,好好享受自己的人生了。”“什么是自己的人生?”金永蓉思考着,“家长不是合同工,做家长永远不会退休,家长是个终身头衔;还有责任帮助更多的人当好家长,因为爱不会变,责任不会变。”有的家长听了金永蓉的讲座后说:“我寻求到了与青春期的孩子和睦相处的法宝,很赞同您提出的观点‘给孩子提前买房子,不如先买脑子’‘家长要与孩子共同成长’,家长要成长就要不断学习,相信家长成长一小步,孩子必定成长一大步。”还有的家长说:“聆听了您的讲座,好似春雨滋润心田,暖风带来的气息,令我受益匪浅。在为您儿女骄傲的同时,也清醒认识到本人缺少或是不懂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但我相信,今后一切都会改变,尝试照用您传授的技巧为孩子的成功当好一名合格的参谋!”
徐安琪和母亲经常出国游学。金永蓉产生了练好英语的迫切愿望,徐安琪义不容辞,开始每天教母亲学一小时英语。金永蓉的英语口语还没有练熟时,2013年5月和女儿一起去美国,签证官问她:“How are you?”金永蓉混淆了女儿刚教她的“How do you do?”于是就对签证官说了一句:“How are you?”签证官奇怪地盯着她看。金永蓉又想起了女儿教她的一句英语,便指着不远处的徐安琪说:“That is my daughter.”徐安琪的形象气质娇好,而母亲也保养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签证官又疑惑地问:“Mother?Sister?”(妈妈,还是姐姐),徐安琪过来解围,笑着拿出护照说:“最好的母亲,最铁的姐妹!”听到这句话,签证官认同地微笑起来。
金永蓉不想老去,她喜欢和女儿一起出差时被别人当成姐妹的感觉;她想一直陪女儿走下去,用母女练就的永远不变的情结,去幸福地感染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