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余文森教授指出:“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阅读、思考、表达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小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成长的基本途径之一!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城市!”“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没有阅读就没有教育,就没有成长与发展!
一、阅读,标准之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广泛阅读,多媒介阅读,学会阅读,自主阅读,乐于展示交流,是小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
二、四课一体,是阵地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要让孩子爱上阅读,就得让他们处于“大阅读”环境中,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又或是走进社区,使其能浸润在浓厚的“大阅读”氛围中,久而久之,自然会爱上阅读,主动阅读。
如何建设“大阅读”环境,促使孩子主动阅读呢?近几年,我们一边思考一边实践,一边实践一边反思总结,发现第一主阵地必须在学校,必须在课堂,学校必须把这项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设计实施。从2015年10月开始,我们开始打造两大阵地:学校为第一阵地,家庭与社区为第二阵地。我们以建设“大阅读环境”为目标,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努力探索“低效课堂”到“高效课堂”的转变,节省出不少于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用来进行童书海读。进行课程计划校本化,实行长短课科学安排,促使学生进行不同系列的童书海读,保障学生在校课内阅读时间每天平均不少于30分钟。
如何成功开辟“大阅读”阵地呢?根据实际,应构建“四课一体化”大阅读模式,有力推进阵地建设。何谓“四课”?常规语文课一分为二,三分之二语文课用教材上课,称为语文第一课;三分之一用来进行 “童书海量阅读”,称为语文第二课。两节小课——午读课和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用来诵读经典诗文,阅读经典故事,称为语文第三课;课外时间,教师引领亲子阅读与社区阅读,称为第四课!这“四课”, 有时间保障,但目标不同,内容不同,具體要求也不尽相同;既相对独立,自成系列,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浑然一体。
三、语文第一课“1 X”化
语文第一课拓展化,实施“1 X”模式,逼生“低效课堂”向“高效课堂”转变。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实效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主要原因是很多语文课堂还困在“教教材”、 漫无边际挖教材、分崩离析讲教材的怪圈里,导致常常出现40分钟不够用,教学进度跟不上的情况。除增加时间外,我们应反其道行之,减少三分之一时间,迫使教师求变。不仅如此,还要求语文第一课拓展化,拓展什么?拓展教学内容!要求以“1 X”形式拓展学习内容,学习一篇课文至少引进一篇(段)甚至一作家或一主题非教材内容同步阅读,目的是以教材内容为主线,让课外阅读帮助课文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小步引领学生亲历、历练课外阅读过程,掌握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四、语文第二课主题化
语文第二课的主题化阅读,核心是专门阅读。我们首先根据不同年段孩子的兴趣确定三大阅读内容——低年段绘本阅读激兴趣,中年段故事阅读学策略,高年级批注阅读展能力。再根据孩子的具体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成长需要等寻找具体的事例,提炼一个个阅读专题,师生家长共同推荐阅读内容,教师精挑细选,科学整合,最终确定阅读内容,设计主题阅读活动并实施。专门阅读,以倡导阅读整本书为主,阅读篇章为辅。低年级孩子会对绘本故事很感兴趣,但是绘本怎样读呢?这需要研讨!策划开展主题阅读活动“我们一起读绘本”,“走进‘李欧·李奥尼’”,感知“自我与他人、认知与接纳”,学习如何“成为我自己”。这是以作者为纲,以探讨主题为目的形式。中年级孩子爱异想天开,渴望探险,但又缺乏自主管理能力,同样需要探讨!策划开展“我们的探险故事”专题阅读,引导孩子把不同作家的同类内容聚集起来,共同建造一个属于孩子的探险天地,让孩子们在里面历练。这是以内容为纲,以不同作家作品为目的形式。
学校应与家委会、图书馆、妇联及各阅读推广团队深度合作,为孩子建设身边的图书馆:班级图书馆、家庭阅读角与社区图书馆等,让孩子喜欢读书,用读书拥抱孩子,陪伴孩子。
五、语文第三课经典化
语文第三课即常规午读课和课前三分钟。这一课是一节没有时间起点的小课,中午孩子什么时候到校,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统一定位为中华经典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想要“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培养。
六、语文第四课共读化
语文四课,前三课都在学校在课堂这一主阵地中开展落实的,只有第四课在校外在课外推进。集家长与社区一切力量,共同打造“语文第四课”,营造家庭与社区“大阅读”环境,促孩子主动阅读生根发芽,促亲子阅读枝繁叶茂,促社区阅读开花结果。
与图书馆深度合作,让流动图书馆在社区中常态驻留,策划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家长和孩子进入图书馆,留在图书馆……
“大阅读”环境建成之日,亦是孩子精神不断发育、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城市更加美丽和民族精神境界更高之日!
(编辑:郭恒)
【关键词】小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成长的基本途径之一!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城市!”“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没有阅读就没有教育,就没有成长与发展!
一、阅读,标准之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广泛阅读,多媒介阅读,学会阅读,自主阅读,乐于展示交流,是小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
二、四课一体,是阵地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要让孩子爱上阅读,就得让他们处于“大阅读”环境中,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又或是走进社区,使其能浸润在浓厚的“大阅读”氛围中,久而久之,自然会爱上阅读,主动阅读。
如何建设“大阅读”环境,促使孩子主动阅读呢?近几年,我们一边思考一边实践,一边实践一边反思总结,发现第一主阵地必须在学校,必须在课堂,学校必须把这项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设计实施。从2015年10月开始,我们开始打造两大阵地:学校为第一阵地,家庭与社区为第二阵地。我们以建设“大阅读环境”为目标,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落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努力探索“低效课堂”到“高效课堂”的转变,节省出不少于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用来进行童书海读。进行课程计划校本化,实行长短课科学安排,促使学生进行不同系列的童书海读,保障学生在校课内阅读时间每天平均不少于30分钟。
如何成功开辟“大阅读”阵地呢?根据实际,应构建“四课一体化”大阅读模式,有力推进阵地建设。何谓“四课”?常规语文课一分为二,三分之二语文课用教材上课,称为语文第一课;三分之一用来进行 “童书海量阅读”,称为语文第二课。两节小课——午读课和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用来诵读经典诗文,阅读经典故事,称为语文第三课;课外时间,教师引领亲子阅读与社区阅读,称为第四课!这“四课”, 有时间保障,但目标不同,内容不同,具體要求也不尽相同;既相对独立,自成系列,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浑然一体。
三、语文第一课“1 X”化
语文第一课拓展化,实施“1 X”模式,逼生“低效课堂”向“高效课堂”转变。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实效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主要原因是很多语文课堂还困在“教教材”、 漫无边际挖教材、分崩离析讲教材的怪圈里,导致常常出现40分钟不够用,教学进度跟不上的情况。除增加时间外,我们应反其道行之,减少三分之一时间,迫使教师求变。不仅如此,还要求语文第一课拓展化,拓展什么?拓展教学内容!要求以“1 X”形式拓展学习内容,学习一篇课文至少引进一篇(段)甚至一作家或一主题非教材内容同步阅读,目的是以教材内容为主线,让课外阅读帮助课文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小步引领学生亲历、历练课外阅读过程,掌握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
四、语文第二课主题化
语文第二课的主题化阅读,核心是专门阅读。我们首先根据不同年段孩子的兴趣确定三大阅读内容——低年段绘本阅读激兴趣,中年段故事阅读学策略,高年级批注阅读展能力。再根据孩子的具体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成长需要等寻找具体的事例,提炼一个个阅读专题,师生家长共同推荐阅读内容,教师精挑细选,科学整合,最终确定阅读内容,设计主题阅读活动并实施。专门阅读,以倡导阅读整本书为主,阅读篇章为辅。低年级孩子会对绘本故事很感兴趣,但是绘本怎样读呢?这需要研讨!策划开展主题阅读活动“我们一起读绘本”,“走进‘李欧·李奥尼’”,感知“自我与他人、认知与接纳”,学习如何“成为我自己”。这是以作者为纲,以探讨主题为目的形式。中年级孩子爱异想天开,渴望探险,但又缺乏自主管理能力,同样需要探讨!策划开展“我们的探险故事”专题阅读,引导孩子把不同作家的同类内容聚集起来,共同建造一个属于孩子的探险天地,让孩子们在里面历练。这是以内容为纲,以不同作家作品为目的形式。
学校应与家委会、图书馆、妇联及各阅读推广团队深度合作,为孩子建设身边的图书馆:班级图书馆、家庭阅读角与社区图书馆等,让孩子喜欢读书,用读书拥抱孩子,陪伴孩子。
五、语文第三课经典化
语文第三课即常规午读课和课前三分钟。这一课是一节没有时间起点的小课,中午孩子什么时候到校,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统一定位为中华经典诵读。中华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想要“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培养。
六、语文第四课共读化
语文四课,前三课都在学校在课堂这一主阵地中开展落实的,只有第四课在校外在课外推进。集家长与社区一切力量,共同打造“语文第四课”,营造家庭与社区“大阅读”环境,促孩子主动阅读生根发芽,促亲子阅读枝繁叶茂,促社区阅读开花结果。
与图书馆深度合作,让流动图书馆在社区中常态驻留,策划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家长和孩子进入图书馆,留在图书馆……
“大阅读”环境建成之日,亦是孩子精神不断发育、学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城市更加美丽和民族精神境界更高之日!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