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trix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or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Quatrix人工晶状体 (IOL) 植入术后的临床疗效、IOL眼调节幅度及IOL眼高阶像差随调节的变化。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1年1月至6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67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单纯性白内障术后植入Quatrix非球面IOL的患者32只眼 (试验组),AR40e IOL植入患者35只眼 (对照组)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眼轴长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 (UCVA) 、最佳矫正远视力 (BCVA) 、裸眼近视力、最佳矫正近视力及最佳远矫近视力等情况。所有IOL眼在生理瞳孔状态下,使用iTrace视觉功能分析仪分别测量4.0 mm瞳孔时,调节松弛和主观最大调节幅度刺激下,全眼和眼内高阶像差值并进行比较。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瞳孔、年龄等影响伪调节力的因素,分别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全部患者术后3个月UCVA均≥0.39 log MAR;随访期间BCVA均≥0.09 log MAR。术后3个月,对照组UCVA为 (0.30±0.12) log MAR,BCVA为 (0.05±0.10) log MAR,试验组分别为 (0.28±0.11) log MAR和 (0.07±0.11) log MA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558,0.371;P=0.579,0.712) 。对照组的未矫正近视力为 (0.92±0.35) log MAR,最佳矫正近视力为 (0.15±0.11) log MAR,试验组分别为 (0.52±0.18) log MAR和 (0.05±0.08) log MAR,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710,1.572;P=0.022,0.036) 。术后3个月试验组平均主观调节幅度为 (1.41±0.57) D,大于对照组的 (1.18±0.7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64,P=0.027) 。在视远调节松弛状态下,对照组患者平均眼内球差为 (0.036±0.012) μm,试验组为 (0.018±0.009) μ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97,P=0.041) 。在视近调节刺激下,试验组患者眼内球差RMS值向负值方向发展,出现由正变负,由小变大的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74,P<0.01) 。对照组患者眼内球差未出现明显变化。对照组和试验组的眼内彗差在4.0 mm瞳孔直径下,均表现出随调节出现的由大变小的变化规律。在调节刺激下,试验组眼内彗差RMS值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 (t=2.346,P=0.037) ;而对照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4.529,P=0.128) 。

结论

早期观察结果显示Quatrix IOL植入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患者在具有较好远视力的同时具备一定的视近能力;在调节过程中,Quatrix IOL眼高阶像差成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中华眼科杂志,2013,49:399-404)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PPC-ICL) 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眼术后患者调节功能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3月至12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接受PPC-ICL植入术矫治超高度近视眼的18例 (36只眼) 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行双眼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调节幅度、远及近AC/A值和瞳距的测定。采用秩和检验及重
期刊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 基因及其调控区域的基因多态性与超高度近视眼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关联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包括302名超高度近视患者和401名正常对照组,提取受试者全血DNA,采用MassARRAY时间飞行质谱技术对所有研究对象IGF-1上的7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 (tSNP) 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多重比较进行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 (HRD) 是一组临床常见的原发性视网膜退行性疾病,可严重影响视功能甚至致盲。探索HRD分子遗传学病因,开发先进可行的HRD分子诊断技术是降低HRD群体发病率并寻找治疗手段的必要前提。HRD具有显著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大量的致病基因和传统技术的局限性严重阻碍了对HRD分子遗传学病因的深入研究。目标序列捕获测序是将目标序列捕获芯片和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相结合,对海量基因片段进行平行测
目的探索相干光断层扫描 (OCT) 量化参数与特发性黄斑裂孔 (IMH) 患者术后视力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中心经玻璃体切除联合视网膜内界膜剥离手术治疗后经OCT证实黄斑裂孔闭合且规律随访时间≥6个月的23例 (25只眼) IM 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例 (7只眼),女性17例 (18只眼) ;年龄为63~ 71
期刊
目的初步研究眼眶外侧手术入路相关的成人尸头显微解剖学。方法实验研究。模拟眼眶外侧手术入路,利用5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湿标本,以视神经为视角中心,对眼眶视神经、眼动脉、动眼神经、眼上静脉及周围各层次 (外侧、上方和下方) 的重要结构进行显微解剖。5具头颅湿标本均进行了颜色乳胶血管灌注,红色乳胶灌注动脉系统,蓝色乳胶灌注静脉系统。记录上述重要结构走行及毗邻关系,并通过多角度观察、拍摄及描述。结果手
青光眼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位致盲性眼病,降低眼压仍是目前治疗青光眼最有效的方法。前列素类药物 (PG),具有安全有效、副作用轻等特点,是目前临床治疗青光眼的一线药物。一般认为此类药物几乎无全身副作用。然而,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推广,关于PG类药物局部应用引起的全身副作用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皮肤毛发等多个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均有报道。PG类药物的全身副作用虽然少见,但应引起
目的筛查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 (CFEOM) 伴胼胝体发育不良一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对收集到的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伴胼胝体发育不良一家系 (3代共11例,其中4例发病) 进行临床研究以及头颅和眼眶部的MRI检查;然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对该家系中4例发病者TUBB3基因进行突变检测,以家系中的4例健康者和100例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分
葡萄膜炎病因和类型的确定对治疗策略和方法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病史询问可为葡萄膜炎诊断可提供重要线索,认真细致的眼部检查可使大多数葡萄膜炎患者获得正确诊断,合理选择眼科辅助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将使绝大多数葡萄膜炎患者获得病因或类型的诊断。 (中华眼科杂志,2013,49: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