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对新课改的学习体会,就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学习能力培养的方法、技巧谈一些看法。
一、划分能力培养阶段及目标
根据新课改高中化学课程的设置情况和化学学科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可将整个高中化学学习能力培养分为过渡、独立、提高、完善四个阶段。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刚进入高中,知识难度加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抽象理论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进高一的同学,学习意识淡薄、自学能力及学习习惯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教材,安排适量的阅读时间,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实验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公式、方程式等内容通过听写的方式促使学生记忆,既可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又可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和速记的能力;可精设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并根据具体情况评讲指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提高解题能力。
2.独立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能适应高中化学的教学特点,达到独立自觉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教学。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新课标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能力和水平,为高考化学的全面复习做好铺垫。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而高考是能力测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理综高考,而高中化学主干知识是理综高考的重点,所以,在备考复习教学中,要重点夯实主干知识,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化学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学生和考题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网络间各物理量的相互关系;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及重难点;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题以适当比例组合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多法并用,促使目标实现。
二、确定各种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种能力的培养措施。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讲解、指导、实验演示、讨论等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知识的应用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
三、落实能力培养目标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自始至终贯穿于高中化学教学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习题的解答,都牵涉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的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情,认真备课,确定培养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以利于培养方案的最终落实。
四、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
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用考试或考查的方法及时检验本阶段的能力培养结果。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命好考查试题,尽可能多地覆盖各知识点中的能力要求内容。可采用个别或部分抽查和全体考查的方法进行检验。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又可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对学习和教学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根据抽查或考查结果,认真分析卷面,总结经验。普遍问题可通过评析试卷加以解决,使绝大部分同学达到本阶段的能力要求;对未达标的个别同学,可通过耐心细致地辅导使其达到能力要求。最后,教师要针对不完善的措施和方法,及时加以修订和完善。
一、划分能力培养阶段及目标
根据新课改高中化学课程的设置情况和化学学科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可将整个高中化学学习能力培养分为过渡、独立、提高、完善四个阶段。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刚进入高中,知识难度加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抽象理论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进高一的同学,学习意识淡薄、自学能力及学习习惯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教材,安排适量的阅读时间,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实验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公式、方程式等内容通过听写的方式促使学生记忆,既可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又可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和速记的能力;可精设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并根据具体情况评讲指正,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提高解题能力。
2.独立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能适应高中化学的教学特点,达到独立自觉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实施教学。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新课标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课标要求的能力和水平,为高考化学的全面复习做好铺垫。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而高考是能力测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理综高考,而高中化学主干知识是理综高考的重点,所以,在备考复习教学中,要重点夯实主干知识,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化学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学生和考题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网络间各物理量的相互关系;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及重难点;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题以适当比例组合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复习方法多样化——在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精选习题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多下功夫,多法并用,促使目标实现。
二、确定各种能力的培养措施
好的培养措施,既可达到培养目标,又可省时省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该因人、因材科学地确定每一种能力的培养措施。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讲解、指导、实验演示、讨论等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地安排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其观察、实验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对某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知识的应用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抽象、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
三、落实能力培养目标
各种能力的培养是自始至终贯穿于高中化学教学的任务,大到三年的教学,小到每节课,甚至再小到一个概念的建立、一道习题的解答,都牵涉到能力培养问题。而每一环节又有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纲要求,明确每课时的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学情,认真备课,确定培养方案,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以利于培养方案的最终落实。
四、检验能力培养结果,完善能力培养措施
通过一个阶段的教学,用考试或考查的方法及时检验本阶段的能力培养结果。有针对性和有目的地命好考查试题,尽可能多地覆盖各知识点中的能力要求内容。可采用个别或部分抽查和全体考查的方法进行检验。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又可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对学习和教学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根据抽查或考查结果,认真分析卷面,总结经验。普遍问题可通过评析试卷加以解决,使绝大部分同学达到本阶段的能力要求;对未达标的个别同学,可通过耐心细致地辅导使其达到能力要求。最后,教师要针对不完善的措施和方法,及时加以修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