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印象

来源 :国际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sh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中旬,我和老伴在女儿女婿陪同下,用了五天时间漫游华盛顿。我们乘地铁、坐的士,或徒步行走,看白宫、游“国会”、观景点、逛商场,对这个世界头号强国的首都——华盛顿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白宫朴素得像 一座乡村别墅
  
  美国最高权力的象征、美国政府的代名词——白宫,是我们最先一睹为快的地方。那天中午,我们打的来到宾夕法尼亚大街1600号,看见一个用铁栅栏围起的园子里有一座全白色的小楼,这就是让世界瞩目的白宫。
  我们站在铁栅栏外面,拍照留念,端详其貌。平时在电视里隐隐约约、一闪而过的白宫,现在清清晰晰地呈现在眼前:高大的树木,碧绿的草坪,红花簇拥的喷水池……我点了一下,整个房子从东到西一共只有11扇窗户,包括主楼和东西两翼厢房;楼高连同底楼也只有3层,比起我参观过的比特摩尔私人庄园,真是小巫见大巫。
  在许多人看来,白宫既是很神秘又是很了不起的地方。白宫的声音,会让全世界侧耳倾听;白宫的风云,会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此时,我面对这座其貌不扬的白屋,顿时有点大失所望——它与我心目中原先想象的“宏伟”两字根本不沾边,倒像是一座朴素、典雅的乡间别墅。更让我耿耿于怀的是,白宫前面那条大马路,竟伤痕累累——有裂缝,高低不平。我的心中一团疑云:是没有钱修理,还是故意表现“艰苦奋斗”呢?
  为什么一个堂堂大国的总统办公楼如此小家子器?原来,在讨论建造总统府的方案时,开国总统华盛顿认为,在里面工作的主人是国家的仆人,房子不能是宫殿,不能豪华,宽畅、坚固、典雅即可。同时,他要求将部分场所在规定时间向民众开放。这是多么值得赞许的理念啊!
  女儿女婿前些年曾进入白宫参观过,他们说,屋子确实不大,东厢房是总统的住宅,西半部分是总统办公室。他们还说,过去凭身份证由所在州议员介绍即可进白宫参观,“9·11”后,得提前两个月提出申请,经过严格审查方可进入。平时,警卫大大加强了。
  我忽然发现,沿着铁栅栏间隔一定距离就有一辆警车停着,荷枪实弹的警卫边散步边警惕地注视着游人的行动。再往前看,白宫楼顶的平台上,有两个手握机枪的战士在巡视。真是戒备森严啊!我想,在曾经惨遭恐怖袭击而反恐形势依然严峻的今天,对总统官邸严格警卫,这是可以理解的。
  
  一张“美国式”民主的名片
  
  高高矗立在华盛顿市中心一块高地(俗称国会山)上的一座庞大的白色建筑,就是美国政府的权力中心、美国民主政体的重要标志——国会大厦。它是国家政要云集的地方,历届总统都在这里举行就职典礼,宣读年度国情咨文。美国参众两院领导人也都在这里办公,
  早上,我们赶到国会大厦后门时,接受安检的队伍已排得老长老长。入门处有两个大垃圾桶,游人必须先把随身携带的水和饮料之类的液体扔进去。有的人舍不得精美的水杯,倒去水将杯子塞进包内,但被查出来以后还是得扔掉。检查我们的包包时,发现有两根香蕉。这是危险品吗?当然不是,但也不行,不准带入,允许你吃掉。这些规定,也是“9·11”之后实施的。
  安检过后,每人发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参观的具体时间,将纸条贴在胸前,就是一张入场券了。我们先到一个会议厅看“电影”。“电影”介绍的是国会大厦的建造过程和美国议会制度的历史。早在1793年开始,用9年时间建成的国会大厦在美英战争中被毁之一炬,现在见到的国会大厦是以后又经过48年时间逐步续建、扩建而成的。其主要标志是有一个皇冠形圆顶,顶上屹立着一个“自由雕像”,所用建材是通体透白光滑细腻的大理石。如果从高处俯瞰,有人形容它是安置在深绿色地毯上的一座象牙雕刻,玲珑剔透,凝重精美。
  如果说,白宫是小家碧玉,那么国会就是大家闺秀。看完电影,进入一个能容纳2000多人的圆形大厅,从穹顶天花板到四周环形墙壁,全是巨幅绘画和雕塑,反映的是美国独立战争和其他重大历史事件。据说,这圆形大厅的意蕴是美国的议会制度,反映民意,经过充分的民主平等的争辩、讨论,在此获得圆满的统一。它象征着开国元勋华盛顿的“民有、民治、民享”建国理念。走进另一个议会厅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吸引了我:导游在靠近前排的地方,面对一块地砖轻轻说话,问后面的人是否听见?这时,站在后排的游客齐刷刷地举起手说,“听到了,听到了!”据说,在民主、共和两党争辩问题时,曾靠这“回音壁”似的地砖传递信息。这种奇妙现象,是建筑师有意为之,还是无意巧成?谁也不得而知。
  国会大厦内,还设有一个个可自动触摸的查询装置,对美国的历史,参众两院的运作方式,如法案的提交、审议、听证、辩论、表决、协商等都有详尽介绍。经过一定手续,游人可直接进入国会议事大厅,在现场旁听讨论、争辩议案。我们因时间来不及而作罢。如今,美国国会是华盛顿的旅游热点,天天人流如织。国会大厦,成了宣传“美国式”民主、自由的一张名片。
  
  华盛顿处处弥漫中国气息
  
  我们从里根国际机场出来,坐地铁去威斯汀旅馆,见地铁票上印有两个憨态可掬的熊猫,手中抱着几根绿叶婆婆的竹枝,心中顿时升起一缕温馨。华盛顿有中国熊猫的历史已有几十年了,早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就获得毛泽东赠送的一份大礼——一对中国大熊猫。现在饲养在华盛顿国家动物园熊猫馆内的“美香”和“添添”,是前些年用专机从成都运来的。美国人民将它们视作珍宝,去动物园看熊猫的人趋之若鹜,连地铁也为它们做广告宣传,招徕游客。
  当天下午,我们上街走走,穿过几条马路就来到“中国城”。高大的牌楼正在重新油漆装修,一块块中文招牌赫然高挂,一家家中国餐馆栉次鳞比,“北京楼”、“成龙饭店”、“成吉思汗旅馆”等熟悉的名字一一映入眼帘,我们仿佛不在美国而在国内的某个城市。有家饭店,大打“中国特色的拉面、水饺”广告,还将曾在报上登载的“中国师傅表演拉面特技”的照片贴在橱窗前,生意特别红火,许多人排队等候,连我们也被吸引了进去。入内一看,既有中国人,又有美国人,每个桌子都坐得满满的。桌上一色的中国食品,如海鲜面、小笼汤包、扬州炒饭、五香肉丝、北京烤鸭、咕老肉、炒豆苗、茄子包等。有趣的是,在中国城开设的美国店也用中文做广告。有家店门前的墙壁上,用白漆写成三个汉字——“传统的”,特别醒目。我想,那一定是十分正宗的中国店吧!走进去一看,竟是一家美国式酒吧,橱窗展出的样品是意大利比萨饼,客人多数是美国人。为什么要用中国字做广告?我未作进一步考察探究,但我确实感到在华盛顿有一股浓浓的中国文化气息。
  我们到美国国家大教堂参观时,一件小事让我也产生了同样感受。在美国 参观景点,印发的资料、导游的介绍几乎是一式的英语,中文根本排不上位置。但参观大教堂,有一种专为中国游客使用的小型录音机,一路上可为你用普通话清晰地介绍。中文堂尔皇之地进入英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美国大教堂,这也许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奇迹。
  中国的影响在华盛顿无处不在,商场里有许多漂亮的服装服饰、实惠的家用电器、灵巧的儿童玩具,产地往往是Madein China。美国国庆节晚上,华盛顿上空绽放的五彩缤纷的烟火,全都来自中国。此外,还有我们看不见的、但更有分量的东西,那就是中国人手里持有8000多亿美金的美国国债。白宫的总统、国会的议长都清楚地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华盛顿的中国气息,已弥漫在它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
  
  白宫里的苍蝇和 地铁里的老鼠
  
  华盛顿一游,给我留下了美好印象。可现在,白宫里的那只苍蝇似乎还在我眼前飞来飞去,让我不得安静。不久前,奥巴马在白宫接受电视采访时,遇上一只苍蝇捣蛋,在他面前窜来窜去抢镜头。我想,白宫决不会只有这一只苍蝇,它可能是一群苍蝇的代表。这说明什么?至少,说明白宫的卫生状况有点糟糕。
  到华盛顿的第二天,我们乘地铁时,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竟然有一只老鼠傻乎乎地蹲在地上,睁着眼睛看热闹,任人照相,“巍然不动”。我相信,这只老鼠也决不是孤独的。这又说明什么?至少,说明华盛顿的卫生状况不甚理想。一不过二,二不过三么。下午,去二次世界大战纪念碑参观,往回走时,在一段二、三十米长的路上,狗屎满地。在我的印象中,美国人养狗是很讲文明的:手不离狗绳,防止伤人,随身必备狗屎袋备用。但在游人出没的景点,累累狗屎却大大方方地摆着。人们不禁要问:那些冷落的暗处,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不知为什么,我从苍蝇、老鼠和狗屎联想到华盛顿的公园里、地铁口那一簇簇垃圾似的黑影。一次,我从商场出来,刚走至地铁口,一个蜷缩在地上的大个子男人,突然抬起头来,一手举至额头敬礼,一手伸出瓷杯乞讨。我没有思想准备,吓了一跳。在威斯汀旅馆附近的一个公园里,我还看见有许多流浪者,身上穿的全是脏兮兮的黑衣衫,他们有的坐在自动手推车里,悠哉悠哉地闲游;有的躺在长椅上或躲在树影下,无所事事。这样的景观既有碍城市观瞻,又不利社会治安。
  很难想象,在一个物质非常充裕的社会,在一个高喊人权至上的国家,为什么不能让这些游民的生活过得体面一些呢?
其他文献
他是大学一年级学生,懂得为父母着想,长得白净,待人有礼,每天放学后直接到办公室打工。观察多时,发现这个孩子吃苦耐劳,做事顺序非常合乎逻辑,与现在许多大学生截然不同。  一天与其闲谈,我称赞他所做的一切。孩子忽然说:“老师,其实我曾学坏过。”“你太谦虚了,青少年时期谁不想变坏?”他又说:“我曾吸毒。”听此言我非常惊讶。  原来他初三时希望拥有一辆摩托车。忙于工作的双亲曾答应,但未实现,父亲也未说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