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培养英语学习能力的途径很多,借鉴晏阳初平民教育的“三大方式”,以学校培养为主渠道、以社会培养为辅助、以家庭培养为补充,可以为中学生创设多元和谐的英语学习环境,有效提高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
关键词:学习能力;培养途径;英语教学;中学生
作者简介:王祖英(1981-),女,重庆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李佳孝(1949-)男,四川宣汉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四川 南充 63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华师范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XM10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3-0198-02
随着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与日俱增,许多国家已把英语的学习纳入了国民课程体系。大量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学习英语的黄金时期,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获得不仅影响中学阶段的学习,而且也影响日后的学习和成长。为此,不少专家学者和中学英语教师都在探索提高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途径。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困难就在于缺少英语教育环境,晏阳初在平民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行之有效的“三大方式”(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其目的在使整个社会尽是教育的环境,以免一曝十寒之弊害”,[1]这对我们培养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很有启发。在英语教学中,强调学校式学习为主要渠道的同时,不要忽略了社会和家庭的辅助作用。本文借鉴晏阳初平民教育的“三大方式”来探讨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根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原则”和心理学对能力的解释,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是指中学生建立在一定情感态度之上、运用一定的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并达到英语课程学习目标的能力。《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把英语学习能力具体化,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它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中学英语教学在升学率的沉重压力下,把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仅仅理解为升学考试能力。诚然,考试可以从某一方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不是应付考试,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中学生打好英语学习基础、养成良好英语学习习惯以及增强英语语言文化意识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方式及其借鉴意义
晏阳初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曾与爱因斯坦一起被评为“当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在竭其一生的平民教育过程中,晏阳初将平民教育理论推广到全世界,为世界平民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晏阳初认为:“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脑矿’”,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掘10亿中国人民无尽的智慧和潜在力”。平民教育面对的是中国占80%以上的劳苦人民,他们的学习条件极其特殊,困难很多。如何才能使平民教育取得实际效果,晏阳初及其同仁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和不懈探索,最后总结为“三大方式”,即学校式、社会式和家庭式。
1.学校式教育方式
学校式教育主要有平民学校和“统一的村学”两种。平民学校依据培养对象,又有初级和高级之分。初级平民学校以青少年为对象,从事识字教育。学生经过3个月的学习,认识1700个字;高级平民学校是为了培养乡村领袖,特别是平民学校同学会会长,课程有社会、政治、经济学、农学和卫生学。“统一的村学”包括初级小学,并根据乡村儿童的需要设置托儿部,以解脱小学生带弟妹的拖累。学校采用“小队”形式编制,实行“组织教育”。课程力求反映乡村生活,尽量按照文化、经济、卫生和政治四方面的建设计划来设置。
2.社会式教育方式
社会式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平民学校同学会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如成立读书会、演说比赛会、演新剧、联系投稿、成立自助社、合作社、农业展览会等,使平民学校的毕业生继续受教育。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发挥了辅助作用。
3.家庭式教育方式
家庭式教育方式就是每个家庭应配合学校教育,对其成员进行公民道德训练、卫生习惯、儿童保护、家庭预算、家庭管理、妇女保健、生育节制等方面的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
晏阳初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平民开展教学和相关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晏阳初提炼的平民教育“三大方式”,打破了封闭的教育观念,把教育视为学校、社会、家庭相互促进的系统工程,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大创新,直至今天仍有借鉴意义。[3]中学生的英语学习除了学校教育外,同样需要发挥社会、家庭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晏阳初的“三大方式”,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种渠道来培养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三、应用“三大方式”培养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探索
学校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社会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辅助途径,家庭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补充途径。学校、社会、家庭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它们为中学生英语学习提供了多元环境,共同构成了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培养的统一体。
1.发挥学校培养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主渠道作用
过去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多为“填鸭式”,即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了机械记忆和储备知识的机器,离开了教师和书本学生就无法自主学习。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英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重视英语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视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学校教育促使中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英语。
(1)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培养英语学习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他自己教育他自己的人。”[4]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创新英语教学模式。发现式学习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它是一种主张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法。那么,教师也可以将此方法运用在中学英语课堂上,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比如,英语语法知识的学习是多数中学生头疼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案例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英语语法规则,这比教师直接讲授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的记忆和理解。同时,学生的这种能力还可以迁移到英语学习的其他方面,从而提高英语综合学习能力。
(2)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首先要突破开口关,要有勤动口的好习惯,克服怕说错、害羞等消极的心理障碍。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创设听说情境,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比如,要求师生尽量使用英语交流,少用或不用母语;课前可以定期花几分钟开展“free talk”、“duty report”、“one-minute speech”等活动,让每个学生轮流上台展示;课中的“make sentences”、“act the dialogue”、“talk about the picture”等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参与。还可以借鉴“英语角”的形式,为更多的学生创设宽松自然的学习情境。英语角最初是社会上的英语爱好者自发创建的,后来引入大学广泛采用,成为英语爱好者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一种形式。教师也可以把它引入中学校园内,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英语角”。开始可以组织英语成绩较好又大胆的学生带头,慢慢吸引更多的人参加。由于参加者都是英语初学者,没有教师在场,学生可以自由交流,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境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发展英语学习能力。
(3)开展小组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锻炼英语学习能力。大量的研究表明(Slavin,1995),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其中某个学生非常努力地工作,就会增加小组中其他人成功的机会。”[5]这就意味着为了取得成功,如果小组内某个学生非常努力地参与活动,那么就会带动组内其他成员的积极参与。因此,在课堂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多组织小组学习活动。英语学习小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以班级自然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习小组,还可以由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中,既有分工又要合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都要为小组学习作出贡献。小组合作学习是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策略,它改变了在传统班级教学中,师生单向交流、教师垄断课堂信息源、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发挥。
(4)搭建表现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强化英语学习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活动教学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英语知识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内化,英语学习能力只有在活动体验中才能得到强化。为此,教师要设计和组织多种形式的英语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比如可以组织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等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可以通过英语日记、英语征文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可以组织英语相声、英语戏剧等文艺节目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成为自觉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学生就会在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体验、主动创造中提升了英语学习能力。
2.发挥社会培养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辅助作用
“事实上,学生的受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他们所能获得的知识极为多样,而且他们的很多知识来自于校外,来自于课本之外。”[6]我们将社会渠道作为培养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途径之一,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积累了丰富多彩可供学生利用的英语学习资源,英语教学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来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1)引导学生开展英语探究性学习。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增多,在社会上用英语说英语现象越来越普遍。车站、码头、公园、宾馆到处都有英文符号;英文包装、英文广告、英文名片随处可见;旅游景区有英语导游、电影电视有英语原声片、奥运亚运有讲英语的志愿者,这些都成为英语研究性学习的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社会上与英语有关的问题并形成课题进行研究。如社会上英语使用不规范的调查研究、英语使用范围差异研究、英语使用对中西文化融合作用探讨等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更能够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自主、合作、探究,以此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英语创新能力。
(2)借鉴社会英语教学经验。现在社会上有许多英语培训机构和培训学校,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这些学校都十分重视教学效果,他们聘用的教师一般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为此,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加“疯狂英语”这类培训,让学生感受他们的教学方法,分析比较哪些地方值得学校学习。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比较判断能力,又可以作为借鉴改进学校的英语教学。有条件的话,中学生可以参加校外“英语角”、“英语学习沙龙”或者到有较多外国人的地方,利用这种天然的机会主动与他们交流,在实践中提高自己运用英语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实践性学习。实践证明,英语学习实践活动是增强英语情感、培养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此,英语教学要走出校门,主动和一些社会机构联系,开展说英语、用英语的实践活动。比如联系风景胜地,组织学生做英语见习导游;联系一些小型外事活动,让学生当助理翻译;鼓励学生去做英语志愿者,在服务中提高英语能力。学生在参加活动之前必定会将可能会用上的英语知识在头脑里过一遍,在活动过程中再加以灵活运用,其学习效果要比在学校呆板的练习强得多。
3.发挥家庭培养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补充作用
家庭是与中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场所,学生在家里最能表现自我,没有教师和同学在场,他们可以大胆地说英语用英语,因此,家庭渠道对于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学校和社会都不能替代的优势。教师和学生要争取父母的支持,发挥好家庭在英语学习能力培养方面的特殊作用。
(1)建立说英语用英语的家庭约定。随着社会普遍文化程度的提高,现在大部分中学生家庭或多或少都有学过英语的家长或兄弟姐妹,这为他们营造说英语的氛围创造了条件。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在家里能够说英语的时候必须说英语,比如与家人间的问候、告别、吃饭、玩耍、散步、闲聊等场合尽量用英语交流。不要小看这种方式,若长期坚持下去,它可以增加中学生说英语用英语的胆量,在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和英语表达能力方面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探索英语学习“小先生制”。家长可以用“工作需要”或“想提高英语水平”等理由巧妙地要求孩子当自己的英语教师,让孩子把在学校里学习的英语知识回到家后试着教给自己。这种做法有一举几得之效:一是在教家长的同时,孩子也相当于复习了当天在学校学习的英语知识。二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英语,这种方式可以激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强烈兴趣。三是孩子意识到学英语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他肩负着回家教给家长的重任,学习起来也会格外认真,有利于激发起英语学习的主体性。四是形成一种英语学习的良性互动,为孩子在家庭说英语用英语培养英语学习能力创造更好的环境。
(3)构筑家庭英语学习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家校通”等形式,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英语学习情况以及希望家长怎样配合让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家长也可以就学生在家里锻炼英语学习能力的情况与教师及时沟通。学校还可以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等形式,教给家长帮助孩子学习英语的方法。还可以通过“榜样示范”的方式,让那些有一定体会的家长交流经验,传授心得,使更多的家庭发挥好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作用。
四、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中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都能够体验到学习英语的意义,自然把英语学习当做是一件美的享受,他们将乐于为之付出努力,英语学习目标的实现不再是难事。杜威说过:“为了提醒社会认识到学校奋斗的目标,并唤起社会认识到给予教育者充分设备来进行其事业的必要性,坚持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的和最有效的工具,是每个对教育事业感兴趣的人的任务。”在对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学校、社会、家庭各司其职,紧密结合,共同营造出有利于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环境,那么中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提高定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308.
[2] 梁宁建.基础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三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58.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51.
[5]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第七版)[M].姚梅林,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50.
[6]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28.
(责任编辑:李海静)
关键词:学习能力;培养途径;英语教学;中学生
作者简介:王祖英(1981-),女,重庆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李佳孝(1949-)男,四川宣汉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四川 南充 63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华师范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XM10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3-0198-02
随着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与日俱增,许多国家已把英语的学习纳入了国民课程体系。大量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学习英语的黄金时期,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获得不仅影响中学阶段的学习,而且也影响日后的学习和成长。为此,不少专家学者和中学英语教师都在探索提高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途径。非英语国家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困难就在于缺少英语教育环境,晏阳初在平民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行之有效的“三大方式”(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其目的在使整个社会尽是教育的环境,以免一曝十寒之弊害”,[1]这对我们培养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很有启发。在英语教学中,强调学校式学习为主要渠道的同时,不要忽略了社会和家庭的辅助作用。本文借鉴晏阳初平民教育的“三大方式”来探讨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根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原则”和心理学对能力的解释,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是指中学生建立在一定情感态度之上、运用一定的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并达到英语课程学习目标的能力。《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把英语学习能力具体化,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它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但是,由于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中学英语教学在升学率的沉重压力下,把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仅仅理解为升学考试能力。诚然,考试可以从某一方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不是应付考试,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中学生打好英语学习基础、养成良好英语学习习惯以及增强英语语言文化意识等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方式及其借鉴意义
晏阳初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曾与爱因斯坦一起被评为“当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在竭其一生的平民教育过程中,晏阳初将平民教育理论推广到全世界,为世界平民教育作出了杰出贡献。晏阳初认为:“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脑矿’”,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掘10亿中国人民无尽的智慧和潜在力”。平民教育面对的是中国占80%以上的劳苦人民,他们的学习条件极其特殊,困难很多。如何才能使平民教育取得实际效果,晏阳初及其同仁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和不懈探索,最后总结为“三大方式”,即学校式、社会式和家庭式。
1.学校式教育方式
学校式教育主要有平民学校和“统一的村学”两种。平民学校依据培养对象,又有初级和高级之分。初级平民学校以青少年为对象,从事识字教育。学生经过3个月的学习,认识1700个字;高级平民学校是为了培养乡村领袖,特别是平民学校同学会会长,课程有社会、政治、经济学、农学和卫生学。“统一的村学”包括初级小学,并根据乡村儿童的需要设置托儿部,以解脱小学生带弟妹的拖累。学校采用“小队”形式编制,实行“组织教育”。课程力求反映乡村生活,尽量按照文化、经济、卫生和政治四方面的建设计划来设置。
2.社会式教育方式
社会式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平民学校同学会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如成立读书会、演说比赛会、演新剧、联系投稿、成立自助社、合作社、农业展览会等,使平民学校的毕业生继续受教育。社会教育对学校教育发挥了辅助作用。
3.家庭式教育方式
家庭式教育方式就是每个家庭应配合学校教育,对其成员进行公民道德训练、卫生习惯、儿童保护、家庭预算、家庭管理、妇女保健、生育节制等方面的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
晏阳初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通过不同的形式,对平民开展教学和相关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晏阳初提炼的平民教育“三大方式”,打破了封闭的教育观念,把教育视为学校、社会、家庭相互促进的系统工程,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大创新,直至今天仍有借鉴意义。[3]中学生的英语学习除了学校教育外,同样需要发挥社会、家庭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晏阳初的“三大方式”,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种渠道来培养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三、应用“三大方式”培养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探索
学校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社会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辅助途径,家庭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补充途径。学校、社会、家庭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它们为中学生英语学习提供了多元环境,共同构成了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培养的统一体。
1.发挥学校培养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主渠道作用
过去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多为“填鸭式”,即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成为了机械记忆和储备知识的机器,离开了教师和书本学生就无法自主学习。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英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从重视英语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视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学校教育促使中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英语。
(1)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培养英语学习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他自己教育他自己的人。”[4]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创新英语教学模式。发现式学习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鲁纳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它是一种主张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并得出结论的一种学习方法。那么,教师也可以将此方法运用在中学英语课堂上,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比如,英语语法知识的学习是多数中学生头疼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大量的案例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英语语法规则,这比教师直接讲授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有效的记忆和理解。同时,学生的这种能力还可以迁移到英语学习的其他方面,从而提高英语综合学习能力。
(2)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对于大多数中学生来说,首先要突破开口关,要有勤动口的好习惯,克服怕说错、害羞等消极的心理障碍。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创设听说情境,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比如,要求师生尽量使用英语交流,少用或不用母语;课前可以定期花几分钟开展“free talk”、“duty report”、“one-minute speech”等活动,让每个学生轮流上台展示;课中的“make sentences”、“act the dialogue”、“talk about the picture”等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参与。还可以借鉴“英语角”的形式,为更多的学生创设宽松自然的学习情境。英语角最初是社会上的英语爱好者自发创建的,后来引入大学广泛采用,成为英语爱好者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一种形式。教师也可以把它引入中学校园内,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英语角”。开始可以组织英语成绩较好又大胆的学生带头,慢慢吸引更多的人参加。由于参加者都是英语初学者,没有教师在场,学生可以自由交流,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境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发展英语学习能力。
(3)开展小组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锻炼英语学习能力。大量的研究表明(Slavin,1995),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其中某个学生非常努力地工作,就会增加小组中其他人成功的机会。”[5]这就意味着为了取得成功,如果小组内某个学生非常努力地参与活动,那么就会带动组内其他成员的积极参与。因此,在课堂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多组织小组学习活动。英语学习小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以班级自然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习小组,还可以由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在小组学习中,既有分工又要合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都要为小组学习作出贡献。小组合作学习是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策略,它改变了在传统班级教学中,师生单向交流、教师垄断课堂信息源、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发挥。
(4)搭建表现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强化英语学习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活动教学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英语知识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内化,英语学习能力只有在活动体验中才能得到强化。为此,教师要设计和组织多种形式的英语学习活动,锻炼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比如可以组织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等比赛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可以通过英语日记、英语征文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可以组织英语相声、英语戏剧等文艺节目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等。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成为自觉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学生就会在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体验、主动创造中提升了英语学习能力。
2.发挥社会培养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辅助作用
“事实上,学生的受教育资源十分丰富,他们所能获得的知识极为多样,而且他们的很多知识来自于校外,来自于课本之外。”[6]我们将社会渠道作为培养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途径之一,是因为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积累了丰富多彩可供学生利用的英语学习资源,英语教学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来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1)引导学生开展英语探究性学习。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增多,在社会上用英语说英语现象越来越普遍。车站、码头、公园、宾馆到处都有英文符号;英文包装、英文广告、英文名片随处可见;旅游景区有英语导游、电影电视有英语原声片、奥运亚运有讲英语的志愿者,这些都成为英语研究性学习的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社会上与英语有关的问题并形成课题进行研究。如社会上英语使用不规范的调查研究、英语使用范围差异研究、英语使用对中西文化融合作用探讨等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更能够促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自主、合作、探究,以此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英语创新能力。
(2)借鉴社会英语教学经验。现在社会上有许多英语培训机构和培训学校,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这些学校都十分重视教学效果,他们聘用的教师一般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技巧。为此,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加“疯狂英语”这类培训,让学生感受他们的教学方法,分析比较哪些地方值得学校学习。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比较判断能力,又可以作为借鉴改进学校的英语教学。有条件的话,中学生可以参加校外“英语角”、“英语学习沙龙”或者到有较多外国人的地方,利用这种天然的机会主动与他们交流,在实践中提高自己运用英语的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英语实践性学习。实践证明,英语学习实践活动是增强英语情感、培养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此,英语教学要走出校门,主动和一些社会机构联系,开展说英语、用英语的实践活动。比如联系风景胜地,组织学生做英语见习导游;联系一些小型外事活动,让学生当助理翻译;鼓励学生去做英语志愿者,在服务中提高英语能力。学生在参加活动之前必定会将可能会用上的英语知识在头脑里过一遍,在活动过程中再加以灵活运用,其学习效果要比在学校呆板的练习强得多。
3.发挥家庭培养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补充作用
家庭是与中学生关系最密切的场所,学生在家里最能表现自我,没有教师和同学在场,他们可以大胆地说英语用英语,因此,家庭渠道对于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学校和社会都不能替代的优势。教师和学生要争取父母的支持,发挥好家庭在英语学习能力培养方面的特殊作用。
(1)建立说英语用英语的家庭约定。随着社会普遍文化程度的提高,现在大部分中学生家庭或多或少都有学过英语的家长或兄弟姐妹,这为他们营造说英语的氛围创造了条件。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在家里能够说英语的时候必须说英语,比如与家人间的问候、告别、吃饭、玩耍、散步、闲聊等场合尽量用英语交流。不要小看这种方式,若长期坚持下去,它可以增加中学生说英语用英语的胆量,在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和英语表达能力方面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探索英语学习“小先生制”。家长可以用“工作需要”或“想提高英语水平”等理由巧妙地要求孩子当自己的英语教师,让孩子把在学校里学习的英语知识回到家后试着教给自己。这种做法有一举几得之效:一是在教家长的同时,孩子也相当于复习了当天在学校学习的英语知识。二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英语,这种方式可以激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强烈兴趣。三是孩子意识到学英语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他肩负着回家教给家长的重任,学习起来也会格外认真,有利于激发起英语学习的主体性。四是形成一种英语学习的良性互动,为孩子在家庭说英语用英语培养英语学习能力创造更好的环境。
(3)构筑家庭英语学习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家校通”等形式,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英语学习情况以及希望家长怎样配合让学生完成家庭作业;家长也可以就学生在家里锻炼英语学习能力的情况与教师及时沟通。学校还可以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等形式,教给家长帮助孩子学习英语的方法。还可以通过“榜样示范”的方式,让那些有一定体会的家长交流经验,传授心得,使更多的家庭发挥好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作用。
四、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乐和美的满足的东西,都具有一种奇特的教育力量。”中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都能够体验到学习英语的意义,自然把英语学习当做是一件美的享受,他们将乐于为之付出努力,英语学习目标的实现不再是难事。杜威说过:“为了提醒社会认识到学校奋斗的目标,并唤起社会认识到给予教育者充分设备来进行其事业的必要性,坚持学校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的和最有效的工具,是每个对教育事业感兴趣的人的任务。”在对中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学校、社会、家庭各司其职,紧密结合,共同营造出有利于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环境,那么中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的提高定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宋恩荣.晏阳初全集(第一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308.
[2] 梁宁建.基础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三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58.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51.
[5]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第七版)[M].姚梅林,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50.
[6]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28.
(责任编辑:李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