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与蜕变”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tween9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论坛中,艺术批评家唐尧先生谈到郅敏的方法论探索,提出作品的三维立场,即“方法的宽度、形式的深度和灵魂的厚度”。北京画院吴洪亮院长强调对研究对象的“追逐与观察”,提出了对传统“恢复与重塑”的概念。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教授提问“传统是什么”,引发基于“全球共在”背景下对于传统溯源的重新思考。《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先生就“复数性的艺术”谈到方法论与传统的关系,进一步提出“发明的传统”与当代性的关系。与会专家们还讨论了传统文化中的图像符号、造型语言和方法形式的转型,指出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内在的思维方法、生长方式、成长土壤的不同等学术问题。强调让传统面向未来不断生成,才能从母体文化中生发出新的生命力。基于传统研究的每一个雕塑实践创新案例,都将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雕塑中的转化产生有益的思考。回到艺术人类学这一学科来看,该学科也是伴随着范式的变化、转换、生成在不断发展的,这些正是此次论坛的意义所在。
  在郅敏的雕塑中,从《双生》到《天象》,再到《河图洛书》和《鸿蒙》等作品,呈现了一条清晰的转变线路。他对这条路径的摸索,值得我们来思考和分析。可以说,郅敏作品的鲜明改变是体现在其创作方法的重新建立。然而,其深层内涵的还是来自对于传统精神的体悟与汲取。文化是生成的,传统也是如此。传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郅敏的创作过程,浸润传统精神与美学。从作品的造型维度走向作品的观念,进而走向艺术行为与生活。我们看到一个作品、作者、生活相统一的艺术整体。他的作品着眼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物的关系,是作者时空观的凝聚与物化,也是一个从“具象”到“万象”的蜕变过程。
  一、力量的凝聚:“时空观”与“物化”
  我一直认为,“雕塑”是一种渴望永恒和超越的创造。它以坚实和内在的充盈去对话时间和空间。很多年前,在郅敏的作品集中,当我看到具象作品《朱雀》时,感受到有别于《双生》系列那种隐藏的时空感。那是一尊形体耸立,体量较大的神鸟雕塑。作品立于空间中,观者要用仰视的角度去感受它。观者心中的那个我也许就化为了雕塑,去对话时间和空间。尽管郅敏认为作品《朱雀》是他所做的最后一件具象雕塑創作,之后他就“跳崖”了。然而,这种时空观是贯穿于作品衍变脉络中的。在他接下来的作品中,作为空间的、时间的两种视角依然以主题或者创作方法的方式出现。对应作品《天象》系列的宇宙物象,对应作品《二十四节气》中的四时表达等等。只是语言和表现手法不同了。一边着眼于自然万物,一边着眼于时序光阴,我们民族的古人就是这样观察事物,观察外部世界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时空观”给予了艺术创作以生成变化、宇宙大化的宏大视野,让我们智慧地去面对自然。艺术创作中的传统的转化源于我们如何去看万物。
  然而,面对时空的维度,那种满腔沸腾的体悟需要一个强大的自我才能凝聚一体,转化到实在的作品中。光是自我意识的强烈萌醒当然不够。在《双生》系列时期,郅敏在竹林中凝思,出现激荡畅游的神思,“我仿佛能够听到钴、铁的金属颗粒撞击瓷土纤维的声响,如同这江西冬日竹林中的风,裹挟着些许砂石、落叶、寒草,在林中似乎漫无目的地穿梭。”他的文字中有极强的代入感。作者内心已然化为材料这团物质,材料观也是在这个阶段逐渐明晰起来的。同时,“物化”的体悟消解了边界。也是在这个阶段,《天象四神》逐渐形成。如果《双生》是一种内省、警觉,是对于精神凝聚的渴望,那《天象》才是力量的凝聚。在这个系列中,形的可大可小,视角的可进可出,使得思绪畅游。《天象系列》中的《朱雀》变成了一片羽毛,或者说一个抽象的存在。从雕塑的角度上说,物体形象的“象”脱离了传统中形的约束,“象”也就自在了。它是一个携着传统精神的“象”,它经由物我不分的一团材料,改变了原先的模样。新的结构与艺术体验感,让我们从中感受到“四时迭起,万物循生”的节律,感受到一种浪漫的遐思与时空中观天地四时的感受紧密联系着。这已然不再是具象的《朱雀》。凝聚的力量在于传统当代化的呈现,在于物象蜕变后的力度、辗转和飞腾。
  郅敏的文字象散文,也是在跟自己对话。在他的“上天雕塑家的故事”中,显现其对“艺术造物”的雄心,那个“物”小在一片鳞羽,大在无边宇宙。那个“物”聚在陶土炉火,游在银河星空。他的创作实践离不开景德镇,他扎在陶瓷的材料里,一步一步推进陶瓷与烧造的关系,感受从泥土到“陶化”“瓷化”能量转换的聚变,进而感受到“物化”的升华,再引发观者的神与物游。创作是不断生发的。这就是汲取传统进行创造的过程。内化的是感悟和体验,外化的则从技巧实践、造型范式到自由造物的人文观。   在写这篇文章时,我不断凝视他创作的蜕变之际,正如凝视《鸿蒙》视频中的光色与想象的那份热量。我想,催生“象的进退”在于何处?是情?是志?还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观?不管如何,纷繁复杂的形象不再是塑造表现的终极目标,也不足以以此呈现“物我互化,物我一体”去对话自然,对话时空的精神涤荡。
  二、华丽的蜕变:“象”与“变”
  郅敏在冬日伺候花草中发现自然界中破茧而出的力量,于是,他在《君子豹变》中强调的“变”的力量。“象”最大的功能就是能“变”。世间任何物象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自然的蜕变,人为的改变,历史的演变……。“变化者,进退之象,最大的象是天地之象,最大的变通就是春夏秋冬四时更迭”。这些都在他作品的主题中体现出来。在他的主題中走兽奇姿、飞鸟羽翼、花草光色,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很是华丽。
  第一个“变”是《天象》《河图洛书》系列。灵活而拓展的结构,摆脱了造型与材料约束的创作方法。闪烁瓷釉光泽、华美色彩的鳞羽携着“物我一体”“你我相融”的自在,冲击观者的想象,挑战一贯以来人们对于瑞兽祥物具象的思维。尽管作品中元素的解构和形象的消融,使得文化符号的线索扑朔迷离。我们依然能用浪漫的想象走进作品。思绪能随雕塑的变化去触及星空、羽毛、花朵、树叶。这不是来自西方的语言或者西方的方法,这就是中国人体悟世界的方法。这里面消散的象也不会是解读作品的难点,正是蜕变的关键。仿佛这些单体的鳞羽是自由的“象”,从《双生》《龙马》的沉吟中跳脱出来,去回应一个更为宏观的时空观和宇宙观。
  第二个“变”是《鸿蒙》。这件作品调动了视听感官的体验,增加了观者的互动性与在场感。鸿蒙的创作体现出更为理性的思维,将视角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作品的单体是源于现代医学蛋白质研究中的“苯环”构造,以此象征生命本源的物质性。运用“永字八法”的构造原理,郅敏找到了这个结构对应无限的重复与重构。在雕塑中“构造”相对于“塑造”而言,我理解为是一种建立的智慧,是动态的、发散的。构造中有着“变”的机遇。不同的构造方法有着不同的精神指向。象可变,构造也可变。结构是多维的,同样也是多变的。改变结构中固有的理性逻辑,新的结构建立与获得让作品内部和外部的每一个元素都融汇于一体。从一到变,从变又回一,多元和多维的思维,提供从“无象”到“万象”的可能。要指出的是《鸿蒙》中对于单体与结构虽然有着理性的元素提示,并没有妨碍作品诗意的传达。在视觉上,那幽微的光的跳动、弥散,雾气营造中的热量的积蓄感,指向一种神秘的希望和力量,仿佛这一团混沌正酝酿着那开天辟地的壮观时刻。
  通过此次论坛的讨论与梳理,我们看到郅敏敏感的个体反思。从对《跳崖》的纠结到其作品中生命观、材料观、艺术观的确立,从对成为“发光体”的渴望和付出到对“君子豹变”的领悟,他一如之初的警觉审慎,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体悟践行到作品之中。在郅敏的艺术案例中,时空观所体现出的观看方式、神与物游的材料观、象与变的无限发展,无不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以生命为中心的独特意识和审美价值。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他在创作中对于传统理解的多维角度。他重识“传统”的概念,看到一个发展中的传统,使其在当代雕塑创作中活化,在艺术体验中不断呈现丰富内涵,延展具有生命力的部分。这样,艺术创作才能从传统的母体中升腾出创新精神,才能使传统具有当代价值和意义。
其他文献
一、奇珍室收藏链的状貌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封建贵族和领主们开始热哀于将新奇的大干世界藏于一己之私室。因所藏之物包罗万象,繁杂有趣而得名奇珍室(The Cabinet of Curiosities)。从字面上看,奇珍室似乎在追寻前科技时代的奇特之物和珍稀玩意儿。如钱币,人类头骨,动植物标本,机器人等。德国艺术史家布雷德坎普在对五花八门的藏品进行分类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奇珍室的两个不同的重要区域—古代雕
[摘 要]学界一直认为《变形记》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本身,是对异化的逃避和反抗,最终的结果是受到惩罚而失败,格里高尔变形与否,都摆脱不了其死亡的必然性:其变形是合理的变形,其死亡是合理的死亡。从格里高尔的死亡里我们能看出作者的马克思主义情结和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特征。  [关键词]变形;必然性;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1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08)02-
过去500多年来,英格兰国王理查德三世的尸骸(他于1485年在一次战役中身亡)一直下落不明。2012年,一具人骨架在英国莱斯特一座停车场被掘出。2013年2月,考古学家经DNA鉴定证实它属于理查德三世。然而,这还不是这位国王的终点——人们仍在对他的遗骸应该葬在哪里争论不休。  死了也不得安歇的名人远不止理查德三世一人。历史上,许多名人的遗体不幸被砍、被偷、跨洋过海长途折腾,甚至装进箱子当凳子用。现
[摘 要]政府行为可分为“自利”行为和“他利”行为两种现代政府是“自利”行为和 “他利”行为的统一中国传统时代以及现阶段的政府,“自利”行为比较强大,而与之 相对应的“他利”行为表现不足,所以形成政府行为的不对称性和非均衡性根据“自利” 和“他利”的动力基础不同,公民精神的成长是构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外在推 动力   [关键词]政府行为;公共服务;公民[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栏目主持:李冰  本期主题:传统雕塑“时代转换”说  原始社会,先民砸石打磨,抟泥烧陶的行为,就是造型“雕”和“塑”的最初表现,映现着那时代生活方式与审美情趣。以实用和美观为先导,中国雕塑艺术产生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无论是陶彩泥塑、竹木牙雕,还是凿石琢玉、冶铁铸铜,以其丰富的造型经验和美学内涵,映射着人类的思想感情的表达和对理想与现实的欲望。  随着西学东渐,现代文明与华夏传统相交融,社会也随之变
“首届国际雕塑精品展”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郑州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年”系列活动的正式启动。也展示了中原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文明古都之一的郑州,决心把自身打造成现代文化大都会的意志和具体实施的宏伟方略。仿佛令人依稀听到了3600年前古老商都重新崛起于东方大地的坚实足音。  “首届国际雕塑精品展”国内应征作品700余件,国外100余件,经过遴选,最后评选出56件作品参展。同时特邀28位国内著名雕塑家
大塚康生(1931-2021)日本动画师  大塚康生去世没出现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悼念,但宫崎骏一定更寂寞了。2018年4月高畑勋去世后,宫崎骏从东映动画公司时期起就合作的前辈就所剩无几了。  2021年3月15日,在东京池袋举办的东京动漫节颁奖典礼上,吉卜力工作室的负责人铃木敏夫宣布了大塚康生过世的消息,他说:“大塚康生先生在今天早上离开了我们,这是令人难忘的一天。感谢他一直以来的照顾,愿他安息。”
[Anthony Stones FRBS]撰稿冯向红[Lily Feng]翻译    “艺术有着自身魅力的感染力……她给人以感动、启示和深思……好的艺术作品需要经得住时间的检验和社会的评判,还需要与包括种族主义的偏见在内的因素做斗争……”(摘自I·沃特斯2005年演讲)    I·沃特斯是英国为数不多的左翼社会党主要的艺术家和雕塑家之一,他于1930年出生于英国伯明翰的Solihull地区,于20
内容摘要:鼓浪屿作为福建厦门的一个小岛,因其特殊的历史和人文原因,岛上建筑独具一格,风格秀丽,形式多样,展现出建筑设计的独特魅力。雕饰作为建筑艺术文化的精华,不仅展现了建筑构件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因素,并在建筑作品中呈现出生活与建筑本身高度地融合与统一,集中外化了建筑的精神和气质。本文试从鼓浪屿建筑中雕饰用材、表现形式、艺术特色等方面入手,研究和探讨雕饰在鼓浪屿建筑的形成原因和表现特色。  关键词:雕
现在大家似乎都喜欢跟“土豪”这些高大上的交朋友,而“人民”似乎是灰头土脸早被人遗忘了,所以在北京798 -些艺术区里, “艺术为人民服务”这类话经常被一些前卫机构无厘头拿来挪用,更多被视为是一种反讽或者调侃。  其实这从侧面也说明了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人民共和国,国家最广大主体的人民,却被自己的人民视为最底层,甚至有人把“人民”异化称之为“草民”“贱民”。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