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伤建构中的媒介记忆策略

来源 :江海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sh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个体创伤到集体创伤再到文化创伤,媒介在其形成的过程中贯穿首尾始终,最终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铸造了逻辑自洽的媒介记忆。媒介记忆不只是单纯地记忆过去发生的事情,还要依据现实需求和对未来的设想“修正”过去,因此它是生成性的。情感生产(特别是受害者的情感阐释)是其最根本也最有效的记忆表征形式。媒介记忆的强大力量来源于它的国家框架,作为一种国家记忆,文化创伤实质上是一种现实政治,它不仅仅是反思性的,更是前瞻性的。文化创伤—情感生产—国家记忆,这三者构成了媒介记忆的内容/对象、手段/模式和结构/框架。媒介记忆不断重
其他文献
寻衅滋事罪的口袋化一方面源于观念误解,另一方面源于部分司法不当。其根本原因是忽视了或者不合现实地理解本罪的规范保护目的,结果,学界提出废止寻衅滋事罪立法的观点,其司法实践也出现了异化问题。缺乏以社会秩序法益为条件的规范目的的引导,寻衅滋事罪的判断就无目标。本罪的规范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其建构的根据是,在行为对身体和财物的损害具有低强度性的场合,行为的多次性、行为对象的复数性和行为场所的公开性等因素加强了行为对社会秩序的负面影响,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缺乏个人法益的佐证,寻衅滋事罪的判断就无可靠抓手。社
治理问题作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社会科学的话语自觉。从“简约治理”到“精细治理”作为当前治理模式的重要历史转型,体现了在我国独特的治理体系下,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率的努力,即如何通过组织流程的再造以及灵活多变的治理技术,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推动公共目标的实现,并满足人民群众差异化需求的达成度。社会治理效率的多维目标是推动治理模式变迁的基本动力,主导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经历了简约治理、系统治理、技术性治理等不同阶段,并逐步转变为适应新时代社会治理需求的精细治理模式。理解社会治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了山海协作的重大决策,并纳入“八八战略”。多年来,浙江一以贯之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推动我省成为区域发展最为协调的省份之一。“十四五”开局,浙江将“重棋”落在山区26县,以真金白银的大投入、集成精准的大政策、系统重塑的大变革,努力推动山区迈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