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的深入,中学历史教育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在改革中发生了不少变化,尤其在三维目标上的重大变化,实质上是集中体现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培养目标”的课改方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但在这场课改的“革命”中,通过三维目标的改变,从教师的主体地位转让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是不小的挑战。实际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问题就更为突出。
一、问题与困惑
首先,突出的是一个总体性的问题,因为分而述之,把三维目标分为三个目标,导致教师在设计思路也容易出现目标的割裂,未予以整合。
此外,各个具体的目标上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技能目标不落实。知识与技能,“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知道‘是什么’、会重复‘怎么做——这样做’”。“是什么”是知识的问题;“重复‘怎么做——这样做’”指的就是技能问题。教师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在“是什么”的问题上叙述过重,“重复怎么做”等技能目标阐述不足。
1.过程与方法目标不到位。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是在理念上的突破性创举,却也是最让老师感到困惑所在。,“其概念的不确定性受到了质疑,加之这一目标尚未完善,少了些可操作性,更让人平添茫然”,直接导致众多老师连最基础的表述都存在不够精确这一问题。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切实际,突出表现为或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或设定上空洞。“学生从历史课堂上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和做题技巧,很难获得情感的愉悦和价值观上的熏陶,历史课上缺乏心与心的共鸣和沟通。”
二、原因简析
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历史,不是为了研究过去,而是得到一些历史的修养,实现历史知识与思想方式的迁移——正确认识自己,更好解读今天和迎接未来。”教师明确这一点是关键。
对中学历史三维目标有效达成的思考
随着课改的深入,中学历史教育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在改革中发生了不少变化,尤其在三维目标上的重大变化,实质上是集中体现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培养目标”的课改方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但在这场课改的“革命”中,通过三维目标的改变,从教师的主体地位转让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是不小的挑战。实际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问题就更为突出。
三、问题与困惑
首先,突出的是一个总体性的问题,因为分而述之,把三维目标分为三个目标,导致教师在设计思路也容易出现目标的割裂,未予以整合。
此外,各个具体的目标上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技能目标不落实。知识与技能,“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知道‘是什么’、会重复‘怎么做——这样做’”。“是什么”是知识的问题;“重复‘怎么做——这样做’”指的就是技能问题。教师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在“是什么”的问题上叙述过重,“重复怎么做”等技能目标阐述不足。
四、过程与方法目标不到位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是在理念上的突破性创举,却也是最让老师感到困惑所在。,“其概念的不确定性受到了质疑,加之这一目标尚未完善,少了些可操作性,更让人平添茫然”,直接导致众多老师连最基础的表述都存在不够精确这一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切实际,突出表现为或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或设定上空洞。“学生从历史课堂上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和做题技巧,很难获得情感的愉悦和价值观上的熏陶,历史课上缺乏心与心的共鸣和沟通。”
五、原因简析
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历史,不是为了研究过去,而是得到一些历史的修养,实现历史知识与思想方式的迁移——正确认识自己,更好解读今天和迎接未来。”教师明确这一点是关键。
但受传统教学影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常见问题却集中表现为:重形式,轻实质;重手段,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矫枉过正式的“以学生为本”培养模式,多数只是追随一时的热点,诸如问题教学法、史料教学法等等,什么火了就用什么,因材施教考虑的少。此外,过高、过空的思想教育灌输现象根深蒂固、屡见不鲜,“生硬联系”现象比比皆是。原因即在于教师史学专业功底和教学专业能力的欠缺。
而长期依赖教师已然成为习惯的学生,面对教师忽然之间的放手,往往显得手足无措,最终造成在学习中力不从心。
于是,在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之后,又回复到原来的模式。课改理念下,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实际上就是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些因为对三维目标理解的偏差而出现的教学设计上不足,归根究底还是教育理念未曾真正改观。
但在这场课改的“革命”中,通过三维目标的改变,从教师的主体地位转让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是不小的挑战。实际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问题就更为突出。
一、问题与困惑
首先,突出的是一个总体性的问题,因为分而述之,把三维目标分为三个目标,导致教师在设计思路也容易出现目标的割裂,未予以整合。
此外,各个具体的目标上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技能目标不落实。知识与技能,“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知道‘是什么’、会重复‘怎么做——这样做’”。“是什么”是知识的问题;“重复‘怎么做——这样做’”指的就是技能问题。教师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在“是什么”的问题上叙述过重,“重复怎么做”等技能目标阐述不足。
1.过程与方法目标不到位。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是在理念上的突破性创举,却也是最让老师感到困惑所在。,“其概念的不确定性受到了质疑,加之这一目标尚未完善,少了些可操作性,更让人平添茫然”,直接导致众多老师连最基础的表述都存在不够精确这一问题。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切实际,突出表现为或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或设定上空洞。“学生从历史课堂上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和做题技巧,很难获得情感的愉悦和价值观上的熏陶,历史课上缺乏心与心的共鸣和沟通。”
二、原因简析
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历史,不是为了研究过去,而是得到一些历史的修养,实现历史知识与思想方式的迁移——正确认识自己,更好解读今天和迎接未来。”教师明确这一点是关键。
对中学历史三维目标有效达成的思考
随着课改的深入,中学历史教育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在改革中发生了不少变化,尤其在三维目标上的重大变化,实质上是集中体现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培养目标”的课改方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但在这场课改的“革命”中,通过三维目标的改变,从教师的主体地位转让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是不小的挑战。实际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问题就更为突出。
三、问题与困惑
首先,突出的是一个总体性的问题,因为分而述之,把三维目标分为三个目标,导致教师在设计思路也容易出现目标的割裂,未予以整合。
此外,各个具体的目标上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技能目标不落实。知识与技能,“通俗地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学生知道‘是什么’、会重复‘怎么做——这样做’”。“是什么”是知识的问题;“重复‘怎么做——这样做’”指的就是技能问题。教师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在“是什么”的问题上叙述过重,“重复怎么做”等技能目标阐述不足。
四、过程与方法目标不到位
“过程与方法”是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是在理念上的突破性创举,却也是最让老师感到困惑所在。,“其概念的不确定性受到了质疑,加之这一目标尚未完善,少了些可操作性,更让人平添茫然”,直接导致众多老师连最基础的表述都存在不够精确这一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切实际,突出表现为或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或设定上空洞。“学生从历史课堂上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死知识和做题技巧,很难获得情感的愉悦和价值观上的熏陶,历史课上缺乏心与心的共鸣和沟通。”
五、原因简析
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历史,不是为了研究过去,而是得到一些历史的修养,实现历史知识与思想方式的迁移——正确认识自己,更好解读今天和迎接未来。”教师明确这一点是关键。
但受传统教学影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常见问题却集中表现为:重形式,轻实质;重手段,轻内容;重结果,轻过程。矫枉过正式的“以学生为本”培养模式,多数只是追随一时的热点,诸如问题教学法、史料教学法等等,什么火了就用什么,因材施教考虑的少。此外,过高、过空的思想教育灌输现象根深蒂固、屡见不鲜,“生硬联系”现象比比皆是。原因即在于教师史学专业功底和教学专业能力的欠缺。
而长期依赖教师已然成为习惯的学生,面对教师忽然之间的放手,往往显得手足无措,最终造成在学习中力不从心。
于是,在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之后,又回复到原来的模式。课改理念下,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实际上就是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些因为对三维目标理解的偏差而出现的教学设计上不足,归根究底还是教育理念未曾真正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