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公主:别逗了,我没那么幸福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00690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肫(chun)哲公主是努尔哈赤的侄孙女,自幼便被努尔哈赤养在宫中。努尔哈赤为了拉拢蒙古科尔沁部的首领奥巴,将刚刚长大的肫哲公主封为和硕公主,嫁给奥巴。肫哲公主还没正式过门,努尔哈赤就去世了,皇太极仍然遵守婚约将她送到奥巴的部落。
  过门之后,肫哲公主的苦难正式开始。满族虽是渔猎民族,但此时已经开始定居农耕,而蒙古人仍然游牧,雙方的生活习惯大不相同。且满洲人用火炕取暧抵御寒冬,可蒙古人较少用火炕,因此肫哲公主经常传信回来,说自己受不了蒙古的严寒。更糟糕的是,奥巴比她大很多,还患有脚病,连走路都要人搀扶。而最令她痛心的是,奥巴对她完全不在乎,让她独自住在偏房,不闻不问。
  终于有一天,皇太极派使臣到科尔沁部兴师问罪,这次奥巴怕了,亲自去沈阳请罪。可皇太极并不是在关心肫哲公主,他只是在敲打奥巴。在奥巴彻底臣服后,皇太极对肫哲公主的生活也不再关心。之后一年,奥巴病逝,肫哲公主年纪轻轻就守了寡,膝下也无子女。她的结局怎样,史籍再无记载。
  肫哲公主的遭遇,似乎开启了清朝皇室女儿的不幸命运。为了进一步巩固与蒙古人的联盟,皇太极将满蒙通婚定为一种制度,并且以身作则,将自己的数个女儿嫁给了蒙古贵族。
  对于这种事情,当然有人反对,这个人就是皇太极的七哥阿巴泰。阿巴泰深爱自己的女儿,连续两次拒绝了皇太極的嫁女命令,因此被罚了400两白银。然而终究还是没能扛得住皇太极的蒙古岳母亲自做媒的压力,将女儿嫁给了科尔沁部落的淖尔济。
  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预示着此后的众多波折。对清廷派去的求亲使臣,淖尔济宣称满洲人来自比较炎热的地方,容易生疥癣,连屋子都不让进。淖尔济还生性吝啬,迎亲时送来的马匹、骆驼等礼品都粗劣不堪,派来的人也身份卑贱。皇太极这一次被激怒了,命令力士们将提亲使臣痛殴一顿,双方撕破了脸。但终究因为彼此利益纠葛太深,根据最初的协议,这两人还是成婚了。
  婚后,二人矛盾迅速激化,始终处于冷战状态,即便同居一室,格格独自一人睡在北边较冷的炕上,淖尔济睡在南面的炕上,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五年。
  终于有一天夜里,淖尔济忍无可忍,爆发了。那夜二更,淖尔济突然掐住格格的脖子,说:“你是王爷的女儿,因为憎恶嫌弃想要把我休了?我也正想去死呢,我们相遇就是一场大错吗?”随后他用力将格格往墙上撞,一边撞一边说:“如果想过日子就说‘过’,如果不想过,就说‘不过’。”没想到这位格格性格刚烈,抗议道:“你如果嫌弃我,等天亮了,咱们找到可靠的证人作证,看看是不是我变心了?你竟然威胁要杀我,我怎么能继续和你生活,你如果不杀我,算什么好汉?我如果不死,又算什么人?”
  淖尔济仍然不肯罢休,又将格格双手铐到背后,推到窗前,格格痛得昏迷过去。四更时,淖尔济痛苦地长叹一声:“我已经独守空房五年了。”格格说:“我不想和你一起生活了。”便再也不理淖尔济。冷静下来的淖尔济知道自己闯祸了,十分害怕,甚至都不敢在格格面前高声咳嗽。
  天亮后,淖尔济向父亲和哥哥求助,他们一起恐吓格格。格格愤怒地说:“如果杀,我愿意死;如果打,我愿意挨。但我无法与你共同生活下去。”之后格格回到了娘家。过了一段时间,淖尔济父子觉得不能让格格总住在娘家,便去接格格。淖尔济每次到访,必被王府的众多女人殴打。淖尔济去向岳父告状,没想到阿巴泰的态度是:“你休想再伤害我的女儿。”阿巴泰还特别安排了九个妇人和八个丫鬟陪伴着女儿,又将在家中种植的树木砍伐一空,表示双方恩断义绝。
  后来,淖尔济父子听说阿巴泰的新房落成了,又想趁机去接格格。没想到他们刚进门,王府的丫鬟、婆子便一拥而上,将他们暴打了一顿。淖尔济的父亲要求阿巴泰管教府里的人,阿巴泰却敷衍地说:“我女儿今后就跟着我一起生活。”
  淖尔济父子无故被打,却没有衙门敢管皇亲国戚的事,但淖尔济的父亲决心将官司打到底。此时,顺治年幼,朝中大权多掌握在多尔衮和孝庄太后手里,处理的结果自然偏向淖尔济:阿巴泰家参与殴打淖尔济父子的侍女都被斩首,格格身边的丫鬟、婆子都由淖尔济全权处理。此后,格格身边的侍女都由淖尔济派遣;阿巴泰被罚银1000两;格格不再追查前罪,由五人轮换对其进行责打后,交给淖尔济带回家。从此,这位格格便消失在茫茫的史书中,合理的猜测是,在失去父兄的支持后,性情刚烈的她在不幸的婚姻生活中走完了自己痛苦的一生。
  在这场婚姻矛盾中,双方都满腹委屈。清廷之所以严惩阿巴泰家,有多重原因。此时清军主力刚入关几个月,中原形势错综复杂,而大清国的东北相对空虚,如果因为小儿女的婚姻影响到山海关外蒙古人与满人的联盟关系,清廷就有失去自己老巢的危险。所以无论用什么手段,都要加强与蒙古人的关系,对于和自己最亲近的科尔沁部更要释放这样的强烈信号。因此,阿巴泰的女儿只能再做满蒙联姻的又一个牺牲品。
  当然,这还不是故事的终点。清廷为了防止格格逃回娘家的事情再度发生,颁布了一道违反人性的法令:远嫁蒙古的皇族之女,没有皇帝的谕旨,十年不准回家。这道圣旨延续了两百多年,一直到清末仍然有效。
其他文献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那幅水墨丹青画《千里江山图》将曾经的万里江山星现在世人眼前。那一刻的震撼是多少年的反复奔波。它从兵临城下的北宋而来,卷着千年的风尘,只为让今人一睹当年的锦绣江山。   那日,天气晴朗,正适合作画。一张长达1191.5厘米的画卷缓缓铺开,一杆画笔将这气吞万里的山河跃然纸上。山川河流、茅庵草舍、水榭亭台全部收入《千里江山图》之中。   宋王朝至宋徽宗之时,已是风雨飘摇、外患难平
历史有很多种读法,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惊悚”。梁启超读完,搁下一句话:一部二十四史,就是帝王将相的家谱;鲁迅读完,说:每页写着“仁义道德”,仔细看了半夜,才发现字缝里都是“吃人”二字;李宗吾读完,某天豁然开朗:一部二十四史,就是“厚黑”二字而已。  什么是“厚黑”?脸皮厚,心肠黑。李宗吾的研究成果《厚黑学》早在民国初年就发表在成都的报纸上,读者哗然,因此大家叫他“李厚黑”。李宗吾不反驳,反倒自称
1970年,英国的首相爱德华·希思一上台就面临着严峻的局面,经济增长乏力,失业人员日益增多,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对此局面,希思认为主要是因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必须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但是,为了平息工人运动,他放弃了自己的观点,转而和英国的工会组织进行谈判,提出了一个“三方主义”,即政府、工会方和资方在物价、工资等方面进行协商,制定出全国性协议。按照这种思路,英国政府将继续
答剌麻八剌是忽必烈的嫡孙、真金太子的次子,可惜他天生聋哑,不过忽必烈和真金都对他关怀备至——其他王子都被养在女眷身边,只有他由真金亲自教养;忽必烈还帮他迎娶了娘家势力强盛的弘吉刺·答己。  答己非常争气,接连生下海山、寿山两个儿子。真金还没即位就死了,答剌麻八剌也因病早逝,真金太子妃怜爱两个孙子,亲自挑选汉人名儒李孟做他们的老师。  海山在18岁时就跟随叔祖镇守漠北,立下几桩军功,逐渐培植起声望和
提起民国时期的林长民,大家可能不太了解,但是提起林徽因,大家一定知道,而林长民正是林徽因的父亲。  林长民早年对清朝科举制度心生厌烦,便留学日本,学习政治和经济。回国后,他在福州法政学堂任教,后来专注于民国法制研究。武昌起义后,林长民到临时参议院任秘书长,从此步入政坛。而在担任民国外交事务委员会事务主任时,由林长民点燃的一件事,让他的人生达到了顶峰——这件事就是对历史有着巨大影响的“五四”運动。 
北魏的袁聿修少年得志,九岁就被聘任为州主簿,18岁做了州中正,因性格沉稳、有见识,深为当时尚书所赏识,不久就当了尚书度之郎。然而,就在他以为前途一片大好的时候,公元534年,北魏被分成东魏和西魏。次年,东魏孝静帝任命他为太子中舍人。政权的更迭让袁聿修放弃了做官。公元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称帝。高洋当上皇帝后,广纳贤才,就给袁聿修发了一道召回的圣旨,起初,袁聿修不肯回朝再做官了,因为天
在太平天国前期,有一支不为人知的部队,人称太平军童子营。这些童子军都是太平军抓来的——太平军每攻陷一城,所到之处不论富有贫贱,只要家里有孩子的,孩子均被抓走。孩子们刚被掳进军营时大都惊魂未定,号哭着请求放他们回家。太平军就抽打他们,性情稍稍倔强的,会被打得遍体鳞伤。此外,太平军还用华美的服装、好吃的食物来安慰他们,依从的就给衣食,不从的就杀掉。  在这种情况下,多数孩子都会俯首乞怜。长相娟秀的孩子
1314年的深秋时节,梁山泊一望无垠的芦苇迎风摇曳,芦花如雪片般翩飞。一个文士翩然而至,陶醉在芦花的海洋中。忽然,他看见一个渔夫正在欣赏刚编织好的芦花被,于是提出用自己的丝绸被和渔夫交换。渔夫见他风采俊秀,不似常人,便同意了。文士提笔写了一首七律《芦花被》:“采得芦花不涴尘,翠蓑聊复藉为茵……”  《芦花被》迅速在大江南北流传,文士以诗换被一事也被传为佳话。他索性自号“芦花道人”,在钱塘(今杭州)
他们都说,和靖先生不仕不娶,情史一片空白,我差点信了。  我是一株梅树,苦熬千年后,被他那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点化出了灵识。倾慕梅花的文人雅士何其多,却从没人能像他这样,如此入骨地写出我的情态。但我自知远没他写的那般袅娜空灵,他似乎是在写别的什么,爱惜到极点,所以落笔如此温柔。  直到他垂垂老矣,将一幅泛黄的画卷徐徐展开在我面前,我才知晓他每次看我时神情恍惚的缘由。画中的女子戴了一
关于我的昌邑王生涯,怎么跟你形容呢?两个字——豪放。我喜欢和马夫、掌管膳食的属官一起吃喝玩乐,出手阔绰,给他们的赏赐不设上限。昌邑国郎中令龚遂痛心疾首,跪在地上哭谏,劝我学好。我根本听不进去,捂着耳朵跑开。于是,他挑选一些品学兼优的郎官陪我学习、生活,希望我“近朱者赤”。我却不耐烦,没几天就赶走了这些郎官。  后来,昌邑王宫发生了一件十分诡异的事:王座上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大摊血污。我大吃一惊,问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