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科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1981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的扩张,商科类高职学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商科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对于促进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企业对商科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进行了调查,并据此提出了商科类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商科 高职 就业
  1.引言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实现大学生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知识技能是否扎实、就业心态是否端正、是否有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等。郑晓明在其《"就业能力"论》一文中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描述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这一概念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包含。在内容上,它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学习能力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是就业能力的基石;思想能力是指思维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和政治鉴别力、社会洞察力、情感道德品质的综合体现,它是大学生思想成熟与否的标志;实践能力是指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就业环节中的点睛之笔,是各种能力综合应用的外化体现;适应能力是指在各种环境中驾驭自我的心理、生理的调节能力,它是大学生就业乃至完成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职业角色顺利转变的关键"。
  2. 调查对象及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选取银川能源学院商学院2007级、2008级和2009级和2010级会计与统计核算、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四个年级三个专业的毕业生为对象,其中2007级回收会计专业问卷24份、市场营销11份、物流管理9份;2008级会计回收49份;2009级回收会计35份、市场营销4份、物流管理14份;2010级回收会计51份、市场营销3份、物流管理3份。
  2.2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的方法,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为了尽量增强样本的多样性,使结果的覆盖面更广,问卷发放到四个年级,不同岗位的同学手中,以下是对调查结果的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企业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保持了稳定速度的增长。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区域发展不平衡,还存在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在我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据统计,200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559万,2009年高校毕业生611万,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631万,来源于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的数据: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达到近700万人。因此,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企业对高职毕业学生的要求如下:
  3.1.1 企业类型:(1)国营企业15%(2)集体所有制企业7%(3)民营大中型企业27%(4)民营小微企业47%(5)其他4%
  3.1.2 企业所在的行业:(1)商业和流通49%(2)加工和制造21%(3)金融与贸易17%(4)信息服务16%
  3.2 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
  3.2.1 高职商科专业目前应加强对学生的培养:(1)专业技能36%(2)实践能力72%(3)职业素质5%(4)理论知识2%
  3.2.2 需要学生的专业:(1)市场营销48%(2)物流管理15%(3)财务会计32%(4)其他5%
  3.2.3 商科高职学生的优势:(1)勤奋29%(2)能吃苦40%(3)上手快17%(4)技能强15%
  3.2.4 商科高职学生的主要缺陷:(1)素质差4%(2)能力差32%(3)专业知识差32%(4)不安心32%
  3.3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就业难成为现实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二、三十万人,而现在已达到四、五百万人,增长了二、三十倍。今后几年应届毕业生数量还会继续上升,如果较多毕业生长期不能就业,缺乏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甚至产生心理不平衡,就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对高校而言,毕业生就业率将会成为评估高校办学水平和学校社会声誉的重要指标,就业率不高的学校将会招生困难,关系到高校自身的生存,因此各高校应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从就业经费、 机构编制上给予保证。现在已不可能每个大学生一毕业就进大机关、大企业、大单位,很多人都要从基层干起 ,在实践中逐步锻炼、成长。家长要适时调整对孩子的就业期望,不要看不起基础性的岗位 ,否则就可能不恰当地影响孩子的及时就业。要在全社会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应当与时俱进。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在"大众化"的条件下, 应当认可大学生不仅什么工作都可以做,而且什么工作都能做好。
  2、大学生就业压力源于结构性的矛盾
  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主要还是源于结构性的矛盾:一些大学生求职面临一定困难,而很 多需要人才的地方和岗位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这种现象概括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当前,应在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前提下,强化政府在促进大学 生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努力去解决这个矛盾。
  这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大背景造成的矛盾。而高素质人才的缺乏正是制约这些领域发展的瓶颈。因此,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刻不容缓。一是国家、社会继续 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针对社会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二是通过发 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岗位,特别是要开发和创造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三是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 以及城市社区、农村地区吸纳大学生就业。四是搞好公共就业服务,培育并规范市场,促进 "人岗匹配"。   4对策
  4.1 面临就业的学生,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哪些服务和帮助
  4.1.1在新形势下,把握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目前我国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还远低于发达国家,在未来20年到50年内,中国将面临更 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靠人才,靠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这是第一资源。如果说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是个人的生存发展问题的话,那么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质量人才和劳动者,则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生存发展问题。在 新形势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培养,加强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训练,实行职业资格与学历"双证书"制度等,都是培养出适销对路人才的途径。
  4.1.2 开展对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决不是几次讲座就能解决的问题。就业指导应贯穿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学校应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针对不同年级有不同的侧重点。在学生入学之初,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的教育,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和自己的兴趣,确立远大的目标;进入高年级阶段,对学生进行求职技巧、职业道德、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指导;对毕业年级学生,指导其完成就业推荐 表和求职信,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等。
  4.1.3 辅导大学生运用职业设计理论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运用职业设计理论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对于大学生个人的择业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它有利于明确人生奋斗目标,制定培训、进修计划,从而自己控制自己的命运。首先,大学就业教育应注重大学生职业设计理论的灌输和实践的辅导。其次,高等学校大学生 素质教育应引入生涯管理思想。其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观。其二,帮助学生 制定可行的生涯发展实施方案。这是对未来发展领域深挖掘的阶段。其三,帮助学生在自我 实现过程中不断纠偏。持续激励的引导过程,对于大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阶段价值观,坚定的职业倾向,以及成熟地走向社会至关重要。
  4.1.4 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使毕业生尽快尽早的得到用人单位的信息,当前的重点是加强信息服务,有效利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目的是吸引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增加双向交流的机会, 这是一个前景巨大的网络服务大平台。
  4.2 面临就业的毕业生应做几点准备
  4.2.1 新时期更新就业观念,实现自身价值。
  大学生当搓澡工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更早还有名牌大学毕业生卖肉、擦皮鞋,其实没必要大惊小怪,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大学生毕业后无论干什么,只要能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都应当鼓励。我们要看到,同样是做基础性的工作,大学生与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是不一样的。大学生擦皮鞋擦出了连锁店,养猪养出了几百万元的效益,电脑养鸡出了亿元户,志愿者当上了村委会主任,这类例子很多。只要自身素质高,能够迅速掌握行业规律,发现商机,提高技术、管理、服务水平,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 "低层次就业"起步,脚踏实地奋斗,实现了人生价值。
  4.2.2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求。
  有很多毕业生即使面对工作不对口的情况,也能很快适应新环境,发挥自身优势,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在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也具有较强的学习提升能力和发展潜力。
  4.2.3 抓住机会,早做决断
  大学毕业生要善于正确分析就业形势,抓住就业新机遇。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是大学 门坎简单地降低,高校服务重心也分层次下移,有些学校的重心可以下移到社区,下移到农村,使大部分毕业生从"高级专门人才"的光环中跳出来,变成求真务实的劳动者。正是这些边远地区、基层单位、中小公司和农村特别需要人才,也为毕业生施展才干、全面发展提 供了广阔的天地,但却常常成为毕业生择业的盲区。正确分析就业形势,抓住就业机遇的同时,还要开拓就业新途径,自己去创业,去建功立业。不做被动的求职者,要做主动创造职业 岗位的创造者。
  4.2.4 掌握面试技巧塑造完美个人形象
  用人单位为了对准备录用者从思想品行、专长、能力及发展潜力上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往往会与毕业生约见或面晤,进行直接面试考察。对于求职者,这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首先,面试前要做充分准备,注意仪表和言谈举止。其次,掌握面试技巧。其一,主动 掌握时机。面试中,用人单位更多的是考察被录取对象的能力。应试者应以自己掌握的知识,适时地在有限时间内介绍自己事业目标、兴趣、专长以及自己对所选单位的了解和态度, 让用人单位接纳你。其二,面试中恰当地评价自己。其三,讲究语言艺术。交谈中应试者要 善于介绍,善于理解,善于概括。最后,对面试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周济.用发展的眼光看大学生就业问题[j].2007,(3).
  [2]王君.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j].2006,(4).
  [3]孙成武.高等学校应如何面对扩招后的毕业生就业[j].2003,(8)
  [4]桂世权.关于大学生主要心理特点的分析与把握[j].2006,(4).
其他文献
摘 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实现就业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其职业素养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特色。根据我们对公安司法类相关行业从业人员和在校学生进行的调查研究进行分析,本文总结了对公安司法类专业职业素养教育内涵的一些启发,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支持。  关键词:职业素养;公安司法;内涵  一、研究背景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并且得到广泛应用,这就要求政府应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加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满足社会公众对信息资源的需求,适应
随着我国工业化自动水平的不断提升,应用PLC实现自动化,借助变频器驱动电机对其展开控制,已经成为未来电气工程控制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桥式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的设
编者按: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对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前开展农民教育培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就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出思路与对策。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发展现代农业,构建和谐新农村,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然而,无论是农民素质现状,还是农民教育培训的领导重视程度、基础条件、工作体制等多个方面,都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对此
基层工会直接联系和服务职工群众,是工会全部工作和凝聚力、创造力的基础[1].能否不断加强基层工会建设,增强基层工会工作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是关系到能否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
在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的传染病中,结核病是十分重要的传染病之一,特别是在学校中,结核病也是十分重要的传染病,相关方面必须要着重关注,并采取更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使该
Anne Gaskell
在孕产妇的分娩中伴随剧烈疼痛,使得孕产妇产生多种负性情绪,如焦躁、恐惧等,造成内分泌反应以及神经反应,对宫缩产生不利影响,从而使得产程延长,极易发生胎儿宫内窘迫现象,
期刊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