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墩

来源 :中华民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shixiao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小子儿,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儿”……
  在老北京的故事里,常常听到上边的童谣……仿佛巷道深处的遥远时期,一代又一代老北京人的幼年就在老奶奶那轻声慢语的童谣的伴随声中成长着,伴随着老北京人成长而且记忆深刻的,还有那古老而烙印深刻的门墩。
  
  门墩的基本构造及形制
  
  门墩是门楼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件,其形态各异,一般是摆放在四合院门前左右各一个,或出自皇族府邸,或出自官豪深宅,或出自寒家小院,造型或雄浑或秀雅,文饰或繁缛绮丽或明简朴素,无不显现出北京文化的深厚底蕴。
  门墩,又称门座、门台、门鼓、抱鼓石。门墩整体的称谓是门枕石,门外部分称为门墩。门枕石在中间有一个槽用于支撑门框,门内部分有一海窝用于插入门纂(门轴的下端),与固定在中槛上的连楹一道起着固定门轴,便于门开关的作用。
  门墩作为中国古建民居用来支撑门框、门栏和门扇的一个石制构件,经过多少代能工巧匠的巧妙构思精心雕琢,使一对对具有实用价值的建筑构件成为了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有机合一精美的石刻工艺品。
  老北京四合院门前的门墩是比较常见的饰物。门墩通常由须弥座,抱鼓或方箱,以及兽吻或狮子(有说是狻猊)几部分构成,根据门楼的形制不同门墩的形制也各有差异,如狮子型、石虎型、抱鼓型、箱子型,其中还有不加抱鼓石的门枕或两个抱鼓组合的滚墩式门墩,有的两层,有的三层,有的顶部还雕有代表祥瑞的狮子——这些变化隐含的是门墩主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等级。
  须弥座是整个门墩的基础,一般会刻有莲花的形状,上面通常有锦铺。抱鼓是一个竖立着的鼓,在鼓面和鼓的侧面通常雕刻有各种吉祥纹样,且各有讲究,如:福在眼前(蝠在眼钱),岁岁平安(穗穗瓶鹌),福禄寿(蝠鹿兽),麒麟卧松、犀牛望月、蝶入兰山,也有的做成五世同居(五个狮子)等图案。方箱式是一立方体,四面都刻有不同的纹样,在抱鼓或箱体上雕刻着兽吻或狮子,而整个门枕石由一块整石雕刻而成。
  门墩的文饰雕刻,从动物、植物、博古、云纹、盘长结,无所不包,如字、柿子、如意、石榴、蝙蝠、狮子、猴子等,也有个别图案是蛇或龟,刻有人物的并不多见。
  门墩都是按主人的需求制作,因此也极富个性,很难找到图案和尺寸完全相同的。内容多表现对仕途、子孙、长寿等的祈盼,尽呈吉祥福瑞,其作用一是支撑门框,二是装饰门脸儿,三是避邪驱恶,四是看家护院,五是显示主人身份和地位。
  门墩儿多以汉白玉和青石为原料,但材质差异较大,有的历久弥新,有的风化得只剩残片。外形则基本为抱鼓石或方墩儿,异形的极少。
  多数门墩是明代北京的旧物,虽然历经数百年,文饰多有残破,但是古朴、苍劲、典雅、绮丽的花纹至今依然可辨。可以说,老北京四合院门前的门墩,件件是艺术品。
  
  门墩的历史演变及渊源
  
  箱子型门墩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公元1100年以后,某个人把门枕石的外侧部分做的稍高一些,又有人在它的各个面上都雕上了装饰性的线条。有的人为了使门墩更加引人注目,把它做得更高些。后来,又在线条中刻上了图案,图案不断丰富。再后来,门枕石部分和门枕石向上延伸的部分界线逐渐分明,上部成了箱形,下部成了放箱子的台子。
  抱鼓型门墩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有人试着在门枕石上刻了一个通报来客的鼓,有的人在鼓面上雕出莲花,因为样子很漂亮,所以有人跟着模仿。
  后来人们又想方设法美化台子,有人把台子做成了水中荷叶形,不但造型很漂亮,而且“并蒂同心”代表着夫妻美满,很吉利,于是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一种样式。其次,受欢迎的门墩是在祥云上雕出莲叶形,再在上边放鼓。
  北京型门墩的起源和演变的过程
  北京地区门墩的起源,应该与蓟州郡县的建制有关,最早的门墩如今当然很难见到了,而早期的门墩,仍可以寻出一些蛛丝马迹来。北京现存最早的门墩是中山公园社稷坛门前的一对石墩,有人说它是隋唐时期遗物。其中还有唐代时期的翼兽(存五塔寺),辽金时的石虎(存五塔寺),元代的石狮(存妙应白塔寺,贤良寺)。北京门墩的发展和辽中都、元大都的兴建也密不可分,而明清两代则是北京门墩的繁盛期。北京的门墩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数量也很多,文化内涵丰富。从现存的门墩看,总量仍在万件以上。
  以上的历史渊源,其定性似乎太随性。
  其实,门墩的形制与图案雕刻都甚为考究,其雕刻的内容、纹饰都含有宗教色彩。
  
  门墩饰物的象征及意义
  
  无论样式、形制、石料、尊卑有何区别,门蹲儿最讲究的,都是图案的精美和寓意。
  刻在门墩上的美好祝愿。
  门墩的表面刻有很多精美的图案。这些门墩借助人物、草木、动物、工具、寓言、几何图案,表达了四合院的建筑者们希望长寿、富贵、驱魔、夫妻美满、家族兴旺的美好心愿。
  “狮”和“世”谐音,雕九只狮子的图案是“九世同居”,表示合家团聚、同堂和睦的祝愿。
  狮子型和石虎型的门墩,是过去四合院门前最常见的。早年间有权有势的大户人家讲究在门前摆上一对汉白玉雕的大石狮子,通常是雄狮居左,右爪下踩着绣球,被称为“狮子滚绣球”;雌狮居右,左爪下是一只幼狮,叫做“少师少帅”,意思是子嗣昌盛,世代高官。
  而大多数的四合院是在门框两侧放置一对小石狮子或小石虎门墩,且雕刻得活灵活现,它们或蹲或站,或伏或仰,虽然没有大户人家门前的石狮高大气派,但也十分精美。
  人们之所以多选择石狮和石虎守门看户,是将其视为异兽,凶猛威武而毫不畏惧任何禽兽,被视为“兽中之王”,有它看家护院,野兽鬼怪就不敢进入宅门。
  在门前放置石狮子还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狮子是吉祥之物,所以将一对活泼可爱的小石狮子放在门前,也是一种喜庆活泼有余的象征;二是有的门墩儿上呈卧姿一大一小两只狮子,狮谐音“世”,大狮子小狮子取“世世同居”之意,且小狮子卧于大狮子胸前,又有“父慈子孝”、“和谐美满”之意。
  再说那抱鼓型门墩儿,按老礼儿讲,抱鼓寓意是通报来客之鼓,客来客往才显示出主人的人缘儿好,家业兴旺。而箱子型门墩多刻有蝠(福)、鹿(禄)、桃(寿)、喜鹊(喜)、穗(岁)、瓶(平)、鹌(安)、羊(三阳开泰)和铜钱等图案,都是吉祥之物,表现人们对幸福美满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渴望。
  桃为长寿的象征,传说西王母因为吃了仙桃而不死。门墩上雕“白猿偷桃”,其来历是这样的:传说云蒙山中白猿之母患病想吃桃子,十分孝敬母亲的白猿偷偷去仙桃园中摘桃,不料被看守桃园的仙人孙真人捉住。白猿为了治母亲的病哀求孙真人,孙真人被他的一片孝心所感动,放走了白猿。白猿之母病愈,让白猿将一部兵书赠送给孙真人。从此,“白猿偷桃”就成了祝愿老年人寿长万年的象征。这个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鼓词里也有同一题目的曲词。
  “鱼”和“余”、富裕的“裕”谐音,象征吉祥富裕、美好。雕“莲”和“鱼”的图案象征着“连年有余”。
  雕鲤鱼跃于两山之间的流水之中,表示鲤鱼跳龙门,象征着仕途高升
  “狮”和“嗣”、“事”谐音, 双狮并行是表示“事事如意”,狮佩绶带表示“好事不断”,雌狮伴幼狮是预祝“子嗣昌盛”,狮子咬住绣球则代表喜事上门。
  雕刻女娃撒金钱,戏弄三足蟾的图案,金钱代表富贵,蟾是多产多育的象征,刘海戏金蟾的涵义为富贵多子,所以刘海戏金蟾也象征着财源茂盛、汲取不断。
  蝙蝠象征福,桃子象征寿。鹿和禄谐音,雕蝙蝠、桃子、鹿象征“福禄寿”。
  雕一个佛手柑、一个仙桃、一个石榴,象征“多福”(“佛”字的谐音 )、多寿(桃子象征长寿)、多男子(石榴子多) 。佛手柑、桃子、石榴组合在一起,便成了人生幸福美好的象征。
  又如雕有五只蝙蝠的图案。“五福”指的是长寿、富裕幸福、美德和健康。图中一只蝙蝠在飞翔,下有几个古代铜钱系在蝙蝠上。“蝠”与“福”谐音,古币铜钱外圆方孔,俗称“钱眼”,此图以两物之音义,组成一幅象征“福在眼前”的装饰图案。
  飘带作为门墩雕饰图案使用很广泛,表示“好事不断”。
  雕三只绵羊,表示三阳已生,否极泰来,即情况由坏变好,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发展。
  利用汉语谐音,表示吉祥。雕两个柿子,一支“如意”,象征着事事如意。
  雕刻一只插有结穗植物(如稻、稗)的花瓶,旁边再雕上一只鹌鹑。“穗”与“岁”、“瓶”与“平”、“鹌”与“安”谐音,表示“年年平安”。
  雕一只猴子攀援在枫树枝上,想摘取挂在枝头的官印,树旁蜜蜂翻飞。利用汉字的谐音,取意“封侯挂印”,象征升迁,官运亨通。
  以民间传说故事中“八仙”:汉钟离的宝扇,吕洞宾的宝剑,张果老大幽鼓,曹国舅的拍板,铁拐李的葫芦,韩湘子的笛子,何仙姑的荷花,蓝采和的花篮。八种物件的图案象征着八仙庆寿。
  “八宝”即宝伞、胜利幢、宝瓶、金鱼、莲花、左旋海螺、吉祥结、金轮。藏区僧人认为八宝是释迦佛的化身,分别代表佛的八种器官。如宝伞代表佛的头,胜利幢代表佛的身体,金鱼代表佛的双眼,左旋海螺代表佛的妙音。
  民间语言习俗,东、西、南、北与天、地,合起来称为“六合”,泛指天下。门墩上雕鹿、鹤两种动物及花卉,利用“鹿”“六”、“鹤”“合”谐音,与象征春天的花卉一起,表示“六合同春”的涵义。
  雕藕节处生一莲叶与一荷花, 表示夫妻恩爱的良好祝愿。
  瓜,初生时很小,但其蔓不绝,会不断长大, 绵延滋生。所以,雕瓜的图案就成了祝愿子孙昌盛、兴旺发达的吉祥图案。
  在遍布北京城大大小小的民居宅院前,门墩曾蹲踞了几百年之久,即使现今,在北京的胡同里遛弯时稍一留意,还能偶见,只是很少有人注意它们。
  门墩,仿佛是北京文化的集大成者……一方小小的石头,赋与了太多内涵,记录了太多历史;它们一直默默地注视着老北京数百年的历史,虽然沧桑阅尽,却难改日精月华的魂灵;它们也仿佛一直想借用雕刻和纹饰,告诉我们一些隐藏在画面里又不便直说的故事……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