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大慈寺片区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导致其缺乏人气的各种原因。并基于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尝试对片区进行更新和整改,从而再塑大慈寺片区往日的活力。
关键词:大慈寺片区;春熙路CBD;互动;可达性
中图分类号:B834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由于城市中心区域急速扩张,导致了大慈寺片区的建筑和街道的格局已经与周围日新月异发展着的区域格格不入。
一、历史沿革
大慈寺,始建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宋,历朝各代屡有毁建,最后一次重建于1446年(明正统十一年),是一座见证了历史风霜的千古历史名刹。
二、区位分析
大慈寺历史街区位于成都市市中心,一环路以内,西面紧邻红星路,东临锦江,北面紧邻大慈寺路,南临东大街。往北,为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政府,以及文化气氛浓郁的书院街区;往西,是充满了活跃生命力的香槟广场和银石广场;往南,遍布着花样年、蓝光等开发商所开发的商住楼盘;往东,遥相而望是成都市民熟知的锦江。
三、研究目的
由于大慈寺片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所以本文的重点不在于研究传统建筑,而是基于延续传统建筑形式之下,通过研究片区与春熙路之间的交往互动,来提升整个片区的活力。
四、提出问题
1、城市意象较弱
活跃的空间环境的场所感和可识别性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通过调研对大慈寺片区及其历史街区进行了场所感和可识别性的评价。
调研中随机访问了40名市民,在大慈寺片区内外分别进行了調查。
问题:
如何到达大慈寺片区?
以及有无标志物来辨别已到达目的地?
如何到达北纱帽街与东顺城街?
以及有无标识来辨别已经到达目的地?”
调查结果发现,8成以上片区外的市民知道并能指出大慈寺片区的所在,但都不能指出片区内部街道位置,10名片区内的市民只能说出大致街道方向,但不能给出具体可以辨识出目的地的标志物。
通过几次穿越该区域的带着“问题”的行程,我们也能顺利的记住大慈寺的具体位置。但是,在进入一些小巷后,方位感就变得很模糊。我们的观察结果和访问结果大致是一致的。因此,我们总结出片区缺乏城市意象的主要原因。
连续与封闭混乱: 场所中公共与私密的部分没有清晰地区别。
公共领域的质量较差:公共空间具备吸引外来人流的能力较弱。
通达性不强:公共场所不易于到达。
可识别性差:大慈寺片区的历史街区内没有清晰的意象
2、D/H关系不匀称
这里,设街道的宽度为D,建筑外墙的高度为H,当D/H≈1时,两者关系最为匀称,人的感受也最舒适。基于此,我们在大慈寺片区通过计算楼层数得到建筑外墙高度的估算值,通过测量(某些路段通过记录步行步数)来得到街道宽度的数值,并将所得数据做了D/H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大慈寺片区北面大慈寺路和南面东大街D/H值远远大于1,所以让人们产生了隔离感。此外,大慈寺西面的纱帽街和东面的居住区道路D/H值远远小于1,道路空间较窄,让人们产生紧迫感,甚至产生视线上的阻隔。建筑与视点之间的距离D同建筑高度H之比D/H=2,才能观赏到建筑的整体。遗憾的是, 熙路商业片区和大慈寺片区的主要通道,并没有广场那样的空间来观赏片区建筑。加之,红星路和纱帽街之间的高楼大厦几乎阻挡了人们从春熙路欣赏到大慈寺片区。于是,大慈寺片区就在整个春熙路CBD中成为了一座无人问津的孤岛。
五、片区更新规划
1、片区保护策略:划分轴线,围而不分
1.1大慈寺片区中心轴线的确立
如图1,基地以大慈寺与大慈寺前的广场为中心,确立贯穿整个片区的南北纵轴。这条轴线不仅蕴含着该片区更迭的动势,还规划了以后人们主要运动的流线。
1.2以横轴串连历史建筑
如图2,以西起一座会馆,东至章华里院,中间经过大慈寺与大慈寺前广场、字库、高宅、马家巷禅院等一系列文化遗产所组成的东西向文化遗产走廊和保护街区的横向轴线
1.3两侧围合形成保护
如图3,大慈寺的两侧形成的围合空间,确定了大慈寺的空间尺度与该片区的关系:中心性
2、功能结构
由于大慈寺地段本身的历史文化特性与地理区位特性,在更新的功能安排上将有别于宽窄巷子与文殊坊历史街区,体现为功能的复合性与旅游文化中心性,符合历史街区更新型 RBD 的特点。
其一,设立地铁门户区,西面承接地铁站、春熙路方向的人流的。
其二,在大慈寺西侧保留居住组团,并在周边形成以市井商业区、餐饮商业区为主的现代休闲商业区。
其三,在大慈寺外围将规划现代商业金融区,在功能上将成为成都市规划的轴向型 C B D——东大街沿线 C B D的核心区域。
其四、在核心区形成以宗教文化区、宗教商业区,以及旅游商业区为主的城市游憩商业区。可以预见,片区建成后将成为成都市CBD 腹地中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3、道路规划
大慈寺片区内原有道路的可达性相对较弱,但街道建筑高度与道路宽度的比D/H存在一种均衡之感。因此,在保留大慈寺片区主要道路肌理及D/H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丰富的道路层次。人流通过主要步行街道从春熙路、东大街被引入片区内部,在次要步行街道被分散,最后,在小巷里人们可以体验到丰富的大慈寺文化。
4、广场设计
1)四面围合的广场。其位于该片区的东南角,如图C和D。东面的小广场尺度较小,具有极强的封闭性和向心性,如原广司设计的大阪新梅中心。其作用为:北端承接商业内街的人流,并且与中部大广场和西面的小广场进行人流交换。
1)三面围合的广场。设置在大慈寺正南端,如图B。其相较于C广场而言,不管在尺度感、视觉性、围合性来说相对开放。当街区内部人流量较大时,其可以起到滞留人群,缓解内部交通压力的作用;同时可以增加大慈寺与该片区的联系,不致使大慈寺从该片区被剥离。
2)两面围合的广场。位于该片区的西南边,如图A。虽领域感较差,但其超强的流动性是,改造方案的一个关键。西面可以从地铁站引入人流,给该片区注入活力。
5、庭院与街巷
着力打造开放式庭院,增加片区的交互流通性,同时在一些庭院里配置一些植物以凝造的亲和力。
保持原有的“两坡水”和在色彩上的统一,极力让院落与古建筑庭院产生视觉上的联系,可采用阶梯式庭院,退台模式,增加日照时间。
另外,在建筑的设计上,临街的多数建筑以有阴角空间的形式出现,创造出一种把人拥抱在里面的温暖、完整的空间。
结 语
传统的建筑布局形式和空间环境难以满足现代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因此,单纯的历史街区保存与保护就失去了意义,解决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发挥传统街区的价值。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街区所存在的问题,建立起历史街区与现代CBD的有机互动,才能有效的增加城市活力。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 街道的美学[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0(04)
[2].王建国.城市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11)
[3].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M]. 华夏出版社. 2001(4)
[4].冯修齐. 大慈寺年表[J]. 地方文化研究(第三辑)[M]. 1994-2013
[5]. 宋捷. 浅析历史街区更新型RBD与城市CBD的有机互动——以成都大慈寺历史街区更新规划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M]. 2012
[6].徐雷.《城市设计=Urban Design》[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大学出版社.2008.8
关键词:大慈寺片区;春熙路CBD;互动;可达性
中图分类号:B834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由于城市中心区域急速扩张,导致了大慈寺片区的建筑和街道的格局已经与周围日新月异发展着的区域格格不入。
一、历史沿革
大慈寺,始建于魏晋时期,兴盛于唐宋,历朝各代屡有毁建,最后一次重建于1446年(明正统十一年),是一座见证了历史风霜的千古历史名刹。
二、区位分析
大慈寺历史街区位于成都市市中心,一环路以内,西面紧邻红星路,东临锦江,北面紧邻大慈寺路,南临东大街。往北,为成都市锦江区人民政府,以及文化气氛浓郁的书院街区;往西,是充满了活跃生命力的香槟广场和银石广场;往南,遍布着花样年、蓝光等开发商所开发的商住楼盘;往东,遥相而望是成都市民熟知的锦江。
三、研究目的
由于大慈寺片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所以本文的重点不在于研究传统建筑,而是基于延续传统建筑形式之下,通过研究片区与春熙路之间的交往互动,来提升整个片区的活力。
四、提出问题
1、城市意象较弱
活跃的空间环境的场所感和可识别性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通过调研对大慈寺片区及其历史街区进行了场所感和可识别性的评价。
调研中随机访问了40名市民,在大慈寺片区内外分别进行了調查。
问题:
如何到达大慈寺片区?
以及有无标志物来辨别已到达目的地?
如何到达北纱帽街与东顺城街?
以及有无标识来辨别已经到达目的地?”
调查结果发现,8成以上片区外的市民知道并能指出大慈寺片区的所在,但都不能指出片区内部街道位置,10名片区内的市民只能说出大致街道方向,但不能给出具体可以辨识出目的地的标志物。
通过几次穿越该区域的带着“问题”的行程,我们也能顺利的记住大慈寺的具体位置。但是,在进入一些小巷后,方位感就变得很模糊。我们的观察结果和访问结果大致是一致的。因此,我们总结出片区缺乏城市意象的主要原因。
连续与封闭混乱: 场所中公共与私密的部分没有清晰地区别。
公共领域的质量较差:公共空间具备吸引外来人流的能力较弱。
通达性不强:公共场所不易于到达。
可识别性差:大慈寺片区的历史街区内没有清晰的意象
2、D/H关系不匀称
这里,设街道的宽度为D,建筑外墙的高度为H,当D/H≈1时,两者关系最为匀称,人的感受也最舒适。基于此,我们在大慈寺片区通过计算楼层数得到建筑外墙高度的估算值,通过测量(某些路段通过记录步行步数)来得到街道宽度的数值,并将所得数据做了D/H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大慈寺片区北面大慈寺路和南面东大街D/H值远远大于1,所以让人们产生了隔离感。此外,大慈寺西面的纱帽街和东面的居住区道路D/H值远远小于1,道路空间较窄,让人们产生紧迫感,甚至产生视线上的阻隔。建筑与视点之间的距离D同建筑高度H之比D/H=2,才能观赏到建筑的整体。遗憾的是, 熙路商业片区和大慈寺片区的主要通道,并没有广场那样的空间来观赏片区建筑。加之,红星路和纱帽街之间的高楼大厦几乎阻挡了人们从春熙路欣赏到大慈寺片区。于是,大慈寺片区就在整个春熙路CBD中成为了一座无人问津的孤岛。
五、片区更新规划
1、片区保护策略:划分轴线,围而不分
1.1大慈寺片区中心轴线的确立
如图1,基地以大慈寺与大慈寺前的广场为中心,确立贯穿整个片区的南北纵轴。这条轴线不仅蕴含着该片区更迭的动势,还规划了以后人们主要运动的流线。
1.2以横轴串连历史建筑
如图2,以西起一座会馆,东至章华里院,中间经过大慈寺与大慈寺前广场、字库、高宅、马家巷禅院等一系列文化遗产所组成的东西向文化遗产走廊和保护街区的横向轴线
1.3两侧围合形成保护
如图3,大慈寺的两侧形成的围合空间,确定了大慈寺的空间尺度与该片区的关系:中心性
2、功能结构
由于大慈寺地段本身的历史文化特性与地理区位特性,在更新的功能安排上将有别于宽窄巷子与文殊坊历史街区,体现为功能的复合性与旅游文化中心性,符合历史街区更新型 RBD 的特点。
其一,设立地铁门户区,西面承接地铁站、春熙路方向的人流的。
其二,在大慈寺西侧保留居住组团,并在周边形成以市井商业区、餐饮商业区为主的现代休闲商业区。
其三,在大慈寺外围将规划现代商业金融区,在功能上将成为成都市规划的轴向型 C B D——东大街沿线 C B D的核心区域。
其四、在核心区形成以宗教文化区、宗教商业区,以及旅游商业区为主的城市游憩商业区。可以预见,片区建成后将成为成都市CBD 腹地中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3、道路规划
大慈寺片区内原有道路的可达性相对较弱,但街道建筑高度与道路宽度的比D/H存在一种均衡之感。因此,在保留大慈寺片区主要道路肌理及D/H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丰富的道路层次。人流通过主要步行街道从春熙路、东大街被引入片区内部,在次要步行街道被分散,最后,在小巷里人们可以体验到丰富的大慈寺文化。
4、广场设计
1)四面围合的广场。其位于该片区的东南角,如图C和D。东面的小广场尺度较小,具有极强的封闭性和向心性,如原广司设计的大阪新梅中心。其作用为:北端承接商业内街的人流,并且与中部大广场和西面的小广场进行人流交换。
1)三面围合的广场。设置在大慈寺正南端,如图B。其相较于C广场而言,不管在尺度感、视觉性、围合性来说相对开放。当街区内部人流量较大时,其可以起到滞留人群,缓解内部交通压力的作用;同时可以增加大慈寺与该片区的联系,不致使大慈寺从该片区被剥离。
2)两面围合的广场。位于该片区的西南边,如图A。虽领域感较差,但其超强的流动性是,改造方案的一个关键。西面可以从地铁站引入人流,给该片区注入活力。
5、庭院与街巷
着力打造开放式庭院,增加片区的交互流通性,同时在一些庭院里配置一些植物以凝造的亲和力。
保持原有的“两坡水”和在色彩上的统一,极力让院落与古建筑庭院产生视觉上的联系,可采用阶梯式庭院,退台模式,增加日照时间。
另外,在建筑的设计上,临街的多数建筑以有阴角空间的形式出现,创造出一种把人拥抱在里面的温暖、完整的空间。
结 语
传统的建筑布局形式和空间环境难以满足现代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因此,单纯的历史街区保存与保护就失去了意义,解决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发挥传统街区的价值。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街区所存在的问题,建立起历史街区与现代CBD的有机互动,才能有效的增加城市活力。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 街道的美学[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0(04)
[2].王建国.城市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0(11)
[3].凯文林奇. 城市意象[M]. 华夏出版社. 2001(4)
[4].冯修齐. 大慈寺年表[J]. 地方文化研究(第三辑)[M]. 1994-2013
[5]. 宋捷. 浅析历史街区更新型RBD与城市CBD的有机互动——以成都大慈寺历史街区更新规划为例[J]. 现代城市研究[M]. 2012
[6].徐雷.《城市设计=Urban Design》[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大学出版社.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