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西南部岩溶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来源 :人民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陕西省汉中市西南部岩溶水为研究对象,运用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方法,分析了岩溶水水化学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以为岩溶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探究岩溶地貌发育规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溶水属低矿化度、弱碱性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水为主;大气降水是区域岩溶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其在转化为岩溶水的过程中受到蒸发作用的影响;岩溶水水化学组分受控于岩石风化作用,以方解石、白云石为主的碳酸盐岩类矿物和以石膏、硬石膏为主的少量硫酸岩盐类矿物是区域岩溶水水化学组分的主要来源,离子比例系数和矿物饱和指数证实方解石是水中主要溶解的矿物,白云石次之;岩溶水与围岩之间未发生显著的δ18 O交换,可能与地下水径流强烈、滞留时间短有关.
其他文献
为研究学生持续使用网络学习空间意愿的影响因素,基于UTAUT2与TTF等理论,构建了持续使用网络学习空间意愿理论模型,界定潜在变量的情境概念,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并通过问卷调研方式收集525份有效样本数据.通过数据预处理、测量模型信效度检验与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对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绩效期望是直接影响学生持续使用意愿最关键因素,其次是社会影响、任务技术匹配、习惯、享乐动机、便利条件等,而努力期望对其没有影响.
为助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目标,针对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指导政策、加强培训、创设环境等多方面入手,提出“促发意愿”“培育能力”“强化实践”三步走的提升路径.通过转变教师评价机制,明确提升目标,促发教师提升信息素养的意愿;通过搭建信息素养教育平台,个性化精准定制策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高校信息化应用氛围,使理论、工作、实践一体化,从而推动教育教学实践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创新.
2020年汛期长江流域出现了历时长、范围广的强降雨过程,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1998年的罕见大洪水.基于现有资料,对2020年大洪水条件下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的冲淤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上游来沙和三峡水库出库泥沙明显增多是造成宜昌至湖口河段河床冲刷量偏小的原因之一,同时中下游干流洪水顶托严重,减小了宜昌至湖口河道的输沙能力;汛期长江中下游干流涨水较快,易造成河道泥沙落淤,汛后退水慢,河道泥沙得不到有效冲刷.湖口至江阴江段水面比降大,加之河道含沙量低,造成冲刷量偏大.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
长江下游安徽河段存在较多的岸线险工段,受近年来沙量锐减及2016年大洪水的影响,岸线及护岸建筑物坡脚冲刷加剧,部分岸线及护岸出现了失稳现象.结合安徽省工程河段水文、地质、地形等资料及河道演变特性,分析了护岸建筑物失稳区域的断面变化特征,研究了护岸工程适应性及失稳破坏机理、防护对策及效果.结果表明:河岸二元土质结构及近岸深槽大幅冲刷是崩岸的主要原因,2016年大洪水加快了崩岸的发生;从防护布置、标准、型式、结构设计等方面制定应急修复、补充完善工程防护对策,实现了2017~2019年成功度汛,总体守护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