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生物和环境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所以一旦生物所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也将受到威胁。因此,保护环境,优化环境,使整个生物界(包括人类)得以延息生存和发展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非常重视的问题。在我国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纳入社会政治生活轨道。目前,许多学校没有单独开设环境保护课程,利用生物课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环保教育有很直接、很现实的效应。因此,提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生物教师负有相当的责任。
一、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
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有水的地方生命总是比较旺盛的,缺水的地方生命总是稀少的。在草原上,草本植物的多少,会对植食性动物的数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反之亦然。这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互为环境条件的。某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会对环境中其他多种生物产生影响,也就是会影响到环境中的生物因素。
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同时又将新陈代谢的产物(氧、二氧化碳、水等)排放到环境中去,因此,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无机环境也有影响。例如,森林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进而影响降雨量;柳杉能够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从而净化空气;鼠对农作物、森林和草原都有破坏作用;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通气和吸水能力,它以腐烂的植物和泥土为食,排出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人类是生物界的成员。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远远超过了地球上任何一种生物,导致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人类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2、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生物界中,植物比动物更容易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和危害。这是因为植物既有庞大的叶面积与空气接触并进行着活跃的气体交换;又不能像高等动物那样具有优异的循环系统,可有效缓解外界影响,为其细胞和组织提供较为稳定的内环境;此外,植物的分布一般又是固定不动的,不像动物可以通过移动避开污染。植物若受高浓度的大气污染的袭击,短期内即在叶片上出现坏死斑,称为急性伤害;若长期与低浓度污染物接触而使植物生长受阻,发育不良,出现失绿、早衰等现象,称为慢性伤害。也就是说,只要大气污染的浓度超过了植物的忍耐程度,就会使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器官受到伤害,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受阻,使得产量下降,品质变坏,甚至造成植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植物个体死亡、种群消失。
3、环境激素对人类繁衍生存的危害
对于激素,大家并不陌生,从人体生理学的角度看,激素是人体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对人体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微量物质。例如,性激素可刺激生长发育和生殖系统的成熟。那么,什么是“环境激素”呢?
科学家认为,“环境激素”是指释放到环境中能导致内分泌障碍的化学物质。它包括大量人工合成的激素、农药、灭菌剂、洗涤剂以及一些生产塑料的化工原料、垃圾焚烧排出的有害物质等。现已查明有70余种,它们大都具有与雌激素分子相似的化学结构,如DDT、多氯联苯和聚碳酸酯等。
它们释放到环境中来,对大气、水源、土壤造成污染,再通过饮食、呼吸等途径进入人体,产生类似激素的作用,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理平衡机制,干扰人体正常的激素分泌,导致男性精子数量减少,活性下降,不育症增多。
总之,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二、提高学生环境意识
1、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教育,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立足课堂,依靠教科书,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
2、丰富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意识
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可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我们开展的课外教育活动主要有三类:
1.1宣教文艺活动
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这样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
1.2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顺德一日游和游览附近的风景名胜,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1.3环保兴趣小组活动
成立环保兴趣小组,参加生物园的建设、培植各种植物、学习饲养小动物、进行小实验。如:香烟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洗洁精对小鱼生活的影响、青蛙食物观察等。学生们对这些活动都有浓厚的兴趣,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
三、加强环境意识教育
1、中学生物与环境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的初中阶段培养目标,在思想教育方面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培养以及良好品德、品质,分辩是非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将环境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明确纳入《计划》中,从而使环境教育正式化、法规化,引起广大生物教师的重视,并付诸于教学实际中。《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行)》在政治思想方面的目的要求中充分体现了环境教育的观点,新增加了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目的要求。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上,从“三个面向”出发,也适当考虑了环境保护的知识。這就为广大生物教师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依据和内容,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和先进性。
2、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
针对我国教育实际,环境意识的培养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的基本途径,应该是重视以“寓他”为基础的“渗透式教学”。即将环境教育寓于知识教育中,从而渗透于每个教学环节及每节课。
在课外活动中,首先是尽量安排学生做实验。这些实验不仅是正向的,亦可从反面去做。如在小实验区域内,有目的的制造一个逆境,然后观察动物或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而引伸到整个自然界。其次,可结合教学内容,安排学生看有关环境方面的图片、录像及参观等活动。再次,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如“爱鸟周”、“地球日”、“无烟日”、和“世界环境日”等,学生参与这些社会活动不仅可以积累环境知识,也可影响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参与意识和环境道德观的发展。
通过上述“渗透式教学”,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能得到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观的培养。
一、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
1、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有水的地方生命总是比较旺盛的,缺水的地方生命总是稀少的。在草原上,草本植物的多少,会对植食性动物的数量产生直接的影响,反之亦然。这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互为环境条件的。某种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会对环境中其他多种生物产生影响,也就是会影响到环境中的生物因素。
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同时又将新陈代谢的产物(氧、二氧化碳、水等)排放到环境中去,因此,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无机环境也有影响。例如,森林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进而影响降雨量;柳杉能够吸收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从而净化空气;鼠对农作物、森林和草原都有破坏作用;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通气和吸水能力,它以腐烂的植物和泥土为食,排出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人类是生物界的成员。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远远超过了地球上任何一种生物,导致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人类付出长期而艰苦的努力。
2、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生物界中,植物比动物更容易受到大气污染的影响和危害。这是因为植物既有庞大的叶面积与空气接触并进行着活跃的气体交换;又不能像高等动物那样具有优异的循环系统,可有效缓解外界影响,为其细胞和组织提供较为稳定的内环境;此外,植物的分布一般又是固定不动的,不像动物可以通过移动避开污染。植物若受高浓度的大气污染的袭击,短期内即在叶片上出现坏死斑,称为急性伤害;若长期与低浓度污染物接触而使植物生长受阻,发育不良,出现失绿、早衰等现象,称为慢性伤害。也就是说,只要大气污染的浓度超过了植物的忍耐程度,就会使植物的细胞和组织器官受到伤害,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受阻,使得产量下降,品质变坏,甚至造成植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植物个体死亡、种群消失。
3、环境激素对人类繁衍生存的危害
对于激素,大家并不陌生,从人体生理学的角度看,激素是人体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对人体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的微量物质。例如,性激素可刺激生长发育和生殖系统的成熟。那么,什么是“环境激素”呢?
科学家认为,“环境激素”是指释放到环境中能导致内分泌障碍的化学物质。它包括大量人工合成的激素、农药、灭菌剂、洗涤剂以及一些生产塑料的化工原料、垃圾焚烧排出的有害物质等。现已查明有70余种,它们大都具有与雌激素分子相似的化学结构,如DDT、多氯联苯和聚碳酸酯等。
它们释放到环境中来,对大气、水源、土壤造成污染,再通过饮食、呼吸等途径进入人体,产生类似激素的作用,破坏人体原有的生理平衡机制,干扰人体正常的激素分泌,导致男性精子数量减少,活性下降,不育症增多。
总之,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二、提高学生环境意识
1、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
学校教育是以课堂教育为主的教育,要在学校中进行环境教育,就应该立足课堂,依靠教科书,利用课堂教育这个主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环境教育。
2、丰富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意识
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可促进学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我们开展的课外教育活动主要有三类:
1.1宣教文艺活动
每学年都要就环境教育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人口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都是我们传统的环境教育日。配合有关主题,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征文比赛,利用黑板报、墙报进行宣传展览,排演环保节目,进行环保知识问卷调查等,这样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
1.2社会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顺德一日游和游览附近的风景名胜,参观植物园、动物园。使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从而升华为热爱大自然,以增强学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1.3环保兴趣小组活动
成立环保兴趣小组,参加生物园的建设、培植各种植物、学习饲养小动物、进行小实验。如:香烟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洗洁精对小鱼生活的影响、青蛙食物观察等。学生们对这些活动都有浓厚的兴趣,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
三、加强环境意识教育
1、中学生物与环境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规定的初中阶段培养目标,在思想教育方面包括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培养以及良好品德、品质,分辩是非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我们认为,除此之外,还应将环境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明确纳入《计划》中,从而使环境教育正式化、法规化,引起广大生物教师的重视,并付诸于教学实际中。《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试行)》在政治思想方面的目的要求中充分体现了环境教育的观点,新增加了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目的要求。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上,从“三个面向”出发,也适当考虑了环境保护的知识。這就为广大生物教师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依据和内容,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和先进性。
2、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
针对我国教育实际,环境意识的培养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实施的基本途径,应该是重视以“寓他”为基础的“渗透式教学”。即将环境教育寓于知识教育中,从而渗透于每个教学环节及每节课。
在课外活动中,首先是尽量安排学生做实验。这些实验不仅是正向的,亦可从反面去做。如在小实验区域内,有目的的制造一个逆境,然后观察动物或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而引伸到整个自然界。其次,可结合教学内容,安排学生看有关环境方面的图片、录像及参观等活动。再次,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如“爱鸟周”、“地球日”、“无烟日”、和“世界环境日”等,学生参与这些社会活动不仅可以积累环境知识,也可影响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参与意识和环境道德观的发展。
通过上述“渗透式教学”,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能得到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观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