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的课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愿学、乐学、善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对数学的探究欲望,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有效地奠定基础。下面,我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度的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目标 教材 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165-02
一、目标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科学、合理、全面。教学目标是教师备课、上课的“灵魂”。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合理、全面地制定教学目标。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应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三大块,绝对不能割裂。有的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对三维目标错误的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不断探究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样,也只有通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另外,还有的教师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只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目标的思考,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体验、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一位教师在授课《多位数的读写法》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位、计数单位和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2.会正确读出和写出亿以内的数。这样的目标制定显然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再有,一些教师过分关注正确结果,不重视展示思维碰撞的曲折过程,这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
二、教材
教材使用要灵活处理,对课外资源的选择应以课程的意识来整合。建构主义认为:教材只是一个线索,而不是圣经。我们在教学中既要立足教材,还要不拘泥于教材,在不改变教材本质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加工、扩展、重组,使之更适合学生发展,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但在实际中,有一些教师认为重组教材就是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喜好更换教材内容,把关注的重难点放在调整教材内容或活动设计上,而忽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反而使新的课程理念难以实现。教材提示的活动是让学生量一量“桌子有多长”,让学生利用手掌或其他方法测量课桌、讲台的长度。但教师怕耽误时间却先讲尺子的认读与使用等基础知识,教材上的测量只是作为作业来完成。显然,教材安排的目的是从学生身边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仅凭经验测量是很麻烦的,而且还不准确,从而发现问题:需要一个统一的尺度。还有的教师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大搞“课内外衔接”,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任意删减或更换。如一位乡镇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大量增加民族文化或乡土内容,删除了不少反映现代文明成果和大都市的题材,什么“超市、商场”等一些现代名词一律删去,教材中那些有关的精美插图本可以唤起学生对外面世界和未来生活的好奇与向往,但却被教师狭隘的“生活教育观”所扼制,学生失去一次感受和认识世界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引导学生探究未来世界的关系,两者都不能偏废。
三、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体验。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做数学”。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究与思考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有一个形象说法:我听了,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于是我明白了。可见,“做”的重要性。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授受,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的,他们在学习中有什么样的体验。体验教育是教学的重要机智,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学论教。教学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但有的教师上课有一种错误倾向:为了使课上与众不同,教师极力创新一些环节,哄学生高兴,表面上看是关注了学生的体验,其实是在搞花架子,华而不实,走过场,走形式。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引课的情境设计是这样的:在教室里画一个长方形和面积近似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然后叫一些学生先站到长方形中,后站到平行四边形中去。多数学生很高兴,很开心。但很快就有聪明的学生提出问题,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因为还有同学能够站到里面。老师的意图是说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可由于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就当场和做课教师争辩起来,因为学生是用事实说话。结果由于教师的环节设计不科学、不合理,课堂上气氛很尴尬,最后教师强加给学生: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这一结论。这个环节的设计无意义,无实效,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还浪费了12分钟的时间。所以,要实实在在关注学生的体验,课要上得朴实、扎实、真实。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的预案和课堂上生成的事件相互矛盾时,教师该怎么办?是按照预案走下去,还是顺着学生的思维灵活地驾驭课堂、调控课堂?如一名教师在讲授《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设计好的环节是先通过动手操作、体验交流,然后揭示圆心的概念,再揭示圆的直径、半径的概念,最后再发现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可事实却有变化。一名学生在总结完圆心的概念后就直接说出了半径的概念。当时这位教师的回答是:一会再来研究半径的概念,我们先来研究直径的概念……教师不但没有表扬这位勇于探索、敢于发言的学生,反而又回到自己所设计的预案中。这样做,不仅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教师也没关注学生的体验,课堂教学根本没体现出人文教育。一名好的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确定教学重难点,设计严密的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备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做到课前有人,课后有“仁”。预设的教案再好,备课的内容再精彩,也会与实际教学有差距。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维发展,以人为本。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授者和受者同时欢愉,同时长进。
四、结尾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即时的评价。但评价的方式多是:赏识、表扬、鼓励等,几乎没有批评的痕迹,即使用了批评这一基本教育方法也非常慎重。确实,不少教育家们也呼吁要推行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其实,新课程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地表扬。这种廉价的、最易于使用的激励方法用多了,反倒适得其反。
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教师留给学生问题。如果没有问题,那这节课就不能说是成功的。一名好的教师不拘泥于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而是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基础上要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再解决,再创造,再发现。没有问题恰恰才是最大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要“还权让位”,学生能自己想的、自己做的、自己推导的,自己总结的,一定让学生去体验,教师绝不要越俎代庖。比如:对于“移库”问题,我们有什么样的规律才能使费用最节省,不浪费?没别的,就是让我们在研究问题中锻炼探究、分析等多方面的数学能力。再如:我们在教学《统计图表》后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生研究心跳有什么规律。有的学生回家后进行跳繩运动,之后又登楼梯,有时间规律地测量一下心跳,然后观察5分钟内心跳会呈什么变化,休息一会儿后,大约几分钟心跳恢复正常,并作出图表。这样的作业不仅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奠定基础,还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的作业才更有价值。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目标 教材 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165-02
一、目标
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科学、合理、全面。教学目标是教师备课、上课的“灵魂”。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合理、全面地制定教学目标。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应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三大块,绝对不能割裂。有的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对三维目标错误的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不断探究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样,也只有通过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来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另外,还有的教师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只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目标的思考,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体验、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一位教师在授课《多位数的读写法》时,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位、计数单位和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2.会正确读出和写出亿以内的数。这样的目标制定显然是不全面、不科学的。再有,一些教师过分关注正确结果,不重视展示思维碰撞的曲折过程,这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
二、教材
教材使用要灵活处理,对课外资源的选择应以课程的意识来整合。建构主义认为:教材只是一个线索,而不是圣经。我们在教学中既要立足教材,还要不拘泥于教材,在不改变教材本质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加工、扩展、重组,使之更适合学生发展,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但在实际中,有一些教师认为重组教材就是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喜好更换教材内容,把关注的重难点放在调整教材内容或活动设计上,而忽视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反而使新的课程理念难以实现。教材提示的活动是让学生量一量“桌子有多长”,让学生利用手掌或其他方法测量课桌、讲台的长度。但教师怕耽误时间却先讲尺子的认读与使用等基础知识,教材上的测量只是作为作业来完成。显然,教材安排的目的是从学生身边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仅凭经验测量是很麻烦的,而且还不准确,从而发现问题:需要一个统一的尺度。还有的教师片面强调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大搞“课内外衔接”,大量补充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任意删减或更换。如一位乡镇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大量增加民族文化或乡土内容,删除了不少反映现代文明成果和大都市的题材,什么“超市、商场”等一些现代名词一律删去,教材中那些有关的精美插图本可以唤起学生对外面世界和未来生活的好奇与向往,但却被教师狭隘的“生活教育观”所扼制,学生失去一次感受和认识世界的机会。因此,教师要正确处理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与引导学生探究未来世界的关系,两者都不能偏废。
三、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体验。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做数学”。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究与思考数学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美国波士顿儿童博物馆有一个形象说法:我听了,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于是我明白了。可见,“做”的重要性。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授受,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的,他们在学习中有什么样的体验。体验教育是教学的重要机智,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学论教。教学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但有的教师上课有一种错误倾向:为了使课上与众不同,教师极力创新一些环节,哄学生高兴,表面上看是关注了学生的体验,其实是在搞花架子,华而不实,走过场,走形式。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引课的情境设计是这样的:在教室里画一个长方形和面积近似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然后叫一些学生先站到长方形中,后站到平行四边形中去。多数学生很高兴,很开心。但很快就有聪明的学生提出问题,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因为还有同学能够站到里面。老师的意图是说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可由于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就当场和做课教师争辩起来,因为学生是用事实说话。结果由于教师的环节设计不科学、不合理,课堂上气氛很尴尬,最后教师强加给学生: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这一结论。这个环节的设计无意义,无实效,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还浪费了12分钟的时间。所以,要实实在在关注学生的体验,课要上得朴实、扎实、真实。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的预案和课堂上生成的事件相互矛盾时,教师该怎么办?是按照预案走下去,还是顺着学生的思维灵活地驾驭课堂、调控课堂?如一名教师在讲授《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设计好的环节是先通过动手操作、体验交流,然后揭示圆心的概念,再揭示圆的直径、半径的概念,最后再发现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可事实却有变化。一名学生在总结完圆心的概念后就直接说出了半径的概念。当时这位教师的回答是:一会再来研究半径的概念,我们先来研究直径的概念……教师不但没有表扬这位勇于探索、敢于发言的学生,反而又回到自己所设计的预案中。这样做,不仅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教师也没关注学生的体验,课堂教学根本没体现出人文教育。一名好的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确定教学重难点,设计严密的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备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做到课前有人,课后有“仁”。预设的教案再好,备课的内容再精彩,也会与实际教学有差距。教师应顺着学生的思维发展,以人为本。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授者和受者同时欢愉,同时长进。
四、结尾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即时的评价。但评价的方式多是:赏识、表扬、鼓励等,几乎没有批评的痕迹,即使用了批评这一基本教育方法也非常慎重。确实,不少教育家们也呼吁要推行赏识教育,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其实,新课程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地表扬。这种廉价的、最易于使用的激励方法用多了,反倒适得其反。
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教师留给学生问题。如果没有问题,那这节课就不能说是成功的。一名好的教师不拘泥于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而是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基础上要不断地发现新的问题,再解决,再创造,再发现。没有问题恰恰才是最大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要“还权让位”,学生能自己想的、自己做的、自己推导的,自己总结的,一定让学生去体验,教师绝不要越俎代庖。比如:对于“移库”问题,我们有什么样的规律才能使费用最节省,不浪费?没别的,就是让我们在研究问题中锻炼探究、分析等多方面的数学能力。再如:我们在教学《统计图表》后布置这样的作业:让学生研究心跳有什么规律。有的学生回家后进行跳繩运动,之后又登楼梯,有时间规律地测量一下心跳,然后观察5分钟内心跳会呈什么变化,休息一会儿后,大约几分钟心跳恢复正常,并作出图表。这样的作业不仅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奠定基础,还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这样的作业才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