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阅读量少、缺乏兴趣、见闻不广、缺少生活积累等原因,许多学生感到“做作文头疼”,甚至害怕写作。笔者曾统计了一篇当堂完成的学生作文,只有15%的学生作文是优秀的,至少有50%的学生作文是需要修改的。但是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教师的评语、批改根本就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所以笔者认为让学生学会自主修改作文也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文章不妨千次磨,教育专家叶圣陶认为“评改的优先权应当属于写作的本人”。笔者就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自主修改作文,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培养修改兴趣
兴趣是人们进入科学艺术境界的导游,是人们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作文的修改也需要有兴趣。有兴趣的修改,会使修改思维活跃,文思如潮。为了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愿望,笔者实行了“作文修改积分制”。每次学生作文完成后,我要求他们在后面制一个表格,内容包括:错别字、句子不通顺、标点不正确、条理不够清晰等。然后互相交换进行修改,找到一个错别字加5分,查到一个不通顺的语句加10分……每次得高分的同学都给予鼓励,这样,不但促使学生积极改好自己的作文,而且增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信心。如果某篇习作修改得比较好,我就在最后总批中着重指出,给予表扬,并且写上“传阅”二字,让其在全班传阅,或者在教室的后面专门设置一个作文展览园地。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欲望和冲动,另一方面又可以对其他同学起到教育和指导的作用。
二、明确修改内容
一篇文章可以修改的地方很多,但对中学生来说不可能面面俱到,从文章的整体来看,主要从四方面进行修改。
修改语言。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文章的内容要靠语言来表达。要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就一定要下功夫修改,反复推敲。
修改结构。结构是文章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对表达主题有重要作用。结构表达上常见的毛病是:平铺直叙,缺少变化;谋篇布局不合理、不完整;段落层次不清晰,过渡生硬、不自然;脉络不通;前后、首尾缺乏照应等等。
修改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文章所使用的材料、结构安排、遣词造句都是为表达主题思想服务的。修改时要看文章的内容与题目是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如:记叙文是否围绕一个中心。
修改材料。文章所选用的材料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修改时要看材料的取舍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否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三、提出修改要求
我们在进行作文修改教学时绝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是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到两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比如以《快乐有时很简单》为例,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抓住字、词、句进行修改。
【例1】
修改前:
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因此我就变得很不开心,很不开心,我就想和伙伴玩,不和伙伴玩,我的快乐就更少了,直到上次的几件事,我知道了快乐。
修改后:
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因此我就变得非常不开心,于是我就想和伙伴玩,假如我不和伙伴玩,我的快乐就更少了。通过上次的几件事,我终于了解了其实快乐有时很简单。
修改成果:句子通顺,开门见山,点明主旨。
所以在进行作文修改时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学生修改的重点。如果有外貌描写,可以在文中用笔划出来,并且在句子边上写上自己对这段外貌描写的评价。
所以说每个阶段、每一堂课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写作重点,从而确定修改重点。只要这样在每一堂作文课中都落实一个或者两个知识点,稳扎稳打,一点点积累,就一定能够让学生在写作上有所提高。
四、注意修改阶段
初中三年的写作训练是有一个系统性的,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有所区别,再加上学生在每个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存在着显著差异,所以在每个年级的每一学期,甚至是每一堂作文课都应该有自己的目的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
比如,初一的第一学期是小中衔接阶段,我们更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在作文修改时可以侧重在某些方面,如看是否分段,段前是否空两格;看卷面是否整洁;看书写是否准确 ;看共有几处病句;看标点的使用是否正确;看文章的中心是否围绕题目来写,结构是否完整,是否把一件事情写完。这些都是一篇作文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所以必须在初一的第一学期就养成一些写作上的好习惯。
初二是一个写作的提升阶段。这个时候是为初三的升学做准备的,而且又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写作基础。这时的作文修改除了继续保持初一时的那些内容外,还得强调一些内容,比如句子运用是否准确,内容详略安排是否恰当,人物刻画是否生动,是否表达了学生的真情实感等。
【例2】
修改前:
我们来到一条小河边。因为我们怕失火了,所以选在小河边。我们分头去捡了一些柴,把它们塔起来,然后我们就把柴点着了,看看火候差不多了,就把从家里带来的番薯扔进了火堆。
修改后:
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了一条小河边,看着这清澈的河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闭上眼睛,仿佛自己成了水中的鱼儿,自由自在。“快去捡柴禾喽!”伙伴的一声呼唤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只见有的伙伴已经爬上了河边的小山坡,去寻找“燃料”——枯枝败叶;有的伙伴猫着腰,在建筑“灶台”——挖坑;有的伙伴在河边洗着番薯。我看着他们忙得不亦乐乎的样子,立即加入了他们的队伍。过了没多久,伙伴们都带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胜利归来。于是,我们开始烹饪我们的美食了。先是搭好柴禾,再把枯叶放在柴禾的下面,点燃枯叶,只听到“噼噼啪啪”的一阵响声,希望之火就一下子蹿了起来。我们迫不及待地把番薯扔进了火堆。
修改成果:人物形象生动,主题突出。
如果把初一的写作要求比喻成一个人的骨架,那么初二的写作要求就好比是人的肌肤,当然如果要这个人活起来还必须有不可或缺的大脑。所以初三的写作要求就好比是人的大脑,人有了大脑,才可以思索,才可以喜怒哀乐,有了喜怒哀乐,才称得上是人生。所以到了初三我们的写作要求也就相应地有了质的飞跃:文章的构思是否精巧,形式是否新颖,选材是否精当,主题是否跟上时代的脉络,是否具有创造性。
【例三】
修改前:
这就是我小时候最简单、最纯真的快乐了。
修改后:
一个番薯,一缕清香,一种情缘。情缘淡淡地沁入人的心底,让人释怀。简单至极,而又深沉无比,这就是快乐。要不怎会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达?所以快乐有时就这么简单。
修改成果:其实快乐就如题目所述,换一种心境,换一个角度也许就有了另一片风景,“我”由小小的番薯悟到了生活的快乐,并引用古人的诗句阐述道理,以小见大,构思精巧。
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所以笔者认为,初三阶段的作文教学应该有质的飞跃,它应该是学生个性的体现。
五、指导修改方法
1.互批互改,以助促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有的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是知识面窄。在作文批改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自改、互改,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把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到作文批改的教学实践中去。可以先把学生按作文的不同水平分成四至六人为一组,要求每个人都阅读其他人的作文,如遇到自己认为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改,并征求作者意见。对有争执的问题,教师要给予点拨。这种方法可集思广益,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修改作文的能力。还可以把优等文给写作较吃力的学生改,让他们有榜样可学,修改时也不会感到太吃力;把问题较多的文章给写作能力较高的学生改,让他们有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并能在互改中提高评改水平。
当然,光要求学生修改是不行的,教师应该及时对照查看他们的修改情况,对誊清后的作文再次批阅,然后根据修改情况批上成绩,并进行第二次集中评讲,着重表扬对作文进行认真修改的学生,推荐改得好的篇章和片段,这对学生认真修改作文是一种肯定和鼓励,同时也增强了学生间相互沟通、协商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2.学生自改,形式多样
首先用阅读法来促进自改。教师平时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有目的地让学生了解作者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的多种特点,并且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老舍曾说过:“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看念得通顺不,逻辑性强不强,看看句子是否有不够妥当处。”可见,用阅读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作文,对于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平时,要求学生完成作文草稿后必须做到“四读四改”。第一遍是默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反复思考,检查文章是否围绕中心,段落层次的衔接是否连贯,是否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这一步难度较高,往往需要教师多加指导,而且每一次只能练一项,或改段落,或改详略,逐步积累,提高自改水平。第二遍是轻声读,要求学生重点改正病句和错别字,做好增删补漏工作。第三遍是大声朗读。大声朗读,将书面文字转化成口头语言,学生不仅运用视觉,而且运用听觉,凡是读不通顺的地方,往往是病句,就要修改,直到读通顺为止。第四遍是互相读。通过读改,学生就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文章大大地变样了,自己也能写出一篇通顺而有中心的好文章,由此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作文的兴趣大为提高。
其次,用重作法来指导自改。重作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去重作旧题。因为学生作文,不可能一下就达到教学的要求,而有些问题,一时也难于觉察,所以,可让学生“冷却”一段时间,做到“像忘了似的”(茅盾语),然后针对旧作中的毛病及不得要领的地方去重作旧题。这样“重作旧题”,“文必日进”,也就深得“作文深造之法”了。每条途径都可以使文章臻于完美,让学生真正体味到作文成功的乐趣。
确实文章不妨千次磨,千锤百炼方入妙。通过运用以上方法,我发现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写作目的更明确了,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也强了,写作水平也有所提高。
一、培养修改兴趣
兴趣是人们进入科学艺术境界的导游,是人们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作文的修改也需要有兴趣。有兴趣的修改,会使修改思维活跃,文思如潮。为了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愿望,笔者实行了“作文修改积分制”。每次学生作文完成后,我要求他们在后面制一个表格,内容包括:错别字、句子不通顺、标点不正确、条理不够清晰等。然后互相交换进行修改,找到一个错别字加5分,查到一个不通顺的语句加10分……每次得高分的同学都给予鼓励,这样,不但促使学生积极改好自己的作文,而且增强了学生修改作文的信心。如果某篇习作修改得比较好,我就在最后总批中着重指出,给予表扬,并且写上“传阅”二字,让其在全班传阅,或者在教室的后面专门设置一个作文展览园地。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欲望和冲动,另一方面又可以对其他同学起到教育和指导的作用。
二、明确修改内容
一篇文章可以修改的地方很多,但对中学生来说不可能面面俱到,从文章的整体来看,主要从四方面进行修改。
修改语言。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文章的内容要靠语言来表达。要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生动,就一定要下功夫修改,反复推敲。
修改结构。结构是文章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对表达主题有重要作用。结构表达上常见的毛病是:平铺直叙,缺少变化;谋篇布局不合理、不完整;段落层次不清晰,过渡生硬、不自然;脉络不通;前后、首尾缺乏照应等等。
修改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文章所使用的材料、结构安排、遣词造句都是为表达主题思想服务的。修改时要看文章的内容与题目是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如:记叙文是否围绕一个中心。
修改材料。文章所选用的材料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修改时要看材料的取舍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是否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三、提出修改要求
我们在进行作文修改教学时绝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是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到两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比如以《快乐有时很简单》为例,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抓住字、词、句进行修改。
【例1】
修改前:
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因此我就变得很不开心,很不开心,我就想和伙伴玩,不和伙伴玩,我的快乐就更少了,直到上次的几件事,我知道了快乐。
修改后:
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因此我就变得非常不开心,于是我就想和伙伴玩,假如我不和伙伴玩,我的快乐就更少了。通过上次的几件事,我终于了解了其实快乐有时很简单。
修改成果:句子通顺,开门见山,点明主旨。
所以在进行作文修改时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学生修改的重点。如果有外貌描写,可以在文中用笔划出来,并且在句子边上写上自己对这段外貌描写的评价。
所以说每个阶段、每一堂课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写作重点,从而确定修改重点。只要这样在每一堂作文课中都落实一个或者两个知识点,稳扎稳打,一点点积累,就一定能够让学生在写作上有所提高。
四、注意修改阶段
初中三年的写作训练是有一个系统性的,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有所区别,再加上学生在每个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存在着显著差异,所以在每个年级的每一学期,甚至是每一堂作文课都应该有自己的目的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
比如,初一的第一学期是小中衔接阶段,我们更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在作文修改时可以侧重在某些方面,如看是否分段,段前是否空两格;看卷面是否整洁;看书写是否准确 ;看共有几处病句;看标点的使用是否正确;看文章的中心是否围绕题目来写,结构是否完整,是否把一件事情写完。这些都是一篇作文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所以必须在初一的第一学期就养成一些写作上的好习惯。
初二是一个写作的提升阶段。这个时候是为初三的升学做准备的,而且又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写作基础。这时的作文修改除了继续保持初一时的那些内容外,还得强调一些内容,比如句子运用是否准确,内容详略安排是否恰当,人物刻画是否生动,是否表达了学生的真情实感等。
【例2】
修改前:
我们来到一条小河边。因为我们怕失火了,所以选在小河边。我们分头去捡了一些柴,把它们塔起来,然后我们就把柴点着了,看看火候差不多了,就把从家里带来的番薯扔进了火堆。
修改后:
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了一条小河边,看着这清澈的河水,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闭上眼睛,仿佛自己成了水中的鱼儿,自由自在。“快去捡柴禾喽!”伙伴的一声呼唤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只见有的伙伴已经爬上了河边的小山坡,去寻找“燃料”——枯枝败叶;有的伙伴猫着腰,在建筑“灶台”——挖坑;有的伙伴在河边洗着番薯。我看着他们忙得不亦乐乎的样子,立即加入了他们的队伍。过了没多久,伙伴们都带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胜利归来。于是,我们开始烹饪我们的美食了。先是搭好柴禾,再把枯叶放在柴禾的下面,点燃枯叶,只听到“噼噼啪啪”的一阵响声,希望之火就一下子蹿了起来。我们迫不及待地把番薯扔进了火堆。
修改成果:人物形象生动,主题突出。
如果把初一的写作要求比喻成一个人的骨架,那么初二的写作要求就好比是人的肌肤,当然如果要这个人活起来还必须有不可或缺的大脑。所以初三的写作要求就好比是人的大脑,人有了大脑,才可以思索,才可以喜怒哀乐,有了喜怒哀乐,才称得上是人生。所以到了初三我们的写作要求也就相应地有了质的飞跃:文章的构思是否精巧,形式是否新颖,选材是否精当,主题是否跟上时代的脉络,是否具有创造性。
【例三】
修改前:
这就是我小时候最简单、最纯真的快乐了。
修改后:
一个番薯,一缕清香,一种情缘。情缘淡淡地沁入人的心底,让人释怀。简单至极,而又深沉无比,这就是快乐。要不怎会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达?所以快乐有时就这么简单。
修改成果:其实快乐就如题目所述,换一种心境,换一个角度也许就有了另一片风景,“我”由小小的番薯悟到了生活的快乐,并引用古人的诗句阐述道理,以小见大,构思精巧。
新《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所以笔者认为,初三阶段的作文教学应该有质的飞跃,它应该是学生个性的体现。
五、指导修改方法
1.互批互改,以助促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有的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是知识面窄。在作文批改教学中,完全可以让学生自改、互改,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把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到作文批改的教学实践中去。可以先把学生按作文的不同水平分成四至六人为一组,要求每个人都阅读其他人的作文,如遇到自己认为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改,并征求作者意见。对有争执的问题,教师要给予点拨。这种方法可集思广益,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修改作文的能力。还可以把优等文给写作较吃力的学生改,让他们有榜样可学,修改时也不会感到太吃力;把问题较多的文章给写作能力较高的学生改,让他们有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并能在互改中提高评改水平。
当然,光要求学生修改是不行的,教师应该及时对照查看他们的修改情况,对誊清后的作文再次批阅,然后根据修改情况批上成绩,并进行第二次集中评讲,着重表扬对作文进行认真修改的学生,推荐改得好的篇章和片段,这对学生认真修改作文是一种肯定和鼓励,同时也增强了学生间相互沟通、协商以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2.学生自改,形式多样
首先用阅读法来促进自改。教师平时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有目的地让学生了解作者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的多种特点,并且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老舍曾说过:“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看念得通顺不,逻辑性强不强,看看句子是否有不够妥当处。”可见,用阅读的方法修改自己的作文,对于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平时,要求学生完成作文草稿后必须做到“四读四改”。第一遍是默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反复思考,检查文章是否围绕中心,段落层次的衔接是否连贯,是否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这一步难度较高,往往需要教师多加指导,而且每一次只能练一项,或改段落,或改详略,逐步积累,提高自改水平。第二遍是轻声读,要求学生重点改正病句和错别字,做好增删补漏工作。第三遍是大声朗读。大声朗读,将书面文字转化成口头语言,学生不仅运用视觉,而且运用听觉,凡是读不通顺的地方,往往是病句,就要修改,直到读通顺为止。第四遍是互相读。通过读改,学生就会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文章大大地变样了,自己也能写出一篇通顺而有中心的好文章,由此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作文的兴趣大为提高。
其次,用重作法来指导自改。重作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去重作旧题。因为学生作文,不可能一下就达到教学的要求,而有些问题,一时也难于觉察,所以,可让学生“冷却”一段时间,做到“像忘了似的”(茅盾语),然后针对旧作中的毛病及不得要领的地方去重作旧题。这样“重作旧题”,“文必日进”,也就深得“作文深造之法”了。每条途径都可以使文章臻于完美,让学生真正体味到作文成功的乐趣。
确实文章不妨千次磨,千锤百炼方入妙。通过运用以上方法,我发现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写作目的更明确了,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也强了,写作水平也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