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周叔莲 男 1929年7月出生于江苏溧阳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53年7月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毕业,以后在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79年转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曾任该所所长(1985年—1993年),《中国工业经济》杂志主编(1988年-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6年-1996年),哲学社会科学应用经济学科规划组成员(1986年-2002年),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和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经济研究》等报刊发表400多篇论文,著有《论经济管理》、《中国式社会主义经济探索》、《中国工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主编)、《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周叔莲经济理论文选》(上、下卷)等著作30多部。曾获1984年、1986年、1990年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著作奖,1984年、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论文、优秀著作奖,1988年《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讨论会》优秀论文奖,199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1995年香港理工大学授予“杰出中国访问学人”称号和奖励。
什么是工业化、如何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个问题,我们过去不是完全清楚的,因而工业发展战略上有过很多失误,犯过很大错误。经过30年的工业改革和发展,我们逐步调整工业发展战略,走上了适合中国国情和符合世界潮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本文探讨三个问题:
中国工业改革30年的历史阶段
如何划分30年工业改革的历史阶段,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有的同志根据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划分阶段,有的同志根据工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划分阶段,这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我认为,也许根据转变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即调整工业发展战略来划分阶段,可以更好一点说明中国工业改革30年的历史进程。
建国以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基本上是照抄苏联的。其主要特征是:1.在工业中国有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不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2.实行计划经济,限制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3.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和服务业。4.实行“赶超战略”,追求速度,忽视效益。5.重视基本建设,忽视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增长方式粗放。6.政企不分,企业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没有自主权,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7.重积累、轻消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慢。8.由于帝国主义封锁,对外开放程度极低。这些特征也就是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在一定条件下,这种传统的工业战略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它的缺陷和弊端很多。由于1958年以后极“左”路线的影响,特别是“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导致了极其严重的后果,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国民经济濒于破产,实质上发生了经济危机。粉碎“四人帮”后经过拨乱反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传统的工业发展战略就到了非转变不可,同时也有条件转变的时候了。不过转变也是非常艰难曲折的。下面分四个阶段简要说明工业改革30年的进程:

调整工业发展战略的启动阶段(1978~1984年)。为了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李先念在报告中提出,要用3年时间,坚决地逐步地把多方面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基本上调整过来,积极稳妥地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继续整顿好现有企业,大大提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他着重指出:要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搞上去,调整好农业和工业的关系;加快轻纺工业的发展;立足于现有企业,大搞挖潜革新改造;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和职工的物质利益结合起来。这些都是对传统工业发展战略内容的调整。1981年召开的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是调整工业发展战略的又一次重要会议,赵紫阳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了3年来贯彻“八字”方针的情况,提出“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是要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左’的指导思想下的一套老的做法,真正从我国实际出发,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比较好,人民可以得到更多实惠的新路子”。党的十二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胡耀邦在报告中指出: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的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从战略指导思想上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急于求成的错误思想。十二大要求“六五”计划期间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八字”方针。执行“六五”计划取得了好成绩,尤其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协调发展,压缩了基本建设规模,职工生活有了较大改善,在调整传统工业发展战略上开了一个好头。
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84年~1992年)。从世界各国的历史看,凡是工业发展顺利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一个好的制度,特别是好的经济体制。在现阶段能够保证我国工业化顺利实现的体制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前一阶段,虽然在改革经济体制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改革要服从于调整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而且当时仍坚持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采取的对企业扩权让利、经济责任制、利改税等措施都未能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因此,工业改革仍是初步的,经济体制中妨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弊端还未从根本上消除。“六五”计划的完成为全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创造了条件。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指出,改革经济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认为,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要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决定》提出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开的“两权分离”理论,这一阶段根据这一理论,大中型企业主要搞承包。1987年底,全国预算内企业承包面达78%,大中型企业达80%。企业承包给企业落实了一些经营自主权,对工业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企业仍隶属于政府,政企不能分开,企业不能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而且和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的要求相矛盾,其缺陷日益暴露。改革所有制结构是工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一阶段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三资企业”有了发展,私营经济仍不合法。十三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积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但直到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私营经济一定程度发展的必要性,才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决定》还提出建立合理价格体系、实行政企分开、认真贯彻按劳分配、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针,这些对工业都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是工业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决定》提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例如:只承认国有企业有经营权,不承认国有企业作为法人应该有法人财产权,认为劳动力不是商品,土地、矿山、银行、铁路等一切国有企业和资源也都不是商品。不过,商品经济实质上是市场经济,所以这个阶段是我国工业和国民经济中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年~2002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矛盾和缺陷要求它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转变。1992年初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破除了对传统计划经济的迷信,这种转变就具有了必然性。同年党的十四大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次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在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并规定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充实和发展了“两权分离”理论。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重要任务。这一阶段工业改革就是按照以上要求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仍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务院就确定100家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各省市自治区也进行了试点,试点取得了经验。但由于长期积累的历史问题没有解决,当时国有企业困难重重,全部国有工业企业有1/3明亏,1/3潜亏,仅有1/3赢利。1997年党中央决定用3年时间帮助企业脱困,采取了多种措施,到2000年底,全国6599户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减少到了4391户,基本上完成了“三年脱困的目标”。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要求到20世纪末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过努力,国务院确定的和各地选择的2700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企业绝大部分按时完成了股份制改革,基本实现了改制任务。到2000年底,工业中也基本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工业改革还有许多艰巨任务有待完成,如大型国有企业的股份化公司制改革和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垄断行业的管理和产权制度改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等等。1999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以及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又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规定和部署,新世纪工业改革按照这些部署继续进行。
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阶段(2002年~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标志着我国工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进行工业改革就是为了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世纪之交我们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参加了WTO,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进入新世纪以后,工业结构、科技进步、地区关系、城乡关系、资源环境等问题突出起来。在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当前科技发展趋势和充分考虑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说: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报告还提出了以下重要任务: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化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这些都是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关的。十六大以后新型工业化道路又有了新的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思想。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总结5年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验的基础上,2007年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新要求,并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任务。“十五”计划时期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取得明显成绩,正在遵循十六大、十七大的要求,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继续努力前进。
中国工业改革30年的成绩
30年来,我国工业改革取得了多方面的巨大成绩,主要成绩有:
工业中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以来,在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非国有和非公有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根据金碚的计算,在工业总产值中,1978年国有企业占77.6%,集体企业占22.4%,其他经济成分比重极小。2006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占31.2%,国内非国有企业占37.2%,“三资”工业企业占31.6%。(《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5期)另据有人计算,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收资本中,200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收资本所占比重为61.2%,2006年为45.19%。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个行业中,国家绝对控制、相对控制的行业共16个。(《财经科学》2008年6月)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仍起着主导作用。
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巨大进展。到2005年底,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国家重点企业中的2524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已有1942家改制为多元股东的股份制企业,改制面为76.9%,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已达到80%以上。中央企业中,宝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19家企业按照《公司法》转制,开展董事会试点,改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央企业及所属子企业的股份制公司制企业户数比重,已由2002年的30.4%提高到2006年的64.2%。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2003年以来,国有企业绩效日益提高。2006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78万亿元,实现利润1.1万亿元,其中,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1368亿元,实现利润7546亿元。国有企业活力得到提高,国有资产得到保值增值,国有经济得到壮大。
建立了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了改变政出多门、政资不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党的十六大明确了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方针,即在坚持国有资本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中央政府和省、市(地)两级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关。国务院国资委于2003年3月成立,到2004年6月,全国各省市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尽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但新建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确实是有效地推进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发挥主导作用。
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五个经济特区,大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地区、胶东半岛、辽东半岛、河北广西等多个沿海经济开放区。90年代初实行了上海浦东新区和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流域一带的开发开放,黑河等13个沿边城镇的对外开放,以及内陆省会和自治区首府的对外开放。到90年代上半期,我国已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沿江开放地带—内陆开放省会城市—沿边开放口岸”的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的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和吸引外资的大国,2007年来国家外汇储备15282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实施“走出去”战略已迈出了坚实步伐。
工业持续高速增长。由于改革开放,我国工业持续高速增长。1978年~2005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745.2亿元增长到87046.7亿元,按可比价格年均增长11.3%,同期工业增加值增加了17.75倍。2007年,按现价计算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21381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107367亿元,成为世界工业产值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越来越多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世界第一位或前几位。
促进了工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了我国工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企业技术改造,我国工业从为国内市场提供消费者需要的商品,发展到很多产品可以供应国际市场。产业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自主创新越来越受到重视,1991年~2006年,我国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从388亿元上升到5757亿元,年均增长19.7%,R&D经费支出从1987年的74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3003亿元,年均增长21.4%,超过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的增长速度。R&D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87年的0.62%上升到2006年的1.42%。在科技开发中的科技人员也逐年递增,从1987年到2006年,科技人员总数年均增长4%,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年均增长5.7%。30年来,我国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如大中型工业微电子控制设备占生产经营用设备原价的比重从1991年的6.1%提高到2006年的12.1%,提高近一倍。
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改革以来,工业结构的调整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取得了成绩。取得成绩的原因很多,但改革经济体制是一个主要原因。80年代初主要是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关系严重失调,除采取了对轻纺工业“六个优先”的政策,国有企业扩权让利和乡镇集体工业企业的发展也对轻工业加快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经济过热导致加工工业和基础工业严重失衡,调整中城乡集体工业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改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90年代末开始,重工业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资源环境问题凸显,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现结构升级。由于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这次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业人口迅速增长,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仅1993年~1996年3年中,我国设立城市就由570个增加到666个,平均每年增加32个城市。1990年~1995年,我国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1.43~1.44个百分点,其中,1995年~1998年3年间,全国城镇人口每年增加约2500万人。1978年我国人口城市化率为17.9%,2000年为36.1%,2006年已升至43.9%。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改革开放促进工业和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民也得到实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年为343元,2002年为7703元,2007年为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8年为134元,2002年为2476元,2007年为4140元。反映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城市居民由1978年的57.5%下降为2006年的35.8%,农村居民由67.7%下降到43%。人口平均寿命明显提高,1981年为67.77岁,2000年提高到71.4岁。
加快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化进程可以分为工业化前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三个阶段。陈佳贵等同志在《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年-2005年)》中,构造了一个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为0,则表示该国家或地区处于前工业阶段;综合指数为大于0小于33,则表示工业化处于初期;综合指数大于33小于66,则表示处于工业化中期;综合指数大于66小于99,则表示处于工业化后期;综合指数大于99,则处于后工业化阶段。根据他们的计算分析,我国1978年工业水平综合指数为6.6,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前半阶段。1995年综合指数达到18,刚步入工业化初期的后半阶段。2000年综合指数为26,2002年为33,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05年综合指数达到50,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十五”时期中国工业化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工业化水平综合指数年均增长接近5。这说明改革深化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促进作用。现在中国已经是工业大国,但是离开工业强国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以上概括远不全面,例如工业改革还促进了工业地区布局的优化,工业企业组织结构的改进,工业企业管理的加强和创新,等等。限于篇幅,不再论述。
深化对中国工业化问题的认识
30年工业改革也帮助我们提高了对中国工业化问题的认识。下面我谈两点体会。
什么是工业化。在什么是工业化问题上我们有过许多片面认识。工业改革过程促使我们不断反思这个问题,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例如,过去曾把工业化和发展工业等同起来,认为实现工业化就是发展工业。这种认识来自斯大林,斯大林认为工业总产值达到工农业总产值的70%就实现了工业化。工业化当然要发展工业,但不能把工业和发展工业等同起来,否则,就会导致重视工业,轻视农业,用损害农业的办法发展工业,就会导致重视城市,轻视农村,造成城乡差距扩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加剧。又如,过去曾把工业化道路看成只是农轻重的关系问题。为了纠正斯大林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错误,毛泽东同志提出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是工业化道路问题,认为我国经济建设在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农业和轻工业。这是工业化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但人们据此认为工业化道路就是“农轻重”关系问题,则又成了一种片面性。它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忽视发展服务业。改革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服务业在实现工业化中的重要作用。又如,把工业化看成是主要发展大工业。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说:“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发展大工业”,是这种说法的一个来源。工业革命以后,由于大工业的发展,很长一段时期内是大生产排斥小生产,有人甚至认为小生产会被大生产消灭。但后来的历史表明,工业化过程中大生产不可能消灭中小企业,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大中小企业并存的,而且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优势。如果把工业化看成就是发展大工业,就会忽视中小企业,影响工业化的顺利发展。再如,把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工业化完全对立起来。斯大林等把优先发展重工业说成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把优先发展轻工业说成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就是这种片面性的表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工业化是有区别的,但是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原来经济都比较落后,都面临着工业化的任务,因此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工业化也必然具有共同的规律性。如果把它们完全对立起来,就会否认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拒绝与研究和吸取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经验教训,特别是会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忽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等工作。
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有人把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容限定在十六大报告中说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技术含量多、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我认为,十六大的这段话是在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情况下说的,而要做到“技术含量多、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都要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前提条件。所以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容不能仅限于以上内容。根据工业化的含义和我国30年改革的经验,我认为新型工业化道路至少要包括以下重要内容:
①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结构。
③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依靠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带动,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④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⑤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加强东、中、西部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战略。
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
⑦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化市场体系和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⑧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正确处理发展新兴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⑨保障职工权利,增加职工收入,改善和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
⑩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和节约多种自然资源。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把正确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容,是完全正确的。这里把繁荣农村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作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容,也是符合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的精神、符合工业化道路内涵的要求的。因为,中国工业化必然会遇到农业经济、区域经济、劳动经济、居民收入等重大问题,而且必须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有体制保障,从而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所以,把以上这些方面都作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容,我认为是必要的和正确的。
(责任编辑:胡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