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提高教学实效性,本文针对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 数学 教学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伴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新一轮数学课程实验的开展,它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对于数学教育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活性高峰期。新课标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但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更多的却是严峻的挑战。
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核心内容
1、新课程注重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人文探究应用等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纯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学科共通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事,从而实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2、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
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我们教师应对创造能力之于人才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努力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我们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二、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淡化双基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教师不敢讲知识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了了之的情形。有人甚至把新课程等同于“学生自学-互相讨论-教师总结”的教学步骤,以至于认为学生学得好不好已经不重要了。事实上任何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继承,任何高精建筑都离不开牢固的基础,正确的继承和扎实的基础只会促进而不会妨碍能力的发展。
2、教学内容:滥设情景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数学知识,这一共识已经深入每一位教师心中。但又出现了情景(有真情景,也有假情景、虚情境)一统课堂的情形,似乎没有情境创设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把情境设置看成数学教学中引入课程内容的唯一合理方法。以上的这些怪现象正充斥着我们的课堂。
3、教学方法:生搬硬套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个亮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多样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三、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教学语言要有效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语言是上好数学课的基本保证,老师只有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才能使学生坚定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语言,说话应该尽量做到清晰、大小适度、具有亲和力,切忌重复、罗嗦、带口头禅。教师的提问不要过大和笼统,否则,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根本无法找准切入点。所以教学语言应该是科学和严密的。有的教师教学语言不够科学,也不够严密。
2、教学组织要有效
首先,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碰碰壁”,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矛盾来激发好奇心,为学习新知提供“心理需要”的准备。学生们皱眉凝思,积极思考,于是在急迫想知道“究竟”的心理下进入了探究学习阶段,求知欲望非常强烈。
其次,课堂结构的组织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要允许学生尝试、出差错,然后自行解决错误,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这就显示了自主学习的优点,如果教师加以因势利导,则必然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集中到学习中来。
3.激发学生思维动机要有效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更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
每位数学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发展权利和需要尊重理解的人;充分认识到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人,只要我们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
[2]苏伟.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 数学 教学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伴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新一轮数学课程实验的开展,它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对于数学教育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活性高峰期。新课标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但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更多的却是严峻的挑战。
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核心内容
1、新课程注重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人文探究应用等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纯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学科共通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做事,从而实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2、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
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我们教师应对创造能力之于人才的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努力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我们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教师要理解素质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二、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淡化双基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教师不敢讲知识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了了之的情形。有人甚至把新课程等同于“学生自学-互相讨论-教师总结”的教学步骤,以至于认为学生学得好不好已经不重要了。事实上任何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继承,任何高精建筑都离不开牢固的基础,正确的继承和扎实的基础只会促进而不会妨碍能力的发展。
2、教学内容:滥设情景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数学知识,这一共识已经深入每一位教师心中。但又出现了情景(有真情景,也有假情景、虚情境)一统课堂的情形,似乎没有情境创设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把情境设置看成数学教学中引入课程内容的唯一合理方法。以上的这些怪现象正充斥着我们的课堂。
3、教学方法:生搬硬套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个亮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景观,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多样化的背后,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
三、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教学语言要有效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沟通感情的桥梁。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语言是上好数学课的基本保证,老师只有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情谊,才能使学生坚定学习的自信心。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能够让学生接受的语言,说话应该尽量做到清晰、大小适度、具有亲和力,切忌重复、罗嗦、带口头禅。教师的提问不要过大和笼统,否则,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根本无法找准切入点。所以教学语言应该是科学和严密的。有的教师教学语言不够科学,也不够严密。
2、教学组织要有效
首先,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碰碰壁”,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和矛盾来激发好奇心,为学习新知提供“心理需要”的准备。学生们皱眉凝思,积极思考,于是在急迫想知道“究竟”的心理下进入了探究学习阶段,求知欲望非常强烈。
其次,课堂结构的组织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要允许学生尝试、出差错,然后自行解决错误,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这就显示了自主学习的优点,如果教师加以因势利导,则必然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随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集中到学习中来。
3.激发学生思维动机要有效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更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
每位数学教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发展权利和需要尊重理解的人;充分认识到只要条件具备,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别差异的人,只要我们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
[2]苏伟.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