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面对面吗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8971563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挫折教育”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就是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坦然面对挫折,培养其摆脱困境、超越困难的能力。
  很多人认为,“从小体验过越多失败,长大以后抗击失败的能力就越强,也就越发容易成功。”遗憾的是,从心理学的专业视角看来,这种简单的因果关系毫无根据,十分荒谬。
  挫折教育过度,只会伤害孩子
  生活的挫折无处不在。跑步没有小兰快,算数没有小红好,小白只和小黑玩不理我……这些不开心的事情,对孩子来说,都是实打实的挫折,都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对、忍耐、坚持、控制、寻找方法解决——或者,学会对自己改变不了、解决不了的事情坦然接受。
  正是因为外面的世界有这么多的挫折,所以家庭的温暖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更加宝贵。来自亲人的支持、鼓励、安慰,可以帮助我们在家中恢复气力,更好更快地重新出发,去面对外面的挑战和失败。
  可是偏偏有父母在孩子遇到挫折时“雪上加霜”,过度地进行挫折教育,尤其是通过人为给孩子“制造”挫折来培养孩子的抗挫力!这难道不是一件南辕北辙的傻事吗?它不仅不利于抗挫折能力的培养,还会严重地影响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
  抗挫力:1岁前大体形成
  一个人对于挫折的耐受度,或对于未来保持信心的心理基础,在他1岁前就大体形成了。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孩子在婴幼儿时期被照料得较好,在一个有爱的互动的环境下成长,那么一般他的心理健康能力就比较扎实;长大以后,对挫折也就具备了更好的忍受和抗击能力。
  因为当一个婴儿感受到饥饿,产生焦虑,哇哇大哭的时候,如果他总是能够得到及时哺乳和照顾,那么他的焦虑就会很快消失。反复如此,这个婴儿就会在内心建立起最基本的信心——
  “这世界上所有糟糕的事情终将会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没有自信心,谈何抗挫力?
  抗挫能力是自信心的进一步发展。自信心强的人抗挫能力就强,自信心弱的人抗挫能力就弱一点。也就是说,培养起孩子充分的自信,孩子自然会形成很强的抗挫能力。
  那么自信心哪里来?当然是做出来和练出来的。
  比如,孩子学走路时,大人不要总是抱着他,而应该由他自己跌跌撞撞,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走路。一旦孩子拥有了走路这项技能,可以自由活动、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时,他就会感到自信;而这种自信心会迁移到以后的生活中去,让孩子坚信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
  2种偶发场合:你可能错过的抗挫时机
  许许多多的偶发因素,也会对孩子的抗挫力产生影响。比如:
  家长自身对于挫折的态度。同样是汽车轮胎漏气等待救援,有的家长气急败坏,有的家长只会低头玩手机,但也有家长趁机和孩子一起研究路边的植物,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和草籽。家庭其他成员对于挫折的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
  孩子遇到挫折的本能反应。一味要求孩子“要坚强”,不去问问他究竟卡在哪里,只会让孩子更不听你的话,表现“更不坚强”。相反,家长学会察言观色,适时介入,通过巧妙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或者及时沟通,孩子遇到挫折时的情绪就会很快消除。
其他文献
铁钳拔牙、针刺大腿、烟頭烫嘴、热水浇头、喂食猫粮……近年来,类似父母家暴虐童事件时有发生。孩子不听话太调皮,而且经常惹祸,当然需要教育和惩罚,但是野蛮惩罚构成对孩子的身心摧残,涉嫌家暴。《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明确规定,“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均属家暴。  一直以来,在大多数人眼里,家暴存在于丈夫与妻子之间,而家长和
我给憨憨找了一个起子,插入搭扣下面再试,果然,他轻松就打开了易拉罐。  这时我对他说,这就是杠杆原理。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许多孩子对机械非常感兴趣,比如他会不断地去旋转齿轮,痴迷齿轮的联动;他还喜欢玩汽车、飞机,爱看轮子的滚动;也喜欢一切能发射的玩具,比如打出子弹的玩具手枪,扔出石头的投石机……  如果你家就有这样的孩子,首先恭喜,说明孩子有很强的科学探索欲,这些特质对于将来的理科、工科学习
小妞过了4岁,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已经不甘心当小跟班小甜心了,整天刷存在感,一旦胡搅蛮缠起来真让人头疼。  比如今天她一放学就开始找麻烦,站在大道上不肯走:“妈妈我好饿,我要吃芝士条!”  “宝贝,妈妈知道你饿了,可是我们现在没有芝士条啊,要回家才有,我们先吃苹果,行吗?”  然而,她还是依旧执拗想要芝士条。旁边的哥哥怕我不够麻烦,还在添乱:“妈妈快走啊,我好累,我要回家!”  好不容易,爸爸把小妞
客厅里的三声“哇——”  “哇——”我正在书房看书,刚才还充满嬉笑的客厅,突然传来了小树撕心裂肺的哭声。  “跟你说了小孩不能玩插座,你非要动!电着怎么办!”这是姥爷的声音。显然,“战事”是姥爷带着小树一起玩时爆发的。  “哇——”小树哭得更厉害了。  “没事没事,小树不哭了哈!小树最乖了,乖孩子都不哭的。”这是树爸的声音。正在做饭的树爸凑过去,试图通过“戴高帽”让小树以此“自律”。不过正沉浸在情
宝宝一发烧,家长都很紧张,害怕发烧会烧坏脑子,把孩子烧傻了。其实发烧是不可能把大脑烧坏的,父母之所以有这样的误解,是弄混了“发烧”和“脑损伤”的因果关系。  41℃:危险的临界线  脑细胞有一个耐受高温极限,一般为41.7℃,细胞蛋白质才会因高温变质,造成不可恢复的损伤。但这种温度在临床上极少发生。  孩子,特别是婴幼儿,他们的体温控制中枢稳定性不如成人,轻度的病毒感染也可能烧至40℃,此时家长无
编者按:“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些名言警句之所以千古流传,在于它的深刻哲理。  让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目的不仅是要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习惯和独立自强的精神。  让我们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劳动最光荣”的种子吧,这会让他终身受益。    两位妈妈的对话    晚饭后,超市售货员李阿姨到幼儿园刘老师家里串门。看
英国一项新研究发现,鼓励孩子多使用手势可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该研究试验涉及78名9~11岁的儿童,比较了自发使用手势的儿童和不爱或不会用手势儿童的创造力差异。研究人员让参试儿童观看报纸、罐子和水壶等家居图片,并要求他们凭想象说出各种物件的新用途。对比结果显示,自发用手势的儿童创意想法更多。正常使用手势的孩子平均出现13种表达物件新使用方法的手势,而被特别提示使用手势的儿童平均产生大约53个表达
分离焦虑大家应该不陌生了,它通常会在宝宝七八个月开始出现,持续到一岁多。典型的表现是宝宝时刻粘着妈妈,如果妈妈离开就会哭闹不止,哪怕爸爸来抱也会哭。洗澡,玻璃门外面两只小手一边不停地拍门,你们脑补一下苏妈的心情……连蹲马桶都要把她的游戏床放在厕所门口——她得能看到我,才不会哭闹。分离焦虑严重的宝宝,是缺乏安全感吗  那段时间,我的心理压力非常大,总觉得自己没有把宝宝带好。朝夕相处,亲力亲为,从出生
小米喜欢看中央台每晚19:30的天气预报,不过她关注的其实并不是天气,而是那些城市的名字。每当听到南京、上海、昆明等城市时,她就会很开心地嚷嚷着她去过。其实,小米还去过很多其他城市,因为不是省会城市,所以常常无缘出现在新闻联播中。  “它们都在什么位置,离北京有多远呢?”小米常常会很好奇。  我想,如果有一张地图摆在我们的面前,小米就可以直观地找到曾经去过的地方,将我们的足迹一一在地图上呈现出来,
儿子小浩自小是个动物迷,每次我们去散步,看见别人牵着小狗,他就挪不开步子,缠着要养狗,我说:“别人遛狗,我们遛小孩。”他说:“那么小孩喜欢养狗呢?”我无语。后来,他又要求养鱼,也是磨了好久。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对他说:“我给你买条小鱼,给它起名叫乐观,每一次你看到它就要乐观。”他说:“如果乐观死了呢?”我说:“还要乐观,要不然你就再也没有小鱼了。”他乐不可支地一口答应。  我们去隔壁的宠物店,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