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升入初中的学生,一方面对初中教师怀有陌生感、敬畏感和期待感,另一方面对初中数学又怀有好奇感和新鲜感。如何和陌生的学生一起上好第一堂数学课,以拉近和学生的关系,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激发他们学好初中数学的兴趣。我做了下面的思考和实践。
[教学目标]
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起他们对数学的思考。
②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及学习方法。
③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在这节教学中,我没有对学生罗列一系列数学学习的要求,也没有忙于安排具体的数学知识的教学。我认为,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习惯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所以我根据这些年对数学的感悟,上了一节数学学科简介课)
[教学策略]
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作为不漏痕迹的切入,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达到本节的教学目的。
[教学准备]
下载相关图片,制作幻灯片,记住大部分学生名字。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问好
预铃响后,我就在教室门口站好,为了给学生留下一个好印象,在着装上刻意注意了一下,即得体又大方。在第二遍铃声响起后,我从容自信地走进教室,我并没急着喊上课,而是用目光和蔼亲切地跟每一位学生进行无声的交流,看到学生站直了,眼里有神了。然后才喊:“上课”。学生起立后,我再一次用目光环顾了所有的同学后短促亲切地说:“同学们好”!
(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辩证思维还刚开始形成,他们对事物好恶的判断往往带有片面性、随意性及迁移性。当他们的第一印象比较好时,就会把这种“好感”迁移到你所教的学科上。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切,给学生留下个好的第一印象。师生第一次见面,教师要有充沛的情感和良好的精神面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的无限热爱。而我的几次和全体同学目光的交流,一是让学生调整站姿。二是告诉所有的同学,我在关注你们每一位。上课伊始。师生互相问好常常被有的老师省略,其实,这是培养学生注意力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可或缺的环节)
第二环节:思维训练
1.引子
孙悟空的启示:我利用大屏幕播放了一张孙悟空的图片请学生欣赏,然后又出现七张不同形态不同版本的孙悟空。
2.设疑
让学生思考:老师用这么多张不同的图片,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3.拓展
学生七嘴八舌,大部分都围绕一个主题,不论什么形态的图片,都是—孙悟空。就象数学不论题型怎么变,但数学知识的核心是不会变的,学习要抓住知识的本质,不要被表面所迷惑。这就象数学类型识别包括题型的识别和知识点的识别一样。然后给出有若干个钥匙和锁头的图片,如何才能顺利地找到开锁的钥匙。启发学生思考我们要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要做到:浴火重生→历练→砺炼。(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通过层层设疑,启发思考,特别是“拓展”环节,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既锻炼了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实践能力)
4.过度
拓展后,师可继续问,孙悟空还给我们什么启示呢?然后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分析:拜师诚、学艺悟、目标高。通过学生讲解三打白骨精来具体阐述对于简单的题目,恐怕未经患考便有了解题思路甚至是答案。但对于一时毫无头绪的题目,不进行类型识别简直就是寸步难行!不要过于依赖自己的感觉,要养成在感觉的基础上进行验证的好习惯!(在教学中并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且,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导他们做学习的主人。活动小结中的回顾和归纳帮助学生学会了学习,也使学生了解了归纳的方法。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学态度等,必将对你所教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会影响到他们一生对数学的态度和看法)
第三环节:注重教学过程
1.拓宽认识,懂得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简介数学严密的逻辑性后,通过几个故事让学生体会数学具有预测、模拟、益智功能。英国思想家培根认为:数学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马克思也曾说过,一切科学只有当它成功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2.数学是启迪思维的科学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是一种工具,它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载体。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精神,数学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从三个游戏中感受数学:
①观察与猜想。观察数列l,3,6,10,……请问下一个数字,再下一个数字分别是什么?(15,21)
②刀砍西瓜,思维训练。给你一个西瓜,请砍三刀,你可以把它砍成几块?(结论是开放的,可砍成4、6、7、8块)
③剪纸圈,误与悟。把一张长方形纸条反贴成圈,沿中心线剪开,问有几个圈?(生:2个)教师操作后,是一个圈(生诧异),再把这个圈沿中心线剪开,问有几个圈?(生犹豫,有说1个的,也有说2个的),教师操作是2个圈。学生在误中有所悟,感受平面与空间的差异,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散的数学思维。
皮亚杰曾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数学课程标准》也大力提倡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得到发展,让学生感受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他们一种敢于探索新知的勇气。
3.美妙神奇的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但其自身的抽象性、严谨性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匮乏和抽象思维的局限性,导致了不少学生认为数学是“深奥、枯燥、繁琐”的,起始课上要为数学“正名”。数学美美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美必须用心灵去体验。比如圆,朴实无华,却具有“无与伦比的美”:在同一平面内,圆周上任何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都等于圆的半径),反过来,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点都在圆周上;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线都相交于一点;立方体无论从正面、侧面、上面投影得到的图形都是正方形……数学家拉普拉斯曾说过:“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
4.初中数学体系
从横纵两个维度介绍初中数学学习的内容,概括内容做到简单简洁,让学生感觉数学就那么点事。
第四环节:调查学生对数学的态度
根本不存在永久的差生,差是差在以往的知识上,只要努力弥补,就可以完全跟上全班步伐。我们只要做到:“四敢”—敢想、敢说、敢问、敢做,那么我们就能把数学学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种需求也就是参与的需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多创设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全部活动。)
第五环节:作业
以《我身边的数学》为题,写一篇数学小文章。
<此安排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感受能力,同时也是在落实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观念)
[教学反思]
在第一堂课上,教师向学生交了底,以心换心,这对今后的数学学习具有激励作用。有目的的起始课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引领学生沐着春风踏上快乐的数学学习之旅,对学生的数学学业的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内容安排得还是有些多,有些环节收得比较急。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一次、两次……持之以恒,学生定会在下一次提问时更加轻松,更加大胆,也会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最终达到会问、善问,从而学会思考,提升思维品质。
(责任编辑:张华伟)
[教学目标]
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起他们对数学的思考。
②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及学习方法。
③通过本节课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在这节教学中,我没有对学生罗列一系列数学学习的要求,也没有忙于安排具体的数学知识的教学。我认为,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习惯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所以我根据这些年对数学的感悟,上了一节数学学科简介课)
[教学策略]
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作为不漏痕迹的切入,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来达到本节的教学目的。
[教学准备]
下载相关图片,制作幻灯片,记住大部分学生名字。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问好
预铃响后,我就在教室门口站好,为了给学生留下一个好印象,在着装上刻意注意了一下,即得体又大方。在第二遍铃声响起后,我从容自信地走进教室,我并没急着喊上课,而是用目光和蔼亲切地跟每一位学生进行无声的交流,看到学生站直了,眼里有神了。然后才喊:“上课”。学生起立后,我再一次用目光环顾了所有的同学后短促亲切地说:“同学们好”!
(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辩证思维还刚开始形成,他们对事物好恶的判断往往带有片面性、随意性及迁移性。当他们的第一印象比较好时,就会把这种“好感”迁移到你所教的学科上。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切,给学生留下个好的第一印象。师生第一次见面,教师要有充沛的情感和良好的精神面貌,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的无限热爱。而我的几次和全体同学目光的交流,一是让学生调整站姿。二是告诉所有的同学,我在关注你们每一位。上课伊始。师生互相问好常常被有的老师省略,其实,这是培养学生注意力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可或缺的环节)
第二环节:思维训练
1.引子
孙悟空的启示:我利用大屏幕播放了一张孙悟空的图片请学生欣赏,然后又出现七张不同形态不同版本的孙悟空。
2.设疑
让学生思考:老师用这么多张不同的图片,要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3.拓展
学生七嘴八舌,大部分都围绕一个主题,不论什么形态的图片,都是—孙悟空。就象数学不论题型怎么变,但数学知识的核心是不会变的,学习要抓住知识的本质,不要被表面所迷惑。这就象数学类型识别包括题型的识别和知识点的识别一样。然后给出有若干个钥匙和锁头的图片,如何才能顺利地找到开锁的钥匙。启发学生思考我们要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要做到:浴火重生→历练→砺炼。(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通过层层设疑,启发思考,特别是“拓展”环节,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既锻炼了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实践能力)
4.过度
拓展后,师可继续问,孙悟空还给我们什么启示呢?然后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分析:拜师诚、学艺悟、目标高。通过学生讲解三打白骨精来具体阐述对于简单的题目,恐怕未经患考便有了解题思路甚至是答案。但对于一时毫无头绪的题目,不进行类型识别简直就是寸步难行!不要过于依赖自己的感觉,要养成在感觉的基础上进行验证的好习惯!(在教学中并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且,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其中,引导他们做学习的主人。活动小结中的回顾和归纳帮助学生学会了学习,也使学生了解了归纳的方法。教师的思维方式。教学态度等,必将对你所教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甚至会影响到他们一生对数学的态度和看法)
第三环节:注重教学过程
1.拓宽认识,懂得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简介数学严密的逻辑性后,通过几个故事让学生体会数学具有预测、模拟、益智功能。英国思想家培根认为:数学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迷,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马克思也曾说过,一切科学只有当它成功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
2.数学是启迪思维的科学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数学是一种工具,它是进行思维训练的载体。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精神,数学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从三个游戏中感受数学:
①观察与猜想。观察数列l,3,6,10,……请问下一个数字,再下一个数字分别是什么?(15,21)
②刀砍西瓜,思维训练。给你一个西瓜,请砍三刀,你可以把它砍成几块?(结论是开放的,可砍成4、6、7、8块)
③剪纸圈,误与悟。把一张长方形纸条反贴成圈,沿中心线剪开,问有几个圈?(生:2个)教师操作后,是一个圈(生诧异),再把这个圈沿中心线剪开,问有几个圈?(生犹豫,有说1个的,也有说2个的),教师操作是2个圈。学生在误中有所悟,感受平面与空间的差异,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发散的数学思维。
皮亚杰曾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发明,至少由他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递给他。”《数学课程标准》也大力提倡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在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中得到发展,让学生感受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他们一种敢于探索新知的勇气。
3.美妙神奇的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但其自身的抽象性、严谨性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匮乏和抽象思维的局限性,导致了不少学生认为数学是“深奥、枯燥、繁琐”的,起始课上要为数学“正名”。数学美美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美必须用心灵去体验。比如圆,朴实无华,却具有“无与伦比的美”:在同一平面内,圆周上任何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都等于圆的半径),反过来,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点都在圆周上;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线都相交于一点;立方体无论从正面、侧面、上面投影得到的图形都是正方形……数学家拉普拉斯曾说过:“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
4.初中数学体系
从横纵两个维度介绍初中数学学习的内容,概括内容做到简单简洁,让学生感觉数学就那么点事。
第四环节:调查学生对数学的态度
根本不存在永久的差生,差是差在以往的知识上,只要努力弥补,就可以完全跟上全班步伐。我们只要做到:“四敢”—敢想、敢说、敢问、敢做,那么我们就能把数学学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种需求也就是参与的需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多创设机会,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全部活动。)
第五环节:作业
以《我身边的数学》为题,写一篇数学小文章。
<此安排主要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感受能力,同时也是在落实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一观念)
[教学反思]
在第一堂课上,教师向学生交了底,以心换心,这对今后的数学学习具有激励作用。有目的的起始课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引领学生沐着春风踏上快乐的数学学习之旅,对学生的数学学业的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内容安排得还是有些多,有些环节收得比较急。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只有这样,一次、两次……持之以恒,学生定会在下一次提问时更加轻松,更加大胆,也会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最终达到会问、善问,从而学会思考,提升思维品质。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