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其实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没有思维,就谈不上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因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中,我努力运用这一现代教学思想,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安排以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线的教学过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积极引导参与,启迪学生思维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积极主动地、有兴趣地去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造条件,创设情境。例如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通过小组合作,放手让学生探究。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想出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把梯形割补成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多种方法。“心中悟出始知深”。要让学生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一个梯形面积公式。而且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究未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培养了主动探究的精神。
二、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在“静水”中“投石”,使学生原本平衡的状态“失衡”,在积极的课堂问答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教学“连除应用题”时,在复习铺垫的时候。我出示了这样一组题:
A 学校6个年级一共买来720本故事书,_____?
B 学校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5个班,______?
C 朋明和红红做了120朵纸花_______?
D 果园有5行桃树,65棵苹果树______?
由前三题都可以直接提出一个一步计算的问题。而最后一题没有问题可提。为什么?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号去思考,得出“5行桃树”和“65棵苹果树”是没有联系的。而没有联系的两个条件放在一起是不可以提问题的,顺理成章地诞生了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先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提出一个适当的问题。再根据求出的问题和第三个条件求出最后的问题。教学实践充分证明,选择合适的问题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交流的逻辑起点,充满着认知冲突和思维挑战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注重表达、交流,反展学生思维
教师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应特别注重让学生表达、交流。使学生逐步达到思维有条理,说话有根据,表达准确、严密。因此当学生把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时,学生的思路才更加清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才会更加深刻。
如让学生探究《在数位图上用“点”表示数》,问题:请大家在数位图上摆一摆,移一移,记下移动后的数是多少。我让学生交流摆出的数字。有的说出3个、4个,也有的说出了6个。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我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地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学生在交流中,质疑思维互相碰撞,不仅完善了自己的认识,而且极有可能会产生一个个新的想法,这正是现在教育理论所要追求的。
四、巧妙设计练习,深化学生思维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科学安排。而要使每节课的练习真正达到既巩固基础知识,又开拓思路、深化思维的目的,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情况下,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
如万以内的减法笔算,内容比较单调,练习时可这样组织:
1 两个十位与个位数字不同的两位数,交换两个数字的位置,与原数相减,看有什么规律。如:53-35=18、86-68=18、93-39=54。学生发现:(1)差的十位与个位数字之和都是9;(2)原数的两个数字之差的9倍,正好等于差。
2 进一步练习,写几个三位数,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练习。看有什么规律。如542-245=297、723-327=396、917-719=198。结果更有趣:(1)差的十位都是9;(2)差的百位与个位数字之和都是9;(3)原数的百位与个位上的数字差的9倍数的两个数字刚好是差的百位与个位上的两个数字。
这样,原来枯燥乏味的计算,变得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学生兴趣盎然地练习了笔算减法。培养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等。
学习活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看到学习活动的成果。教师要努力优化练习设计,做到难度适中,体现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等特点,使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认识到知识的用途,体会到数学知识本身的无穷魅力。体验成功。
一、积极引导参与,启迪学生思维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应当首先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积极主动地、有兴趣地去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造条件,创设情境。例如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通过小组合作,放手让学生探究。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想出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把梯形割补成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多种方法。“心中悟出始知深”。要让学生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一个梯形面积公式。而且学到了怎样由已知探究未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培养了主动探究的精神。
二、精心设计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在“静水”中“投石”,使学生原本平衡的状态“失衡”,在积极的课堂问答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教学“连除应用题”时,在复习铺垫的时候。我出示了这样一组题:
A 学校6个年级一共买来720本故事书,_____?
B 学校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有5个班,______?
C 朋明和红红做了120朵纸花_______?
D 果园有5行桃树,65棵苹果树______?
由前三题都可以直接提出一个一步计算的问题。而最后一题没有问题可提。为什么?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号去思考,得出“5行桃树”和“65棵苹果树”是没有联系的。而没有联系的两个条件放在一起是不可以提问题的,顺理成章地诞生了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先根据两个有联系的条件提出一个适当的问题。再根据求出的问题和第三个条件求出最后的问题。教学实践充分证明,选择合适的问题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学交流的逻辑起点,充满着认知冲突和思维挑战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注重表达、交流,反展学生思维
教师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应特别注重让学生表达、交流。使学生逐步达到思维有条理,说话有根据,表达准确、严密。因此当学生把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时,学生的思路才更加清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才会更加深刻。
如让学生探究《在数位图上用“点”表示数》,问题:请大家在数位图上摆一摆,移一移,记下移动后的数是多少。我让学生交流摆出的数字。有的说出3个、4个,也有的说出了6个。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这样我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地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学生在交流中,质疑思维互相碰撞,不仅完善了自己的认识,而且极有可能会产生一个个新的想法,这正是现在教育理论所要追求的。
四、巧妙设计练习,深化学生思维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科学安排。而要使每节课的练习真正达到既巩固基础知识,又开拓思路、深化思维的目的,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情况下,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
如万以内的减法笔算,内容比较单调,练习时可这样组织:
1 两个十位与个位数字不同的两位数,交换两个数字的位置,与原数相减,看有什么规律。如:53-35=18、86-68=18、93-39=54。学生发现:(1)差的十位与个位数字之和都是9;(2)原数的两个数字之差的9倍,正好等于差。
2 进一步练习,写几个三位数,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练习。看有什么规律。如542-245=297、723-327=396、917-719=198。结果更有趣:(1)差的十位都是9;(2)差的百位与个位数字之和都是9;(3)原数的百位与个位上的数字差的9倍数的两个数字刚好是差的百位与个位上的两个数字。
这样,原来枯燥乏味的计算,变得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学生兴趣盎然地练习了笔算减法。培养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等。
学习活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看到学习活动的成果。教师要努力优化练习设计,做到难度适中,体现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等特点,使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认识到知识的用途,体会到数学知识本身的无穷魅力。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