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是学习语文的手段方法。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终目标。我们既要重视目标的实现,同样也要重视过程与方法。这是新的教育理念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语文教学中阅读本位也好,写作本位也罢,都有其存在的土壤。于我们教学而言,我们要捕捉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契机,使学生主动高效地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培养良好的品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2
三年前,浙派教育的代表人物,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推出了他的同课异构代表作《与象共舞》,关于语文教学究竟是应该以阅读为本,还是以写作为本的探究,被推向了新的高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这也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着,并悉心在实践中对这两种教学思想进行着真实的体验。
关于语文教学,就如当今的课改一样,备受各方争议。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像对课改一样,“我们要实践,不要争议”(《人民教育》关于课改十年的综述语)。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作为一门学科,它本身的知识体系也十分地完善,因完善而更加丰富,更加值得探究。
以教育家叶圣陶为代表的主流读写观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的‘根’是阅读”。“培养读的能力,也是一个目的”。“教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可以看出,这一读写观是“阅读本位”的。
我们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以文选来组织单元,外挂写作练习,就是按照这一观念编写的。我们的教学中心是阅读,课堂几乎是讲读、串讲课文一统天下,这种状况也是由这一观念所决定的。此次的新课标进一步将阅读的地位提高,似乎也印证了“阅读本位”观点。
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阅读,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写作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这就与传统的读写观完全不同了。这一读写观是“表现本位”“写作本位”的。学生在写作中,不仅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能将所学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语言中,具有实践意义。
真理越辨越明。不可否认,在我们的教学实中,有许多文章是值得多读的。多读,才能把文章中的基础知识一一过滤出来,慢慢咀嚼,细细消化,学到丰富而深刻的知识。多读,才能体会到文本中流露的美,饱含的情,潜藏的慧;课堂就会生成得自然,就不会造作。这是从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而言的。那么,是否所有的学生都适合用多读这种形式来更快更好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呢?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总结归纳的问题。学生学习语文的目标是什么?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身需要或者说是源动力从哪里来?如果单从这方面来思考,写的需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的动力来源之一。这里,提倡以写促读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读的要求有所提高,而对写(我这里姑且把写字、写作等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写)的要求相对于原来而言是降低了。我对此拍手叫好。我想,这正是适应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习惯。不读,学生怎么会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没有一定的语文基础,怎样才能实现学生写的意愿呢?而到了初高中甚至以后的其它阶段,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达到了一定的量,能够完成一些相对简单的语文学习或是实现一些简单的语文需求了,再提倡以写(我这里把写宽泛地理解为语文知识的运用)促读,才是恰到好处的时机。因此,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本位或是写作本位并不是一个一层不变的概念,而是一个因为教育对象(文本和学生以及教育时机等)的不同而渐变着的,既互相补充又互相制约的教育要素。
我更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理论层面上的探讨。对于我们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而言,读读写写,写写读读,不宜把某一方面过于强化,而弱化了另一方面。就如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识字量和知识量都还很小,因此,多读自然显得很重要。于小学高年级甚至初高中学生而言,识字量和知识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更重要了。但怎么把握好这个度呢?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可能就需要教师凭经验做出感性判断了。这没有统一的尺度。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做到两者相互促进,无所谓以哪一点为本那么教条,以一方面去带动另一方面,我认为是一个值得实践的好方法。就如有的文章适合多读的形式来学习领悟,有的文章适合通过写作练习来加深理解并学习写作方法。学生也因人而异。读的能力强的学生我们要以读促写,写的能力强的学生我们要以写促读,哪种能力强了,都是一种学习上的优势,都要加以利用,发展他的另一种能力。这样,学生才会更快更好地全面健康发展。
放眼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读的确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读是学习语文的手段方法。写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終目标。我们既要重视目标的实现,同样也要重视过程与方法。这是新的教育理念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语文教学中阅读本位也好,写作本位也罢,都有其存在的土壤。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存在即合理。”于我们教学而言,我们要捕捉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契机,使学生主动高效地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培养良好的品质。
阅读本位也好,写作本位也罢,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才是我们语文教学最大的本位。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写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2
三年前,浙派教育的代表人物,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推出了他的同课异构代表作《与象共舞》,关于语文教学究竟是应该以阅读为本,还是以写作为本的探究,被推向了新的高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这也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着,并悉心在实践中对这两种教学思想进行着真实的体验。
关于语文教学,就如当今的课改一样,备受各方争议。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像对课改一样,“我们要实践,不要争议”(《人民教育》关于课改十年的综述语)。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作为一门学科,它本身的知识体系也十分地完善,因完善而更加丰富,更加值得探究。
以教育家叶圣陶为代表的主流读写观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的‘根’是阅读”。“培养读的能力,也是一个目的”。“教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可以看出,这一读写观是“阅读本位”的。
我们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以文选来组织单元,外挂写作练习,就是按照这一观念编写的。我们的教学中心是阅读,课堂几乎是讲读、串讲课文一统天下,这种状况也是由这一观念所决定的。此次的新课标进一步将阅读的地位提高,似乎也印证了“阅读本位”观点。
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阅读,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写作是阅读的目的”,“写作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这就与传统的读写观完全不同了。这一读写观是“表现本位”“写作本位”的。学生在写作中,不仅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也能将所学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语言中,具有实践意义。
真理越辨越明。不可否认,在我们的教学实中,有许多文章是值得多读的。多读,才能把文章中的基础知识一一过滤出来,慢慢咀嚼,细细消化,学到丰富而深刻的知识。多读,才能体会到文本中流露的美,饱含的情,潜藏的慧;课堂就会生成得自然,就不会造作。这是从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而言的。那么,是否所有的学生都适合用多读这种形式来更快更好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呢?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总结归纳的问题。学生学习语文的目标是什么?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身需要或者说是源动力从哪里来?如果单从这方面来思考,写的需求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的动力来源之一。这里,提倡以写促读就显得十分重要。
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读的要求有所提高,而对写(我这里姑且把写字、写作等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写)的要求相对于原来而言是降低了。我对此拍手叫好。我想,这正是适应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习惯。不读,学生怎么会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没有一定的语文基础,怎样才能实现学生写的意愿呢?而到了初高中甚至以后的其它阶段,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积累达到了一定的量,能够完成一些相对简单的语文学习或是实现一些简单的语文需求了,再提倡以写(我这里把写宽泛地理解为语文知识的运用)促读,才是恰到好处的时机。因此,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本位或是写作本位并不是一个一层不变的概念,而是一个因为教育对象(文本和学生以及教育时机等)的不同而渐变着的,既互相补充又互相制约的教育要素。
我更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理论层面上的探讨。对于我们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而言,读读写写,写写读读,不宜把某一方面过于强化,而弱化了另一方面。就如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识字量和知识量都还很小,因此,多读自然显得很重要。于小学高年级甚至初高中学生而言,识字量和知识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他们来说就显得更重要了。但怎么把握好这个度呢?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可能就需要教师凭经验做出感性判断了。这没有统一的尺度。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做到两者相互促进,无所谓以哪一点为本那么教条,以一方面去带动另一方面,我认为是一个值得实践的好方法。就如有的文章适合多读的形式来学习领悟,有的文章适合通过写作练习来加深理解并学习写作方法。学生也因人而异。读的能力强的学生我们要以读促写,写的能力强的学生我们要以写促读,哪种能力强了,都是一种学习上的优势,都要加以利用,发展他的另一种能力。这样,学生才会更快更好地全面健康发展。
放眼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读的确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读是学习语文的手段方法。写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写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最終目标。我们既要重视目标的实现,同样也要重视过程与方法。这是新的教育理念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语文教学中阅读本位也好,写作本位也罢,都有其存在的土壤。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存在即合理。”于我们教学而言,我们要捕捉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契机,使学生主动高效地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培养良好的品质。
阅读本位也好,写作本位也罢,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才是我们语文教学最大的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