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语文要素开展略读课文教学的探讨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feng1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为例,论述这类从精读课文变成略读课文的选文的教学方法,提出以下教学建议:紧扣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做好课文的教学定位;关注阅读提示和单元前后联系,突破语文学习的重难点;尝试“1+X”教学方法的融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关键词】语文要素 略读课文 “1+X”
  2019年9月,小学语文学科一到六年级全部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为了更好地使用教材,笔者把部编版与人教版四至六年级教科书进行比对,发现有28篇选文的教学功能发生了改变,有的从选学课文变成必学课文,有的从略读课文变成精读课文,有的从精读课文变成略读课文,有的从普通单元课文变成阅读策略单元课文,还有的从普通单元课文变成习作单元习作例文。其中,《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4篇选文从精读课文变成了略读课文,具体如下表: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上都有不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与领悟。略读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以单元组元,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者双线并行,这样的编排使得单元的教学目标一目了然。同时,每一课从课后习题、语文园地到习作的设置,都是紧紧围绕教科书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设置。如何吃透部编版教材“双线”结构的编排特点,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让旧版教材中的精读课文教学实现“华丽转身”?下面,笔者以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紧扣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做好课文的教学定位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围绕“走进鲁迅”这一人文主题,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4篇课文,其中2篇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整个单元安排的四篇课文风格各异,前两篇为鲁迅的作品,意在让学生初步接触鲁迅的文学作品,了解鲁迅的写作风格;后两篇为他人写鲁迅的作品,其中一首为诗歌,旨在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了解鲁迅,了解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本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在学完前两篇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安排的第一篇略读课文。与原人教版教科书的编排相比,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
  (1)教学功能不同。从原来的精读课文变成了略读课文。
  (2)教学内容不同。人教版选文是“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四件事例,部编版教材增加了“燃放花筒”这个事例。
  (3)教学目标不同。人教版教材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部编版教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针对以上三点不同,结合学生学情,可以知道,这是学生在学完前两篇精读课文——鲁迅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学习。根据部编版教材“精读课文学方法,略读课文用方法”的教学要求,结合课文前的阅读提示,笔者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快速默读课文,借助“小标题概括法”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借助他人写鲁迅的作品来理解本课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
  (3)结合第27课《有的人》及其他相关阅读资料,通过小组学习交流,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品质,体会鲁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是紧紧围绕该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展开的,本单元要求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鲁迅生平、写作风格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借助文章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在这节略读课上,可以看到,教师不再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为重难点,对重点句段进行详细的品析,而是放手让学生用精读课上掌握的方法来自主学习,通过交流分享、完成学习任务单等自主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舍得放,用方法”是略读课的教学定位。
  二、关注阅读提示和单元前后联系,突破语文学习的重难点
  笔者针对本课作为一篇略读课文的特点,根据课本给出的阅读提示,紧扣本课教学目标,设置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回顾导入
  此环节,笔者让学生再次回顾前两篇鲁迅先生写的《少年闰土》和《好的故事》,说说自己对鲁迅有一个怎样的认识。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对鲁迅的生平、成长环境、写作风格等进行回顾,为本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概括标题,了解大意
  此环节,笔者通过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想一想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几件事情,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習,概括各事件的小标题。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概括文章几个事例的主要内容难度并不是很大,关键是如何能把它概括得准确、简洁、凝练。在这个环节,笔者让学生通过“小标题概括法”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既完成了阅读提示当中的第一个学习要求,也达成了本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
  (三)结合资料,研读人物
  此环节,笔者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研读。各学习小组选择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结合课文内容及收集到的资料,谈谈鲁迅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完成学习任务单。
  [序号 用小标题概括事例 查找到的其他资料 鲁迅给你留下的印象 1 2 3 ]
  课标提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阅读相关作品之后,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因为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离学生较远,在文字的表达上也和现在的表达有一定的差异,学生要真正读懂课文、了解鲁迅,必须借助相关资料。这个学习方法是在五年级“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的升华和延伸,学生通过阅读其他人写鲁迅的作品来了解人物,也是借助资料的方法之一。   三、尝试“1+X”教学方法的融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1+X”教学方法缘于温儒敏教授的一段话:“所谓‘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这就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改变全是精读、精讲且处处指向写作的那种教学习惯。”很多教师认为“1”就是精读课文。那对于略读课文,教师是不是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思路呢?笔者认为是可行的。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就做了一个把两篇略读课文合在一起教学的大胆尝试——把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第27课《有的人》合在一起,放在本课第四个教学环节“拓展阅读,阅读推荐”中完成。
  《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人生归宿,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生。其实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很多学生会谈到这首诗,教师就可以水到渠成地把这首诗歌引出,作为学生交流的资料进行分享,不必再单独用一节课完成《有的人》的教学了。
  课堂最后,笔者给学生补充其他阅读资料,如阿累的《一面》、巴金的《悼鲁迅先生》,并推荐学生进行鲁迅的《朝花夕拾》全本阅读,真正达到“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目的。語文学习的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把在学习精读课文时掌握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的学习当中。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把自己掌握的多种阅读方法和表达方式运用到课内外广泛的阅读和写作当中,在这些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表达、想象、思辩、鉴赏等能力,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可见,“有引导,会迁移”是略读课的另一关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把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默读、思考、阅读、交流、分享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只是组织者、点拨者,这样的“略读课”就能真正让学生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学生自主读,自主感悟、发现、体会。只要教师“舍得放,用方法,有引导,会迁移”,就能真正实现从精读课文教学到略读课文教学的“华丽转身”。
  【参考文献】
  [1]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组.国家部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学指导——与其他版本教科书比对研究(上册)[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9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六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温儒敏.在语文部编教材国家级培训会上的讲话[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96740ed20102xj05.html
  作者简介:卜新颖(1980— ),女,广西合浦人,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责编 秦越霞)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论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实践,主要通过设计乡土史研究课《抗战中的桂林》实施教学,先引导学生分组搜集史料,进而指导学生分析史料、理解史料、运用史料,使其体验“史料实证”过程,最后在教学反思中提出若干更好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做法。  【关键词】史料实证素养 抗战 桂林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3-0067-0
期刊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教学为例,论述预测阅读单元的教学策略,提出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及童话特点,引领学生品读课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预测策略的教学建议,从而把预测的阅读教学策略真正落到实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预测方法 能力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阅读策略单元,其中上册的第四单元是预测阅读单元,单元语文要素是“一边读一
期刊
【摘要】本文以《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为例,论述利用“互联网+”开展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和策略,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关键词】“互联网+”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群文阅读 阅读教学  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读书读得多了,书意自然领会。其实讲的也是鼓励我们多读书,反复读书,把书读通透了,就能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了。然而,目前部分语文阅读教学在一
期刊
【摘要】本文以《刷子李》向《俗世奇人》的拓展教学为例,提出要善于捕捉“一篇”与“整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努力构建“1+1”或者“1+X”教材体系的教学建议,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阈。  【关键词】《刷子李》 《俗世奇人》 “1+X” 整本书阅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指出:教科书永远都无法真正满足学生内在的阅读需求。为此,部编版教材在编排中努力构建“1+1”或者“1+X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荷花》一课教学中存在的三个误区,提出目标定位准确细致,回归本体、聚焦核心,依托学情制订标准的教学建议,从而更好地开展写景抒情类课文的教学。  【关键词】《荷花》 目标 关键能力 误区 对策  写景抒情类文本因其语言之优美、意境之悠远,不但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其中之美,更能陶冶情操,积累抒情和写景的基本方法,因此成为了很多教材版本重要的文体,也成为推动学生言语能力生长的重要资源。然而,
期刊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为例,论述历史课中通过历史人物示范培养学生爱国价值观的策略,包括:定位教學立意,找准教学主线;整合教材内容,厘清教学过程;目中有人在,心中情自生等。  【关键词】初中历史 家国情怀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A-0047-03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一份公民的责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MS-EEPO哲学方式课的内涵及操作流程,并以《清洁卫生》教学为例,论述教师如何通过哲学方式课一步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有效教育 哲学方式课 思维能力  真正的教育是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训练,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教育的始終。教育应该在早期就开始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思维的训练。MS-EEPO的哲学方式课就是专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的。  一、哲学方式课型及操作流程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论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解读路径,提出“情节识人”“细节品人”“环境辨人”“演读悟人”“思想论人”等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人物形象 解读 情节识人 细节品人 环境辨人 演读悟人 思想论人  语文教材是各类经典文学作品的聚集地,透过教材,学生有了接触优秀文学的平台。教师有效地解读引导,为学生与教材畅通对话铺架了桥梁。文学作品内容包罗万象,人、事、物、理皆
期刊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4 “Story time”教学为例,论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通过故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认为教师可以结合故事内容制造悬念吸引学生注意,通过戏剧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改写故事从而巩固所学,进行拓展和延伸,使英语课堂教学更有戏剧性、故事性、趣味性,从而达到培养學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Story time 小学英语 精彩课堂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青年班主任调动家长积极性的方法,建议青年班主任用心做好每个“第一次”,如组织好开学第一天工作,召开好第一次家长会,组织好班级第一次亲子活动,开展好第一次总结分析会等,以提高家长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把学生和家长团结在一起。  【关键词】青年班主任 家长积极性 第一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A-0068-02  教育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