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目标,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学政治新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实施新课改,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问题情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实施新课改;创新能力;激发兴趣;改进教学;提高质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长期以来,现行的中学政治课教学仍然处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学轨道上。上课教师讲空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答要点。学生通过政治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的理论,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作用,如何用,甚至觉得他们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呢?除了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
学习兴趣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如我在讲生产力概念时,我用电教媒体展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如石器----金属工具----铁制工具---机器大生产,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广泛应用对不同社会生产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真正懂得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创新在改造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发展及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现行的中学政治课教材,改变了过去的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从实际事例入手,调动情感因素,使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高中政治新课程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二、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 的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结构上的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在教学中要体现一个“活”字。
(一)教师在课堂上要教"活"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高一学生刚入学对新的环境一切均感好奇,但又娇嫩幼稚,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学导式教学法",即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学。其主要环节是自学---解疑---精讲---演练,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高二学生对学校环境、学习方法、生活习惯都适应了,因此,显得轻松、好动,在教学中可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对学生提供感知材料,并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能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变为"学"从"听"转变为"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高三学生随着知识的增多,变的较老练而且又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因而适宜采用"创造教学法"它是通过科学的教学途径,以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学生要学"活"
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学习,在学习中养成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要"活",要有新意,有创意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课堂,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四、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在教学中就应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在高中政治新课改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例如我在讲经济全球化这一问题时,要求学生分别从经济和政治的不同角度去分析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能从经济上说明,经济全球化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从政治上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政权。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新课改教学的目标,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学政治新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之,在高中政治新课改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实施新课改;创新能力;激发兴趣;改进教学;提高质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长期以来,现行的中学政治课教学仍然处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学轨道上。上课教师讲空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答要点。学生通过政治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的理论,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作用,如何用,甚至觉得他们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在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呢?除了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
学习兴趣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如我在讲生产力概念时,我用电教媒体展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如石器----金属工具----铁制工具---机器大生产,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广泛应用对不同社会生产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真正懂得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创新在改造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发展及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现行的中学政治课教材,改变了过去的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从实际事例入手,调动情感因素,使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高中政治新课程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二、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特别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积极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都应充分肯定,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大思维中的闪光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 的问题,激发学生认识结构上的矛盾,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在教学中要体现一个“活”字。
(一)教师在课堂上要教"活"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高一学生刚入学对新的环境一切均感好奇,但又娇嫩幼稚,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学导式教学法",即在教师指导下渐进自学。其主要环节是自学---解疑---精讲---演练,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高二学生对学校环境、学习方法、生活习惯都适应了,因此,显得轻松、好动,在教学中可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对学生提供感知材料,并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能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变为"学"从"听"转变为"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高三学生随着知识的增多,变的较老练而且又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因而适宜采用"创造教学法"它是通过科学的教学途径,以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学生要学"活"
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学习,在学习中养成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要"活",要有新意,有创意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拘泥于课堂,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四、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在教学中就应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在高中政治新课改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多提一些发散型问题,因为这类提问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想象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解决问题。例如我在讲经济全球化这一问题时,要求学生分别从经济和政治的不同角度去分析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能从经济上说明,经济全球化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从政治上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家政权。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新课改教学的目标,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中学政治新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努力追求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总之,在高中政治新课改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