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咙发炎”是什么鬼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sf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难道要医师下个诊断有那么困难吗?老实说,真的很困难。几乎所有的上呼吸道感染都会喉咙发炎,在第一时间,医生几乎不可能明确地告诉您是哪一种疾病。
  有一位朋友曾经跟我抱怨:“每次看你们小儿科,医生只会讲三句话:喉咙发炎,观察几天,有发烧再回诊。难道没有别的台词了吗?”
  我认真地回答他:“别小看这三句话,人家儿科医师专业的诊断,就浓缩在这三句话里面!”
  朋友挑了一下眉毛,一副不可置信的模样。
  “不然这样,你告诉我,什么叫做喉咙发炎?”我挑战他。
  “喉咙发炎就是一种感冒吧!”朋友解释,“要吃消炎药治疗。”
  “你看吧!大错特错!”我得意地指着他鼻子。“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
  “宝宝因为‘喉咙发炎’去看过医生。”错!症状和征兆有区分
  可别小看“喉咙发炎”四个字,当中的学问可大了!小儿科医师必备的一项工具是压舌板。压舌板可以把孩子口腔的视野扩大,看清楚整个喉咙的情况。观察的重点有上颚、后咽、扁桃腺、舌头、口腔壁,还有牙龈等。正是通过压舌板,医生才可以诊断是否为“喉咙发炎”。
  这里要卖弄一下英文。在医学检查里有两个词,一个叫做symptom,中文翻为“症状”;另一个叫做sign,中文翻为“征兆”。症状是病人自己主观的感受,比如说“喉咙好痛!”;而征兆则是医生所观察到的外在表现,比如说“喉咙发炎”。
  每当医生用压舌板看过孩子的咽喉之后,说“喉咙有点发炎”,这不是一个症状(symptom),而只是一个征兆(sign),是医生观察到的结果。
  所以,很多时候家长会跟我说:“宝宝因为‘喉咙发炎’去看过医生。”我都会马上纠正:“不对,这不是正确的描述。您带孩子去看医生,是因为别的原因,可能是发烧,可能是喉咙痛,也可能是咳嗽。而喉咙发炎则是看过病之后,医生告诉您他所看到的,不是您自己的观察。”
  各位千万不要觉得这是一件小事情,因为如果家长在叙述病情上,把前一位医生的判断融合在自己的观察之中,很有可能就会误导下一位医生的思考逻辑。当然我们很乐意将之前医生的诊断内容做为参考,但您所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其实才是更加宝贵的。
  “喉咙发炎了,那要开点治疗喉咙发炎的药?”错!世界上没有“喉咙发炎药”
  经过详细检查,我告诉家长这三句箴言之后,妈妈常常会接着问道:“那要开点治疗喉咙发炎的药?”这也是一个错误的问句。
  喉咙发炎只是一个征兆,并不需要治疗,症状才需要治疗。
  喉咙发炎后,如果会痛,那么开的是止痛药;如果怀疑是被细菌感染,则要开抗生素;更多时候喉咙发炎只是病毒感染的结果,可能不会痛,也没有细菌,那就什么药都不用开。所以,这世界上是没有“喉咙发炎药”这种东西的。
  这些误会并不是家长的错,其实是医师自己造成的。家长来看病,想听到的是“诊断”,而不是“征兆”,医生却因为暂时不知道该怎么下诊断,就把“症兆”当做诊断告诉家长。习以为常之后,就变成现在这个沟通不良的状况。这就像是相亲前你问媒人对方长得怎么样,她回答“留美硕士”一样答非所问。
  难道要医师下个诊断有那么困难吗?老实说,真的很困难。几乎所有的上呼吸道感染都会喉咙发炎,包括各式各样的细菌与病毒感染,在第一时间,医生几乎不可能明确地告诉您是哪一种疾病。
  举例来说,大家都知道肠病毒引起泡疹性咽峡炎,在喉咙和上颚处会有水泡与溃疡,但是第一天看诊的医师,可能什么水泡与溃疡都没看到,只见到红红一片的“喉咙发炎”。要是没解释清楚,隔天被诊断为肠病毒的时候,前一个医生背地里一定被骂得惨兮兮!
  所以,有经验的医生除了看喉咙之外,必须藉由家长提供的讯息,孩子的年龄、身体其他的症状,来猜测可能是哪一种细菌或病毒感染。一般来讲,如果我暂时无法下一个明确的诊断,至少我会大致分为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因为细菌感染必须使用抗生素,病毒感染则观察即可。
  我想大部分医生所说的“喉咙发炎,观察几天,有发烧再回诊”意思就是:“这是病毒感染,暂时不用抗生素,观察几天如果有更多的症状出现,我也许就可以告诉您是什么诊断了!”
  你看,我没骗你吧!这短短三句话,真的是经过专业思考所下的结论喔!
其他文献
在美国的一个学年又飞逝而过,忍不住想盘点一下儿子的各式作业课题,看看美国老师都给小孩布置什么作业,里面都有怎样的趣味、创意和想象力。  假如让你当一天校长。  在作业说明里,先列举了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比如当了校长后,第一个会改变的是什么?会加3门什么样的课程?会把办公室装饰成什么样子?会让咖啡厅加什么样的菜?如果学生行为不好被送到校长办公室会如何处理?等等。  这些问题事实上都在启发孩子的思维。回
回家过年,除了带上必备的药品,家长们最好花上几分钟认真阅读本文,掌握一些必要的应急技能。  没机会用上固然最好;万一碰上了,马上对症处理,孩子不受罪,家长也安心。  呕吐的紧急护理  孩子呕吐多数发生在半夜,家长切勿惊慌失措,及时安抚孩子并处理现场才是关键。  1.避免呛咳。第一时间让孩子坐起,把头侧向一边,以免呕吐物呛入气管。  2.清洁口腔。呕吐后用温开水漱口,清洁口腔;婴儿可通过勤喂水达到清
我先生老皮,法国人,去过很多遍布世界各地的米其林餐厅,搜集的米其林菜单足够做一个展览。从1981年到现在一直维持3星的Georges Blanc大厨还送了他亲笔签名的菜单。  老皮爱美食,爱做饭,周末经常泡厨房。在他眼里,做饭就是一种艺术,一道看似简单的虾仁蔬菜,光酱汁就要熬3个小时。  老皮成为超级吃货加大厨,他的妈妈功不可没——老皮不到2岁,就被妈妈领入“厨门”。老皮自己回忆说:“童年最享受的
女儿一一现在6岁,她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认字多。我没有测算过她认字的数量,但她现在可以像大人一样阅读报纸杂志、可以看全文字版的格林童话(有的故事长达10多页),看原版动画片也完全跟得上中文字幕。  可能会有人不以为然:“小孩子干吗认那么多字!”可如果我们从来没有为教而教、而孩子也觉得轻松快乐,那么多认一些字又有什么不好呢?1岁开始讲故事,逐字逐句地读  大约从一一1岁左右起,我开始每天不间断地给她讲故
我是一个喜欢研究交通规则的80后,根据自己开车的感受,总结了各种经验教训。而作为一个孩子的爸爸,我将其中与孩子密切相关的拿出来,与诸君分享。  以前,我很喜欢飙车,做了父亲后,心态变化很大:车上坐着老婆孩子时,我就反复提醒自己,全部家当都在这个车上了。所以我在开车时精神高度集中,车速也降下来了,经常还主动让超……不仅是为了我的孩子,也是为了其他的孩子。  安全带必须系,出门必装安全座椅  30%的
纯儿3岁开始上游泳课。在瑞士,根据孩子们不同年龄和水平,每学期都有一次针对性的求生训练。第一学期是亲子共游,小朋友要体验身穿长袖或睡衣睡裤在水中游动的感觉,以免以后因为落水不习惯而惊慌;第二学期开始试用救生衣,高级一点的班甚至还学习怎样用救生圈救人。  每次下水学习之前,瑞士的老师都会先让孩子围成一圈,问一组每次上课都会问的问题,不惜用“洗脑式”的方法,帮助孩子牢记正确的答案。  洗脑之后,老师就
琳琳语文考试考了99分,是全班第一名,她兴高采烈地回家跟妈妈报喜。琳琳妈看到分数后非常高兴,但又不想流露出来自己对分数的重视,于是她这样对琳琳说:“只要你知识学会了学懂了,考多少分得多少名都没关系,妈妈都高兴。”  先不说案例中这位妈妈的反应令孩子多么失望(孩子需要妈妈分享她的愉悦,肯定她通过学习获取的胜利果实),这位家长的话也值得反思,分数真的不重要吗?如果孩子考了20分回来,家长是否还能如此超
孩子小,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乘车安全隐患随之而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确保孩子的乘车安全,家长必须能熟练使用自家汽车的大小安全装置。  儿童安全座椅  这是家长最熟知的一种儿童乘车保护配置,在汽车碰撞或突然减速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对儿童的冲压力和限制他们的身体移动,从而减轻伤害。儿童安全座椅从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不同年龄段也有不同选择。目前大部分车型已标配儿童安全座椅固定装置,可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间已经陪伴《孩子》共同度过了四年多的时光。从一个“纸上谈兵”的育儿杂志编辑,到如今身为一岁宝宝的父亲,伴随身份的转变,使我对家教理念和育儿观念有了更深刻、更直接的理解和体会,但我对《孩子》这份事业的热爱之心始终没有改变。家庭教育是一切社会教育的起点和源泉,倾注我们杂志社全体工作人员心力打造出来的《孩子》杂志,一定能为中国家庭教育事业贡献越来越大的力量。《孩子》十周岁了,
要自己DIY,首先要备好一些基本工具。比如用来把发饰与发夹、发箍、头绳等粘在一起的胶棒、胶枪;基本固定用的细铁丝;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各色绸带与发夹、头绳等。这些都可以在万能的淘宝上买到。  直接做两个单蝴蝶结出来,然后用胶枪或是细铁丝把它们粘在一起,便能营造双蝴蝶结的效果。再把不同花色的两组双蝴蝶结上下粘连,中间选同一色系,不同材质的皮革缠绕一圈。看颜色,从粉到玫红再到大红,越来越深,而材质上也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