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把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它们成为一对数学课堂中的“伴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参与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我以备受学生关注的“世界杯”足球赛为题材组织教学.在多媒体播放巴西球星射门时激动人心的录像片断后,我及时抽取了近4届“世界杯赛”每届进球数这组信息制成统计表,在多媒体中展示供学生观察.然后启发学生提出用百分数表示表中两者关系的问题.现实的背景加上学生积极、灵活的思维,学生一下子提出了许多百分数问题.比较、分类后,再抽取其中的“1998年的进球数比2002年多百分之几,2002年的进球数比1998年少百分之几”一组问题,即构成了本课要研究的重点.至此,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现实背景中引发问题的过程,真切地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首先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生活情景,供学生观察、解释、探究.
二、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有学者认为: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数学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如“体积的概念”里有一个实验,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诚然,这个实验的内容与“乌鸦喝水”的现象并无二致.为让学生建立体积的概念,我先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乌鸦聪明,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有的说放进小石子,瓶子里的水面升高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又重点设疑:为什么瓶里放进石子水面会升高?为什么放了许多石子后乌鸦才喝到水?经我这么一问,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有的说石子重,会往下沉;有的说石子占了一定空间,把水给挤出来了;有的说石子占的空间比较小,只有放了足够的石子,才能把水挤出来……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理解了体积的含义.
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生活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以“比和比例”一课为例,当学生进行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探究、完成了课后的基本练习后,我利用午间时间专门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测量操场边的一棵雪松高度的实践活动.学生提出了多种测量方案(如爬上去量,砍倒后量等),但都未能与所学知识挂上钩时,我就让一名学生拿来一根2米长的竹竿,笔直地插到雪松旁边.学生经过观察很快发现了竹竿长度与竹竿影长的关系,并迅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测量树高的方法上.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学生深刻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责任编辑 罗峰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因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时,我以备受学生关注的“世界杯”足球赛为题材组织教学.在多媒体播放巴西球星射门时激动人心的录像片断后,我及时抽取了近4届“世界杯赛”每届进球数这组信息制成统计表,在多媒体中展示供学生观察.然后启发学生提出用百分数表示表中两者关系的问题.现实的背景加上学生积极、灵活的思维,学生一下子提出了许多百分数问题.比较、分类后,再抽取其中的“1998年的进球数比2002年多百分之几,2002年的进球数比1998年少百分之几”一组问题,即构成了本课要研究的重点.至此,学生经历了一个从现实背景中引发问题的过程,真切地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首先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生活情景,供学生观察、解释、探究.
二、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有学者认为:对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经验的总结与升华.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充满着好奇,数学教师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例如“体积的概念”里有一个实验,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诚然,这个实验的内容与“乌鸦喝水”的现象并无二致.为让学生建立体积的概念,我先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乌鸦聪明,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有的说放进小石子,瓶子里的水面升高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又重点设疑:为什么瓶里放进石子水面会升高?为什么放了许多石子后乌鸦才喝到水?经我这么一问,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有的说石子重,会往下沉;有的说石子占了一定空间,把水给挤出来了;有的说石子占的空间比较小,只有放了足够的石子,才能把水挤出来……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理解了体积的含义.
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生活经验的组织和重新解释的过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能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一定的应用技能.所以,数学教师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开阔学生数学视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以“比和比例”一课为例,当学生进行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探究、完成了课后的基本练习后,我利用午间时间专门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测量操场边的一棵雪松高度的实践活动.学生提出了多种测量方案(如爬上去量,砍倒后量等),但都未能与所学知识挂上钩时,我就让一名学生拿来一根2米长的竹竿,笔直地插到雪松旁边.学生经过观察很快发现了竹竿长度与竹竿影长的关系,并迅速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测量树高的方法上.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学生深刻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责任编辑 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