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的精神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lzl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参加马拉松其实也有点修行的意思,有的人折磨自己的身体是为了得到某种精神上的超越,有的人通过受苦来换取一群人的认同,共同跑向一个终点。
  
  什么是游览纽约的最好方式?十一月第一周的周末,这个问题的答案是马拉松。今年大概有四万多人参加了马拉松。很多人象往年一样花了很长的时间才跑完这二十六英里的距离,但是不管怎样,马拉松象往年一样,是公开的。不像其它的竞技比赛,你不需要晋级,不需要有比赛经验,只要跑得动就能参加。据说报名的人数多到必须要抽签才能上场。
  我本来不关心马拉松。我的跑步习惯,仅仅限于健身房的跑步机上面的两至三英里,但是我发现今年的马拉松宣传活动特别热烈,广播电视海报轮番轰炸,马拉松三个字简直成了“Talk of Town”(街谈巷议)时髦的话题。引得我不得不融入了这马拉松的情绪之中。
  听广播电台组织的“你为什么参加马拉松”的Call-in节目,好几个人谈到马拉松第一个字就是“痛。”有人说等你跑过一半的时候,你身体里所有新的旧的伤痛都出来了。有一个女的说跑到一半骨盆裂了,自己还不知道,一方面觉得疼,另一方面仿佛身体把骨盆绑在一起,不让它散开。有一个女运动员,曾经参加过奥林匹克一万米长跑比赛,第一次参加马拉松的时候还是觉得疼,跑过一半后只能不断地骗自己再多跑一里,这才坚持下来。
  村上春树在关于跑步的书里讲到自己在希腊跑六十二英里的超级马拉松时,跑到最后觉得身体仿佛是一块牛肉,完全脱离意识而存在着。因为艰难,很多人就产生了特别强烈的感情需要,比如有一个听众打电话到电台说,如果你的朋友答应到哪一个地方的路边去迎接你,他们最好如约出现,否则那种失望比身体上的痛苦更难以忍受。也因为马拉松是个极限的挑战,很多人参赛不是因为喜欢跑步,而是为了慈善行为,比如美国有个挺有名的演员艾德·诺顿就组织了一帮人为非洲的环境保护募捐。他们设立了一个网站,任何人都可以为了支持某个参加马拉松的志愿者而募捐。
  这么说起来实际上马拉松和有些宗教行为没有太大的区别。比如绝食。印度建国前后爆发了大规模的种族纷争,甘地看着心痛,又没有办法以理性的方式说服大众,只能利用绝食来说服民众。虽然绝食不一定是一个宗教行为,但是甘地当时已经是近乎圣人的宗教领袖了,他的绝食就变成了一种祈祷,具有强烈的感召力量。
  还有一个印度作家纳拉扬也曾描述过一个假圣人在公众的压力之下不得不答应为求雨而绝食,结果反而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精神经验。参加马拉松其实也有点修行的意思,有的人折磨自己的身体是为了得到某种精神上的超越,有的人通过受苦来换取一群人的认同,共同跑向一个终点。
  另外还有一个心理的层面。纽约的地铁巴士上贴满了海报,都教导人们“跑起来,摆脱悲观,把忧郁抛在身后。”这种宣传方式是以前没有过的。大概是因为金融危机,失业人口始终没有减少,所以患忧郁症的人多了,需要鼓励。这种口号太直接地把身体训练和心理治疗联在一起,实际上也是强调跑步的精神作用。
  马拉松绝对不纯粹是一个全民体育运动。我甚至怀疑它这样的挑战极端,是不是对于身体真有好处?据报道纽约马拉松参赛最年轻的选手只有九岁,不过这是在一九八一年以前的事,这之后,就有了年龄限制,十六岁以上的选手才能参赛。七十年代的几个年轻选手成绩都不错,但是后来都是浑身是伤。想来也对,七十年代是美国长跑开始风行的年代,想想“阿甘正传”里面的那个执着而可爱的智障人士,就对当时的文化有点了解了。
  当然有人努力就有人偷懒。十几年前有一个著名的故事,一位女选手莫名其妙地得了第一名,原来她是乘地铁到达目的地的。去年还有两个女选手抄了一个近道,越过一个区没有跑,结果也拿到了好成绩。今年很多人很气愤,认为全程走过来的人不应该与跑完的人一样,拿到同样的证书。我对此比较不以为然,这个社会把成绩看得太重,因此取得了某些成绩的人总是需要把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不管马拉松多么公开,这一点都是不能改变的。
其他文献
我们的法律职业乐于谈论法律的阶位,说是什么下位法服从上位法,但现实中经常是部门规章为大,下位法篡改上位法。所以我们很惭愧,以为不及欧美。其实,大可不必。  比如客户保证金不能挪以他用,美国法律早已明文规定。尽管如此,美国国会所制定的法律,还是被美国监管机构的规则(相当于我们的“部门规章”)改头换面。按照美国监管机构的规则,金融机构有权以借款的名义支配客户保证金。这就给了不法之徒可趁之機:什么是借,
陈有西律师表示,鉴于宜宾中院不是受诉法院,高院收到诉状后近两个月不受理又不作答复,移交中院也没有任何合法手续告知,尹家已经决定按有关司法解释规定,直接向最高法院起诉。    出人意料,五粮液酒窖官司再生枝节。  自6月20日尹家向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和民事诉讼之后,7月9日下午,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法官约见两案代理律师陈有西、原告尹孝功。  法官表示,高院接到起诉书后,领导非常重视,已经
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基于位置的服务)也得到了更多的应用。2011年6月,美国最大的地理位置服务商Foursquare宣布注册用户达到1000万,“签到”(Check-in)次数突破7.5亿次。在最新一轮融资中,Foursquare募集到5000万美元,估值高达10亿美元。在这家网站上,已经入驻了50万个品牌公司,发展势头强劲。  在Four
镜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洗漱(shù)要用镜子,试衣穿衣要用镜子,但你见过能装下整个天空的镜子吗?什么?你们不信有这么大的镜子?好吧,俗话说:“眼见为实。”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在南美洲玻利维亚的西部高原上,有一个名叫乌尤尼盐沼(zhǎo)的地方。它是如此神奇,一望无际的湖面好似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出白白的云朵和湛(zhàn)藍的天空。远处,湖面和天空交融(róng)在一起,人走在湖面上,就
我们这些在亚洲生活的人连自己亚洲的邻邦都不了解,反而了解更多的是欧洲或者是美国,如果对于亚洲人这个身份要负责任一点的话,我们的知识实在是太过欠缺了。    中印关系在当下意味着什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历史学教授Vinay Lal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虽然中印的经济角逐目前是众人关注的焦点,但是其实历史关系卻不是那样的。Lal的文章中回顾了20世纪上半期中印友谊的代表人物柯棣华以及尼赫鲁对于中国的
从长期来看,随着公租房建设规模的扩大,必然会阶段性地减少中低档普通商品住宅的市场需求,这类市场前景看淡。    “夹心层”的福音    6月4日,《上海市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内容基本已定,即使修改也不会动“筋骨”了。  今年出台的“国十一条”中,明确规定各地应把公共租赁住房列入本地2010-2012年住房建设规划。与其他先行城市偏重于保障本地中低收入居民相比,上海的公共租
编者按:裘沛然先生一生好诗,造诣极深。2010年初,裘沛然先生病重住院,犹在病榻吟哦不已,現有遗诗五首,弥足珍贵,由其学生章原博士提供《新民周刊》首次发表,以志纪念。  病中杂感(并序)  裘沛然  乙丑年冬,天气暴寒,老躯不慎,二度染疾。尤其在农历岁除日,突然发病,症见剧烈喘咳,体温高近四十度,神志昏糊,危象迭出。幸家邻医院,困顿于龙华病榻二十余日,蒙医护昼夜诊视,悉心治疗,证情得以缓解。病中蒙
我是严肃认真的,你做砸了,你牵连到我,我会特别难受    王潮歌坐在右手边,樊跃坐在左手边。这是十几年来他们习惯了的位置。这对合作了十多年的导演,被很多人误认过是夫妻档,中国艺术圈里很少有人能成名后还能合作得这么默契的。  早就在舞台剧领域鼎鼎大名的两位导演王潮歌和樊跃,和电影导演张艺谋一起开创了“实景演出”的概念。但在和张艺谋合作到第八年时,在跟随着张艺谋参与了奥运会开闭幕式和国庆六十周年晚会的
一双没有裹的脚。6岁入私塾, 8岁进入长兄在县城开创的新式小学,16岁离开家乡, 先后就读于湖南第三、第一女子师范和周南女校。21岁,学有所成的向警予本着“救国必先兴教育”的思想,在家乡溆浦开办了第一所男女同校的新式学堂,为更多中国女性解开了裹脚布。    她,是乳名“九九”的土家族少女,出身商贾之家,也是在家乡湖南溆浦兴办新式女校的第一任女校长;她,曾横眉冷对军阀强权,说出“以身许国,终身不嫁”
潘刚对话世界顶级学府    近期,世界著名的顶级学府——哈佛大学的精英学子们来到中国进行社会实践,除了考察了北京、上海等重点地区外,1月18日,哈佛大学实践团冒着严寒来到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特意考察了这座城市的明星企业伊利,并与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进行了零距离对话,深入地了解了这种中国著名企业家的商业思想。  作为孕育众多声名显赫的商界大师们的摇篮,哈佛商学院显然对中国经济崛起中涌現出的众多企业家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