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中山先生平生撰联不多,然而只要泼墨挥毫,无不见其非凡之才、高雅之气,尤其是所撰挽联,更饱蘸对战友的深情,迸发出对敌人的痛恨,与其文章演说交相辉映。
清末光绪年间,名臣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开办新学堂,建设汉阳兵工厂,推行新政。中山先生对他甚为仰慕,在出洋归国途中经过武昌时,曾登总督衙门求见张之洞,递交的名片上写着“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
门官把名片送了进去,张之洞询问来者是何等模样的人,门官回答是一介儒生。张之洞见求见之人没有任何头衔,竟敢与他一品大员称兄道弟,心中十分不快,便提笔在中山先生的名片后面写了几行字,叫门官送了回去。孙中山先生接过退回的名片,只见上面写道:
“持二字贴,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这分明是一幅对联的上联,且流露轻蔑之意。孙中山先生微微一笑,向门官借来纸笔,针锋相对写了几行字,请门官再呈上去。张之洞接过,只见上面写道: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张之洞一看续联,大有居高临下泰山压顶之气慨,不禁大吃一惊。心想此人不但才智非凡,行文不俗,而且字里行间透出一股轩昂高雅之气,日后必成大器,于是急令门官大开中门迎接。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清政府内进行革命活动的同盟会会员徐锡麟计划与秋瑾同时在安徽和浙江两省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枪杀安徽巡抚恩铭,起义失败后被捕,恩铭之妻妾剜其心以祭亡夫。后来,孙中山先生为此撰联吊唁:
“凡心一点祭余肉,白骨三年死后香。”
上联怒斥清廷官吏不过是世上多余的行尸走肉罢了,下联盛赞壮士一片丹心,名垂青史,百世流芳。
不久,鉴湖女侠秋瑾亦在大通学堂被捕,她坚贞不屈,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亲临烈士牺牲处默哀,并题联悼念:
“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热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上联追忆盟友留日江户(即东京)时的革命斗志,下联缅怀崇敬女侠壮烈献身的精神,文辞凄婉,情真意切。
1913年3月,国民政府国会开会前夕,革命家宋教仁在上海被窃国大盗袁世凯指挥赵秉钧派人刺杀身亡,孙中山先生万分悲愤,拟了一副血泪交织的挽联,既是掷向袁世凯的投枪匕首,亦是对革命家之死的伟大意义的高度评价:
“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黄兴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在日本期间拥护孙中山先生组成“中国同盟会”,任执行部庶务,先后参与或指挥过多次武装起义,后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副元帅。他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仅次于孙中山先生,人们常以“孙黄”并称。为了推进革命,他俩忽聚忽散,四处奔波,孙中山先生曾以“赠别克强同志”(克强即黄兴)为题撰写一联:
“安危他月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
中山先生集杜甫诗句为联,对仗工整,寓意深远,表达了对临别战友的倚重、勉励和情谊。
1916年,近代军事家、讨袁护国军将领蔡锷在日本病逝,举国哀痛,孙中山先生闻讯,尤为悲痛,遂撰联挽悼:
“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班都护”,指东汉名将班超,曾慷慨投笔从戎,使西域50余城获得安宁,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马伏波”,指东汉马援,曾任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他留给后人的一句名言是:“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孙中山先生以安边定邦的班超、马援来喻蔡锷将军,用典使事,贴切自然,高度评价和赞颂了这位再造民国、功绩丰伟的英杰。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不幸在北京病逝,他在遗嘱里这样谆谆告诫我们: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这联语式的警句,脍灸人口,催人奋进。
清末光绪年间,名臣张之洞任湖广总督,开办新学堂,建设汉阳兵工厂,推行新政。中山先生对他甚为仰慕,在出洋归国途中经过武昌时,曾登总督衙门求见张之洞,递交的名片上写着“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
门官把名片送了进去,张之洞询问来者是何等模样的人,门官回答是一介儒生。张之洞见求见之人没有任何头衔,竟敢与他一品大员称兄道弟,心中十分不快,便提笔在中山先生的名片后面写了几行字,叫门官送了回去。孙中山先生接过退回的名片,只见上面写道:
“持二字贴,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这分明是一幅对联的上联,且流露轻蔑之意。孙中山先生微微一笑,向门官借来纸笔,针锋相对写了几行字,请门官再呈上去。张之洞接过,只见上面写道: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张之洞一看续联,大有居高临下泰山压顶之气慨,不禁大吃一惊。心想此人不但才智非凡,行文不俗,而且字里行间透出一股轩昂高雅之气,日后必成大器,于是急令门官大开中门迎接。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清政府内进行革命活动的同盟会会员徐锡麟计划与秋瑾同时在安徽和浙江两省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枪杀安徽巡抚恩铭,起义失败后被捕,恩铭之妻妾剜其心以祭亡夫。后来,孙中山先生为此撰联吊唁:
“凡心一点祭余肉,白骨三年死后香。”
上联怒斥清廷官吏不过是世上多余的行尸走肉罢了,下联盛赞壮士一片丹心,名垂青史,百世流芳。
不久,鉴湖女侠秋瑾亦在大通学堂被捕,她坚贞不屈,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亲临烈士牺牲处默哀,并题联悼念:
“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热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上联追忆盟友留日江户(即东京)时的革命斗志,下联缅怀崇敬女侠壮烈献身的精神,文辞凄婉,情真意切。
1913年3月,国民政府国会开会前夕,革命家宋教仁在上海被窃国大盗袁世凯指挥赵秉钧派人刺杀身亡,孙中山先生万分悲愤,拟了一副血泪交织的挽联,既是掷向袁世凯的投枪匕首,亦是对革命家之死的伟大意义的高度评价:
“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黄兴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在日本期间拥护孙中山先生组成“中国同盟会”,任执行部庶务,先后参与或指挥过多次武装起义,后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副元帅。他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仅次于孙中山先生,人们常以“孙黄”并称。为了推进革命,他俩忽聚忽散,四处奔波,孙中山先生曾以“赠别克强同志”(克强即黄兴)为题撰写一联:
“安危他月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
中山先生集杜甫诗句为联,对仗工整,寓意深远,表达了对临别战友的倚重、勉励和情谊。
1916年,近代军事家、讨袁护国军将领蔡锷在日本病逝,举国哀痛,孙中山先生闻讯,尤为悲痛,遂撰联挽悼:
“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班都护”,指东汉名将班超,曾慷慨投笔从戎,使西域50余城获得安宁,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马伏波”,指东汉马援,曾任伏波将军,封新息侯,他留给后人的一句名言是:“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孙中山先生以安边定邦的班超、马援来喻蔡锷将军,用典使事,贴切自然,高度评价和赞颂了这位再造民国、功绩丰伟的英杰。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不幸在北京病逝,他在遗嘱里这样谆谆告诫我们: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这联语式的警句,脍灸人口,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