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重视“软力量”建设

来源 :理论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hou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软力量”; 硬力量; 建设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02-0028-02
  提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经济的发展,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很容易量化的硬指标,而往往忽视那些牵涉到社会生活方面的、人们精神方面的一些不易量化的软指标。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全力,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要求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经济发展等的“硬力量”建设,又要重视民主政治、文化环境等“软力量”建设。
  
  一、“软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国家力量既包括硬力量,也包括软力量。硬力量,也称物质力,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能源状况、经济规模、科技水平、军事能力等等,它的强弱是与占有资源和能力有关。软力量也称精神力,是指一国的民族和社会凝聚力、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传播力,以及制订、推行和控制国际规则与机制的能力。[1]在这两个方面中,硬力量(物质力)的建设很重要,因为这是基础性的力量。一个国家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没有发达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巩固的国防,显然不能说这个国家是强大的国家。但只有这样的力量,文化底蕴不厚重,民族和社会整合能力不强,在国际事务中参与的程度很低,对国际规则与机制的制订影响能力很差,这样的国家无论怎么说都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至少从长远的意义上讲,其发展的后劲是不足的。
  在当今世界中,全球化的趋势不可抵挡,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游离于这一潮流之外,国际之间的竞争愈来愈转到了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上。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靠军事力量的强大,靠经济力量的雄厚已经不能成为全部了,“软力量”的竞争已经提上日程。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充分利用软力量来达到他们的目的,美国前总统布什早在1992年9月公布的《美国复兴日程》计划中就提出:“我们的政治和经济的联系由于美国文化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而得到补充。这是一种新的我们可以利用的软力量。”[2]中国目前越来越深地加入国际社会,因而就越来越有必要增加自己的文化影响力,用自己的文化理念去改造现存的世界秩序,使其向更加公平、更加合理、更加有利于东方与第三世界、更加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面转化。如果我们不能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文化优势,我们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捍卫并拓展我们的战略利益,就会处于被动的守势。这本身就是软力量的重要方面。
  再者,软力量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建立软力量的优势也是我们对内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增加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需要。发展与繁荣文化是涵养一个民族的智力、思想能力、创造力与想像力的惟一途径,因而软力量建设也就成为关乎中华民族现实生存的紧迫任务。不能幻想我们仅靠引进别人的技术与文化产品去安身立命;不能幻想靠引进别人的制度就可以建设制度文明了。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强大的软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把我们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统一到当前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来,才能使我们国家的发展具有长久的后劲。
  
  二、当前我国软力量建设中应该加强的重要内容
  
  (一)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软力量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江泽民在“5·31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是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政治法律制度、政治法律设施和政治法律行为等内容。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着其它文明的发展进程。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没有良好的政治环境是不行的。而且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也需要我们努力建设政治文明。“人类文明也是动态的,其起源和发展是多元的,有些特定的文明在历史中消失了,也有些古老的文明在新的时代生机勃发,不同的文明既有相互冲突和彼此矛盾的一面,也有彼此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另一面,特别是在一个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时代,某种‘普世文明’,即人类可能共同接受的一些基本价值似乎正在逐步形成过程中。”[3]我们可以也应该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优秀成果,这同样也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政治文明成果。但我们借鉴时必须要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须知,从来照搬照抄别人的东西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推动力。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4]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传统和巨大生命力、创造力的伟大民族。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在保持住我们民族文化精华的同时,充分张扬我们的文化个性,充分突出我们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增强我们的特色和吸引力,防止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附庸或者被边缘化。
  1.“和合”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我们一定要弘扬这一优秀文化成果。
  ——“和平”、“和谐”等概念国外也有,但“和合”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是其他文化所不具有的。据我国学者考证,我国古代思想家之所以把“和合”连用,是因为“合”除了协作、团结的意思外,更有向心、聚拢、抱团的含义,更能体现人们之间及其与社会自然关系的整体性。进入20世纪后半叶以来,片面追求物质现代化的负面效应日益暴露:对物欲横流的世界玩世不恭,精神空虚,人情冷漠;只重现在不讲未来,只重实用不讲情义,只重征服不讲和平;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愈演愈烈,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愈益激化,环境污染,河流干涸,土地沙化,森林缩小,生态失衡。虽然近年来,西方文明在物质现代化上作了一些有益的调整,如绿色工程、保证生态等。但根源于物质现代化背后的精神理论并没有自行消解。在这一情况下,西方有识之士及整个国际文化界又开始青睐于东方文化,开始了对人性的重新认识和研究,而我国的“和合”思想正是东方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弘扬中华和合文化,建立起自己评价国际关系的理论体系和价值标准,增强我们的国际影响力。
  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大千世界,丰富多彩。事物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同和差别是正常的,也可以说是必然的。我们主张,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应该说这样的处理国际关系的价值观是我们的优势,是我们的国际影响力提高的重要原因。
  2.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和优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回顾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就会发现,我们之所以能最终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能自信地挺起我们的脊梁,就是因为我们有伟大民族精神的坚强支撑。正是凭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依靠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熔铸而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得以经受住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一直保持坚强的团结和旺盛的生机。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爱国主义依然是强大的动力,这一优势我们决不能丢。
  当然,在弘扬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决不能夜郎自大。须知,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该立足自我,吸取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同时我们也努力把我们优秀的文明成果展现给世界各国人民,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这本身就是软力量建设的题中之义。
  
  注 释
  
  [1][2] 参考李环的《浅析美国国家软力量》——《国际政治》月刊2002年,第4期。
  [3] 黄卫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中国政治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4期。
  [4] 林尚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方位与现实取向》新华文摘2002年,第11期,第15页。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其他文献
文言文教学的三个层次    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交流语言,它也是中国古人情感传达的媒介,是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甚至整个社会文化的载体,其中保存着我们中华文明的一切遗传信息编码,它言简意赅而又不失生动形象。所以,对于文言文,《语文课程总目标》明确地提出了其教学的基本理念,即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基于文言文的特征和文言文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