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跨国公司;归核化战略;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F27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15-0047-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经历了大并购和结盟的热潮以后,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主体业务(核心业务)上,以增强其竞争优势。国际企业管理界和理论界称之为归核化战略,并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目前,关于企业归核化战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企业能力(资源)理论研究、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以及对企业多元化经营进行分析等几个方面。
(一)企业能力(资源)理论研究
1984年,日本学者伊丹敬之在《经营战略的内在逻辑》一书中,提出,企业是“看不见的资源”的积累,是有效地创造出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看不见的资源”的本质是信息。企业活动的一个实质内容就是情报的互相交流。在书中他对钱德勒的观点进行修正,强调企业抢先进行“看不见的资源”——无形资产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G.K.Prahalad)和英国学者哈迈尔(G.Ham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他们指出:“从前,多元化公司只是简单地将其业务指向特定的最终产品市场,并告诫它们要成为世界领导企业。但是,由于市场界限变化更快,目标不确定,控制至多是暂时的。”核心能力是指企业长期积累而成的一种独特的能力,可实现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具有进入多种市场的潜力,难以复制模仿,是长期利润的源泉。
1990年,马凯兹和威廉姆森用“战略性资产”的概念将企业能力具体化,对多元化经营企业的业务相关性进行重新界定,指出,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选择业务组合,战略相关性优于市场相关性。同时认为能带来“资产改善” 优势和“资产创立”优势以及“资产裂变”优势的相关性多元化经营,才能为企业提供长期竞争优势。对战略资产相似程度的测定,他们主张除了采用一些描述行业结构的标准数据以外,还应引入顾客资产指标、渠道资产指标和过程经验指标等三种主要的结构变量指数。
美国经济学家彭罗斯从马歇尔经济理论中的内部经济问题着手,以企业内部成长论来分析企业,说明企业成长过程中,其自身的能力将制约着企业的多元化扩张,非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难以具备竞争优势,开辟了运用企业能力进行企业战略研究的崭新领域。
(二)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管理学之父”彼得·F.德鲁克(Peter.F.Drucker)在20世纪80年代初指出:今天典型的大企业是多种产品、多种技术、多种市场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美国大企业50年代起施行的多元化战略在70年代达到高峰,80年代进入战略转换期,90年代多数实施归核化战略。
1986年,罗伯特·D.巴泽尔和布拉德利·T.盖尔在《战略与绩效—PIMS原则》一书中指出:“公司战略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通过谨慎地建立互相补充、互相联系的业务单位集团来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早期的业务组合矩阵不是将公司管理的注意力集中于投资那些只依据财务分析的单独方案上,而是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某些个别业务的投资上,这些个别业务的竞争地位和战略为降低资本成本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这些矩阵方法对于评价现金收支平衡是有用的,但是它并未真正解决诸如相互联系性、市场份额、协同作用以及对业务集团一体化战略的需要等问题。”“什么是协同作用(synergy)?我们把协同作用定义为一个业务集团的绩效,它不同于把绩效作为对各个组成部分绩效的简单加总。它的效果如何在经营效果中显示出来?持续的协同作用的益处就在于,它可以使业务组合中的业务单位比在正常情况下的一个独立业务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
日本学者山下达哉和中村元一于1993年推出《企业(业务)战略的展开》一书,在对“本业战略”的论述中,从企业资源、业务价值和生命周期分析等角度,提出了三个本业发展战略方案:(1)本业的强化。(2)本业的维持。(3)本业的收缩或撤退。认为“回归主业”能够改变企业家精神的不足,从而避免发展进入陌生业务的失败。同时,他们也将“回归主业”的内涵扩展到了主业重构方面。
1995年,英国学者安德鲁·坎贝尔、迈克尔·古尔德和马克斯·亚历山大运用“母合框架”理论,对企业战略进行研究。证明:企业多元化经营取得成功的基础是竞争战略的经济性,因为母公司将多元化经营的不同业务联系起来。只有当母公司组织的影响力可以创造价值时,他们的存在才具有经济性。多元化经营企业凭借对各项业务的影响和“母合”而创造价值,能创造比竞争对手更高价值的企业,才具备所谓的“母合优势”(The Guest for Parenting Advantage)。母体的技能和资源同多项业务需要完全符合最理想的情况。从而形成了一个判断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的新标准。以此为原则,他们认为企业分立决策和退出决策都需要充分体现母体和各业务之间的符合程度。
1996年,贝赞可、德雷诺夫和尚利出版《公司战略经济学》,书中对当今企业组织演变进行分析。指出:有大量管理部门的公司试图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时,根据利用企业和利用市场之间的成本平衡,将许多管理职能逐渐以规模缩减的方式还给市场,而那些没有被还给市场的管理职能逐渐被自动化。同时,“外包化”(Outsourcing)为新的组织形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更多地利用外部独立的合同者来执行传统的管理职能,使传统的层级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三)对企业多元化经营进行反思
1982年彼得斯(T.J.Peters)和沃特曼(R.H.Waterman)出版《寻求卓越》一书,提倡“回归根本”(Back to basics)。同年,鲁迈特在《多元化战略与绩效》一书中论证:在各种企业战略类型中,无关多元化和垂直一体化的绩效最差;相关集约多元化绩效最好,其它依次为主导集约、主导扩散、相关扩散、单一业务。1987年,FOR(Future Organization Resources)发表研究报告《多元化:欧洲与美国的比较》指出:进入80年代,企业多元化发展的焦点已经发生变化,企业经营在目标、活动范围和竞争方式上,都体现了归核化经营战略的特点。在企业成功要素的剖析方面,也越来越偏重于企业核心能力影响方面的因素。
波特(M.E.Porter)于1987年发表一项对1950—1986年间美国33家大企业多元化历程的统计分析结果,借此强调:选好核心业务是企业战略的基础。后来在他的新作《竞争论》中指出:“根据经验显示,多元化经营如果不能与事业单位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紧密结合,通常只会破坏经济价值。”
英国学者马凯兹(C.C.Markides)1990年在哈佛商学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多元化、归核化与经济绩效》,证实了企业存在最优的多元化经营水平。他结合鲁迈特的统计数据和分类方法,通过对企业绩效进行分析,首先提出并使用了“归核化”一词,并对归核化经营战略的特征、后果及影响加以讨论。指出,超过最优的多元化经营水平的企业只有进行归核化战略,才能保证最好的绩效。
我国学者康荣平在1998年曾多次撰文,对GE公司和深圳塞格集团的归核化经营战略加以探讨,在1999年出版了《企业多元化经营》,书中对企业多元化经营进行反思,并对企业归核化战略的发展方向作了一些介绍。同年1月,尹义省出版专著《适度多角化——企业成长与业务重组》,对企业多元化经营之后的战略进行介绍,涉及到了企业归核化战略的基本内容。次年,芮明杰和余光胜在《产业制胜—产业视角的企业战略》一书中,对近期的企业战略动向进行分析,并具体说明了企业归核化经营战略的方法内容。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祁顺生的《归核化战略》,从价值均衡的企业理论、价值均衡的战略理论出发,对归核化经营战略的内在机理、实施及在我国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但对于跨国公司归核化这样一个命题,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主要体现于对其它相关问题的研究或散见于企业其他主题的研究之中,系统的研究还不多见,而且也缺乏深度。因此,从理论的深化和系统整理的意义上说,研究跨国公司归核化战略同样也是理论研究上的需要。(作者单位:山东东营职业学院经济系)
[中图分类号] F27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4)15-0047-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经历了大并购和结盟的热潮以后,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主体业务(核心业务)上,以增强其竞争优势。国际企业管理界和理论界称之为归核化战略,并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目前,关于企业归核化战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企业能力(资源)理论研究、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以及对企业多元化经营进行分析等几个方面。
(一)企业能力(资源)理论研究
1984年,日本学者伊丹敬之在《经营战略的内在逻辑》一书中,提出,企业是“看不见的资源”的积累,是有效地创造出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看不见的资源”的本质是信息。企业活动的一个实质内容就是情报的互相交流。在书中他对钱德勒的观点进行修正,强调企业抢先进行“看不见的资源”——无形资产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G.K.Prahalad)和英国学者哈迈尔(G.Ham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他们指出:“从前,多元化公司只是简单地将其业务指向特定的最终产品市场,并告诫它们要成为世界领导企业。但是,由于市场界限变化更快,目标不确定,控制至多是暂时的。”核心能力是指企业长期积累而成的一种独特的能力,可实现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具有进入多种市场的潜力,难以复制模仿,是长期利润的源泉。
1990年,马凯兹和威廉姆森用“战略性资产”的概念将企业能力具体化,对多元化经营企业的业务相关性进行重新界定,指出,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是选择业务组合,战略相关性优于市场相关性。同时认为能带来“资产改善” 优势和“资产创立”优势以及“资产裂变”优势的相关性多元化经营,才能为企业提供长期竞争优势。对战略资产相似程度的测定,他们主张除了采用一些描述行业结构的标准数据以外,还应引入顾客资产指标、渠道资产指标和过程经验指标等三种主要的结构变量指数。
美国经济学家彭罗斯从马歇尔经济理论中的内部经济问题着手,以企业内部成长论来分析企业,说明企业成长过程中,其自身的能力将制约着企业的多元化扩张,非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难以具备竞争优势,开辟了运用企业能力进行企业战略研究的崭新领域。
(二)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管理学之父”彼得·F.德鲁克(Peter.F.Drucker)在20世纪80年代初指出:今天典型的大企业是多种产品、多种技术、多种市场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美国大企业50年代起施行的多元化战略在70年代达到高峰,80年代进入战略转换期,90年代多数实施归核化战略。
1986年,罗伯特·D.巴泽尔和布拉德利·T.盖尔在《战略与绩效—PIMS原则》一书中指出:“公司战略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通过谨慎地建立互相补充、互相联系的业务单位集团来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早期的业务组合矩阵不是将公司管理的注意力集中于投资那些只依据财务分析的单独方案上,而是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某些个别业务的投资上,这些个别业务的竞争地位和战略为降低资本成本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这些矩阵方法对于评价现金收支平衡是有用的,但是它并未真正解决诸如相互联系性、市场份额、协同作用以及对业务集团一体化战略的需要等问题。”“什么是协同作用(synergy)?我们把协同作用定义为一个业务集团的绩效,它不同于把绩效作为对各个组成部分绩效的简单加总。它的效果如何在经营效果中显示出来?持续的协同作用的益处就在于,它可以使业务组合中的业务单位比在正常情况下的一个独立业务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
日本学者山下达哉和中村元一于1993年推出《企业(业务)战略的展开》一书,在对“本业战略”的论述中,从企业资源、业务价值和生命周期分析等角度,提出了三个本业发展战略方案:(1)本业的强化。(2)本业的维持。(3)本业的收缩或撤退。认为“回归主业”能够改变企业家精神的不足,从而避免发展进入陌生业务的失败。同时,他们也将“回归主业”的内涵扩展到了主业重构方面。
1995年,英国学者安德鲁·坎贝尔、迈克尔·古尔德和马克斯·亚历山大运用“母合框架”理论,对企业战略进行研究。证明:企业多元化经营取得成功的基础是竞争战略的经济性,因为母公司将多元化经营的不同业务联系起来。只有当母公司组织的影响力可以创造价值时,他们的存在才具有经济性。多元化经营企业凭借对各项业务的影响和“母合”而创造价值,能创造比竞争对手更高价值的企业,才具备所谓的“母合优势”(The Guest for Parenting Advantage)。母体的技能和资源同多项业务需要完全符合最理想的情况。从而形成了一个判断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的新标准。以此为原则,他们认为企业分立决策和退出决策都需要充分体现母体和各业务之间的符合程度。
1996年,贝赞可、德雷诺夫和尚利出版《公司战略经济学》,书中对当今企业组织演变进行分析。指出:有大量管理部门的公司试图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时,根据利用企业和利用市场之间的成本平衡,将许多管理职能逐渐以规模缩减的方式还给市场,而那些没有被还给市场的管理职能逐渐被自动化。同时,“外包化”(Outsourcing)为新的组织形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更多地利用外部独立的合同者来执行传统的管理职能,使传统的层级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三)对企业多元化经营进行反思
1982年彼得斯(T.J.Peters)和沃特曼(R.H.Waterman)出版《寻求卓越》一书,提倡“回归根本”(Back to basics)。同年,鲁迈特在《多元化战略与绩效》一书中论证:在各种企业战略类型中,无关多元化和垂直一体化的绩效最差;相关集约多元化绩效最好,其它依次为主导集约、主导扩散、相关扩散、单一业务。1987年,FOR(Future Organization Resources)发表研究报告《多元化:欧洲与美国的比较》指出:进入80年代,企业多元化发展的焦点已经发生变化,企业经营在目标、活动范围和竞争方式上,都体现了归核化经营战略的特点。在企业成功要素的剖析方面,也越来越偏重于企业核心能力影响方面的因素。
波特(M.E.Porter)于1987年发表一项对1950—1986年间美国33家大企业多元化历程的统计分析结果,借此强调:选好核心业务是企业战略的基础。后来在他的新作《竞争论》中指出:“根据经验显示,多元化经营如果不能与事业单位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紧密结合,通常只会破坏经济价值。”
英国学者马凯兹(C.C.Markides)1990年在哈佛商学院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多元化、归核化与经济绩效》,证实了企业存在最优的多元化经营水平。他结合鲁迈特的统计数据和分类方法,通过对企业绩效进行分析,首先提出并使用了“归核化”一词,并对归核化经营战略的特征、后果及影响加以讨论。指出,超过最优的多元化经营水平的企业只有进行归核化战略,才能保证最好的绩效。
我国学者康荣平在1998年曾多次撰文,对GE公司和深圳塞格集团的归核化经营战略加以探讨,在1999年出版了《企业多元化经营》,书中对企业多元化经营进行反思,并对企业归核化战略的发展方向作了一些介绍。同年1月,尹义省出版专著《适度多角化——企业成长与业务重组》,对企业多元化经营之后的战略进行介绍,涉及到了企业归核化战略的基本内容。次年,芮明杰和余光胜在《产业制胜—产业视角的企业战略》一书中,对近期的企业战略动向进行分析,并具体说明了企业归核化经营战略的方法内容。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祁顺生的《归核化战略》,从价值均衡的企业理论、价值均衡的战略理论出发,对归核化经营战略的内在机理、实施及在我国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但对于跨国公司归核化这样一个命题,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主要体现于对其它相关问题的研究或散见于企业其他主题的研究之中,系统的研究还不多见,而且也缺乏深度。因此,从理论的深化和系统整理的意义上说,研究跨国公司归核化战略同样也是理论研究上的需要。(作者单位:山东东营职业学院经济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