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岗施教”的理论基础
“对岗施教”一般是根据某个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来设计课程组织教学,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其最终目标都是让学生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达到就业的目的。
2006年,教育部在下发的两个文件中(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中均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职业学校实施“对岗施教”不仅对全面落实和认真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岗施教”的内涵
对岗施教,即对照职业岗位及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组织实施教学。其内涵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岗施教”的实质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对岗施教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设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职业应用能力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职业化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达到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双师执教、双境教学、双证融通。二是“对岗施教”是高职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典型运用。对岗施教模式是通过综合的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践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具有更强的持续发展能力。
三、“对岗施教”模式下职业化课程的开发
要实行“对岗施教”,关键在于要融入职业岗位工作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对岗施教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是在对行业及各类企业的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高职某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然后对各岗位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分析,在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开发学习领域课程,这样的教学内容是紧密结合岗位特点的,教学组织按行动导向来组织,有效地实现了对岗施教,直接增强了学生的职业岗位认知与岗位能力。
下面以会计专业为例,说明“对岗施教”模式下职业化课程的开发步骤。
第一,以职业生涯为背景,分析高职会计专业就业范围及就业岗位。高职会计专业就业范围主要集中于财务核算、财务审计、财务管理三个方面。毕业生就业范围所涉及的主要岗位包括:出纳员、记账员、统计员、成本会计、内审员、审计员、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等职业岗位。通过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及就业岗位的调研与分析,可初步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门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第二,以职业岗位为框架,分析职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构建职业化的课程结构体系。工作任务及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是研发职业化课程的关键。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实际,对各类经济组织单位的会计岗位所涉及的工作任务进行调查,分析出各岗位可能存在的工作任务,然后进行整理归纳,集合构成典型工作任务。
第三,以工作任务为项目,将行动领域课程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要在进行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要求,运用教学论的基本原理进行加工,将企业中的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型工作任务。并依照职业成长和认知规律,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再到学习领域的配置转换,确定需要开设的课程门类(学习领域),构成专业课程体系。
第四,精心编写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重要文件,是编写教材的核心要素。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工作任务、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知识要求、参考课时)、考核标准、教学实施建议等部分。一份完整的课程标准实质上是一本教材内容浓缩,也是编写教材的基础与前提。课程标准强调以培养学生具备什么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以学生学会做什么事情为学习内容,以职业工作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为考核标准,使课程目标、内容和考核标准更加明确并可测量。
“对岗施教”模式下职业化课程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职业化课程体系是工作任务过程化,是按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重构教材体系。二是教材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教材是以做事为切入点,而不是以学习知识为切入点。知识的学习是通过做事来实现的,体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三是教材内容实践理论一体化。职业化课程是以实践操作的设计来引领的,理论知识不按其逻辑联系排序,而是按实践操作所需要知识的先后进行排序;理论知识的多少及其深度以实践操作的需要为度。
(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对岗施教”一般是根据某个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来设计课程组织教学,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强调的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其最终目标都是让学生能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达到就业的目的。
2006年,教育部在下发的两个文件中(教高[2006]14号、教高[2006]16号)中均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职业学校实施“对岗施教”不仅对全面落实和认真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就业准入制度的实施,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增强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岗施教”的内涵
对岗施教,即对照职业岗位及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组织实施教学。其内涵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岗施教”的实质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对岗施教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设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职业应用能力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职业化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融合,达到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双师执教、双境教学、双证融通。二是“对岗施教”是高职教育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典型运用。对岗施教模式是通过综合的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在实践工作中迫切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学生具有更强的持续发展能力。
三、“对岗施教”模式下职业化课程的开发
要实行“对岗施教”,关键在于要融入职业岗位工作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对岗施教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是在对行业及各类企业的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高职某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然后对各岗位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分析,在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开发学习领域课程,这样的教学内容是紧密结合岗位特点的,教学组织按行动导向来组织,有效地实现了对岗施教,直接增强了学生的职业岗位认知与岗位能力。
下面以会计专业为例,说明“对岗施教”模式下职业化课程的开发步骤。
第一,以职业生涯为背景,分析高职会计专业就业范围及就业岗位。高职会计专业就业范围主要集中于财务核算、财务审计、财务管理三个方面。毕业生就业范围所涉及的主要岗位包括:出纳员、记账员、统计员、成本会计、内审员、审计员、财务经理、财务总监等职业岗位。通过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范围及就业岗位的调研与分析,可初步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门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第二,以职业岗位为框架,分析职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构建职业化的课程结构体系。工作任务及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是研发职业化课程的关键。典型工作任务来源于实际,对各类经济组织单位的会计岗位所涉及的工作任务进行调查,分析出各岗位可能存在的工作任务,然后进行整理归纳,集合构成典型工作任务。
第三,以工作任务为项目,将行动领域课程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要在进行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的要求,运用教学论的基本原理进行加工,将企业中的实际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型工作任务。并依照职业成长和认知规律,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再到学习领域的配置转换,确定需要开设的课程门类(学习领域),构成专业课程体系。
第四,精心编写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的重要文件,是编写教材的核心要素。课程标准一般包括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工作任务、工作内容、技能要求、知识要求、参考课时)、考核标准、教学实施建议等部分。一份完整的课程标准实质上是一本教材内容浓缩,也是编写教材的基础与前提。课程标准强调以培养学生具备什么职业能力为课程目标,以学生学会做什么事情为学习内容,以职业工作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为考核标准,使课程目标、内容和考核标准更加明确并可测量。
“对岗施教”模式下职业化课程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职业化课程体系是工作任务过程化,是按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重构教材体系。二是教材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教材是以做事为切入点,而不是以学习知识为切入点。知识的学习是通过做事来实现的,体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三是教材内容实践理论一体化。职业化课程是以实践操作的设计来引领的,理论知识不按其逻辑联系排序,而是按实践操作所需要知识的先后进行排序;理论知识的多少及其深度以实践操作的需要为度。
(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