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帘青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M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都是伴随着乡下的时光长大的,乡村的土坯和青瓦总是被大人们组合成高高低低的房屋,留两个窗户,开两扇门,然后,打一堵泥巴的院墙,盖上挑檐的门头就是一户人家,多半如此。
  也有大户,五世同堂抑或四世同堂的庄户人家,逐渐地会把院子演变成三合院,或者两进的院落,门对门住着几代人。不用说,堂屋都是长辈的,按辈分来,乱不了。
  当然,院子越多,年代越久远,家族的势力也越大。我祖上没有做过官,也没有出过生意人,但祖父勤劳能干,不停地开荒种地,倒也积攒了两进的土院子,父辈弟兄四个没有分开住,都挤在院子里。
  童年的印象总是和小村的一草一木联系在一起的,草草木木构筑了乡下独有的风景,依照当地的习俗,村子里的新房子老是一座座、一排排地往前撵,撵着撵着就把我家和连贵家甩在了后边,连贵家退在了最后,隐在又粗又大的绿树林里,有点古庙宇的感觉,有些幽深。
  前面的树还没有长起来,已经围着每家每户站好,安静地等待慢慢长大,这些站着的河流汩汩地流着绿意,流着乡情。
  河不大,但清澈见底,如一条白色的带子绕着村子,拐了几个弯后便伸直了腰流向远方。
  山也不大,都是土山,或者说是丘陵,长满了青竹和野树,那儿是鸟儿的天堂,它们在树上安家,在竹子上嬉戏,四季都在绿色的诗里清亮如水。
  风也是香的,携着各色的野花和鸟鸣,它们穿过门前的竹帘,在宽敞的前厅里留下花影,红木的椅子也香,老式的茶几也香,紫砂的茶碗也香,墙上的干草也香,整座屋子都是香的,那份悠然的淡香在平淡中度过,让乡村的日子有了花一样年华,都是平常的流水一般,都不会在意,在意的是这一帘的春色。
  乡下的阳光恣意地照着,草径宛若飘带围着小村舞动绿色,水牛已经卸下犁耙,悠闲地点缀在田间地头,咀嚼的岁月在竹帘内卧下,细细的犬吠掉进黑夜,一朵一朵的,带着入水的清脆,有点凉。
  我一直怀念乡下的日子,被竹帘隔着的乡下每天都是掀书一样一页一页地被打开、合上,人就是这样被日子数老,也越来越薄,直到透亮……
  我们都不明白家乡的人是什么时间钟情于这些竹帘的,是因为院子里的青竹,还是留意于朦胧的岁月,被尘土封闭的乡下,被野花毒倒的清晨,被青瓦压弯的屋子,被池塘滋润的绿风,都要收集进来,乡土味的乡下无意间诗意起来,多了文人的味道。
  也是,一帘青本来就是文气十足的,可偏偏被乡下的粗人享受了,家家都是。我有时在想,再温馨、再文气的庭院又何尝不是世俗中最普通的创造,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才是平常,平常的才是经典的,回忆一下,多少是解释得通的。
  居山居水,掀开竹帘,沿着青草铺就的小径,在鸟鸣声里散步;抑或拿着农具,走进庄稼地,完成一场平淡的农事;或者,挽着裤管,双腿沾满稀泥,赤着脚踩着黎明,风里雨里的绿在心底蜿蜒。四季里,庄稼人的庭院都隐在绿树的环抱里,少了疲劳,多了生机。
  乡下的日子是自然流淌着的,乡下的人也和那些养着的,放开的牛呀,羊呀,猪呀,鸡鸭鹅一样,都属于大自然,看的,吃的,闻的都是绿,绿已经深入骨子里了。
  院墙上面竖满了阳光,这一堵墙断开了院子里里外外的绿。冬天,老人们喜欢坐在墙根下,拐杖和阳光都摆在他们身后,枯叶也和他们一起挤在墙角,偎在稀疏的绿之间,青褪去了颜色,剩下的就只有这些掉了牙的老人和落下的黄叶了,整个村子都萧条了许多,就连犬吠都零零落落的。
  入帘青是大人和小孩随时都可以体味的,即便大雪封門,打开珠帘,洁白的雪下面还是站着骄人的绿,年轻的绿,不老的绿。
  入帘青不光指那些植物,还有进得门心就年轻的意思,我一直这么理解。
  (秋声摘自《海南日报》2018年7月8日)
其他文献
世界  一生中,我们能认识人间几个人呢?  有一天,我坐下,拿起笔,写起来,写了一张纸,又是一张纸,结果怎么样,不到一百人。而真与你有接触的好像只有几个人。而你若是退休了,就周围的情况来看,除了牌友歌舞友,或者别的什么友,可能只有家人了。  “世界真的小!”书上这样说,语气是惊叹。  “是你认识的人少!”若是反过来,也可这样说。  一张脸和一张脸在电梯里相遇了。一张脸和一张脸在街口上相遇了。一张脸
虽然父亲已经驾鹤西去,与家人永诀,但他说过的三句真言,我始终牢记在心上,受益非浅,不断赐予我向上的力量。  八岁那年,我第一次劈柴。双手颤巍巍地举起利斧,对着圆碌碌的木头乱劈一气,要么劈空了,要么劈在木頭边沿,斧头被弹到一边,几乎脱手。半天过去,木头只是多出几道犬牙交错的斧印,却无劈开的迹象。父亲见状走过来,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凡事都有诀窍,切莫操之过急:先将木头放平、放稳,略微俯身,再双手握紧斧
杭州有个小区,一到晚上,蛙声一片。业主投诉这些青蛙扰人清梦,要求保安履行职责进行驱赶。这可苦了保安,青蛙在暗处,保安在明处,这黑灯瞎火的要把青蛙赶跑,哪有那么容易。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曾是古诗里一种令人怡然自得的意境,但现在却成了被人投诉的噪声。不是现在的青蛙发音量大了,而是我们的心态发生问题了。中国道家讲究的是“天人合一”,其中一层意思是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要试图去改变自然
每天,我们都要面对许多事情,那些事情,如果每件我们都搁在心上,会活得很累;如果每件我们都持无所谓的态度,我们会辜负许多人的期待与信任。灵活掌握三个方法,差不多可以应对所有的事了。  寻求正确的方法解决一些。方法,往往决定成效,不管多难的事情,找對了方法,就会迎刃而解。  等待恰当的时机处理一些。有些事情,不是我们没有尽力去做,而是时机还没有到,时机一到,大事能化小,难事能化易,做起来得心应手。  
不知道我们这一生究竟要讲多少句话?  如果有一種计算机可以统计,像日行万步的人所带的计步器那样,我相信其结果必定是天文数字,其长,可以绕地球几周,其密,可以下大雨几场。  情形当然因人而异。有人说话如参禅,能少说就少说,最好是不说,尽在不言之中。有人说话如嘶蝉,并不一定要说什么,只是无意识的口腔运动而已。  说话,有时只是掀唇摇舌,有时是为了表情达意,有时,却也是一种艺术。  许多人说话只是避免冷
我前阵子看过一段演讲,说为什么我们总爱怀念青春。青春有什么好?幼稚自负,“为赋新词强说愁”,能力撑不起野心,精神不自由,还穷。但就是因为过程的未知,才有幻想的价值,比如会不会多走一段路,就能跟喜欢的人牵手;比如是不是再坚持任性大半个学期,就能交到朋友。  张同学,我的青春绕着你,组成了那个暗恋时代的全部故事,傻里傻气、无知、偏执、果敢,偶尔怀念它,也不错。  你在隔壁班,我们之间被一个厕所隔着,所
儿时,我对炊烟有一种特别的依恋。因为炊烟升起的地方有自己的家,而家里的土灶上会有一锅或甜或咸的饭食在等待着饥肠辘辘的我。炊烟属于乡村,它从土灶上升起,歌颂的是绵绵不绝的亲情和乡情,还有生活和生命。  记得老家的土灶有两种,一种是用胶泥掺了麦糠搅拌,然后根据铁锅的大小,塑型成灶。这种灶方便适用,可以屋里屋外挪動。还有一种用土坯垒砌而成,固定在厨房里,一般是一大一小两个锅口,大的蒸馍烧饭,小的炒菜烧汤
前几天他生日,千里之外的我没能赶回去,便买了两双鞋做礼物寄了回去。  收到鞋的那个晚上,他打电话来有些责备道,怎花这么多钱,我天天干活儿哪用穿这么好的鞋。  他却忘了,二十年前的那个秋天,爷爷生病住院好几年,葡萄园因着大雨又一次烂在了地里,外面欠债一堆,家里一连几个月没有荤腥。有天傍晚,村上大队的广播里忽然播放了条信息:胡某某家卖熟小肉鸡,小的五毛一只,大的一块。  这个养小鸡的村人是我家排房西边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年轻时为了入仕做官,常以诗文作为敲门砖,譬如他当时曾向善于为朝廷引进人才的韩朝宗写过一封《与韩荆州书》的自荐信,开篇便是:“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信的末尾还不忘自贬一番:“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  “雕虫小技”出自《隋书·李德林传》:“雕虫小技,殆相如、子云之辈。”也有学者认为,雕虫小技,最初的叫法为“雕虫篆刻”,源于西汉文学家扬雄的《法言·吾子》,
曾经有一段时间,刚结婚不久的我们将家安在了一幢旧楼房里。那幢旧楼房也不知道有多少年头了,最大的特点就是每当夜晚来临时,整个楼道内找不出一盏能发出光亮的灯。  有天晚上我和丈夫从外面回来,他先是探头探脑地看了看那黑咕隆咚的楼梯,然后,竟然提出让我走在前面。我一听,心里直发毛,就凭自己一个弱小女子,哪敢率先在黑暗中攀登楼梯呢?当即就躲在了他的身后。可是,丈夫仍然左一句右一句地劝着我,见我百口不应,他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