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改善与乡村居住空间治理——以合村并居为例

来源 :求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ma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乡村空间治理的情境比较复杂,地方政府、进城农民和居村农民对居住空间治理有不尽相同的需求.从城镇化看,乡村居住空间有合村并居的要求和趋势.从利益博弈看,合村并居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以合村并居为引擎推进乡村居住空间治理,迫使那些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集中居住而放弃农业生产,也不能借口“保护村庄”,抵制合村并居,阻碍农民进城或到集中社区生活.乡村居住空间治理既要照顾部分村民进城、转变身份的需要,促进他们到城镇、集中社区居住;又要照顾居村农民的居住意愿,为坚守在村庄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保留生存和发展空间.
其他文献
探索建立行政审批局是全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重要模式之一.自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和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建立后,该模式经历了“正式创立、两轮试点、广泛扩散”三个阶段,形成了全国大范围扩散的格局.基于333个地级行政区、2844个县级行政区和功能区的政府门户网站及相关新闻报道资料,构建了全国行政审批局扩散数据库,并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考察行政审批局模式的创新扩散轨迹与特征.研究发现,行政审批局模式的扩散累积数量变化在时间上符合S型曲线,该模式的扩散在空间上呈现出“近邻效应”与“近攻效应”并存的特点
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运用自编问卷,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同度处于中等偏高的水平,并且情感认同超过认知认同;家庭道德价值观、学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社会风气等共同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产生影响.要有效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必须在提升政府公信力、净化社会风气、培育和构建积极向上的家庭道德价值观和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下功夫.
社会治理共同体是我国继行政发包制、分类控制模式、项目制之后国家治理的第四种范式.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合法性资源聚合而成的合作治理组织网络,实质上是一种“组织吸纳社会”.其主旨是在目标多维与治理资源匮乏的矛盾下,基层政府通过“借力”共同体的组织吸纳,在社会高度组织化的基础上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通过优化党建引领、织密组织网络、激发公民参与、提升政府能力、加强法治保障“五位一体”来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一个更为系统、更具可行性的建构路径.